APP下载

课程改革下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初探

2016-11-18颜小建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2016年10期
关键词:教学初探初中美术课程改革

颜小建

摘 要:传统美术课堂的教学存在“以技能训练”为目的、盲目追求作品技法练习的弊端,针对这一现状,笔者从欣赏教育、创新教育、情感教育的三个维度出发,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对当前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做出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课程改革 初中美术 教学初探

在全国上下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如何让美术教师运用新课程的理念,运用最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带给学生最为重要、最为需要、最为实用的知识,是美术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然而,在当前的农村学校美术课堂中,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依然存在,严重束缚了学生积极性的激发和创造力的发挥。

一、传统美术课堂教学弊端

1、教学方法停留在“以技能获得”为目的的初级阶段。

2、盲目追求技法练习、应付所谓的素质测评与成果展示。

3、一成不变地照着范本进行抄袭,以“照葫芦画瓢”的形式度过一堂课。

4、一味迎合学生的“口味”,让教学围着学生转,缺少教师的主导功能。

二、传统课堂弊端造成的消极影响

1、学生审美能力低下、创造思维缺乏和情感意识缺失。

2、违背了学生心理发展和个性形成的规律。

3、与我国义务教育所提出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4、学生形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教育教学目标难以完成。

三、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方法

新的课程改革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以学生的经验为出发点,教育要深入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学方式也应该由“填鸭式”的被动接受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新课程改革,打破了这种缺乏审美、缺乏创造、缺乏情感的落后教育模式。让学生掌握美的规律,并使之形成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笔者认为:上好一堂美术课的前提,关键是要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加强对美术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树立新观念、确立新理念、探索新方法。

(一)注重欣赏教育,在欣赏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即捕捉审美对象的艺术美能力,也就是“看”作品的本领。人的智力结构主要是由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因素组成,其中观察力是人们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着重点。提高学生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陶冶其道德情操,使之自然地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实现跨学科的大课堂教育。这无疑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

有一次,我在上八年级一个班美术课的时候,发现有个别学生偷偷的把手机带入教室,并浏览网络黄色网站和淫秽图片,于是我把它们的手机没收了,并对他们进行严厉的教育,学生基本都能认识到错误,但也有个别人反驳说“我在欣赏艺术”,因为美术作品中也有“人体绘画”,这实在是让人惊诧。学生为什么连艺术和淫秽都区分不开呢?

在时下这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有不少中学生由于缺乏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他们对人体绘画作品和网络上的淫秽图片区别不清,容易把美当作丑,把丑当作美,甚至有人受到淫秽品的毒害,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而美术课恰恰能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使他们深刻认识到:人体绘画作品是为了展示人的形体美和人的活力,是对人自身的赞美和对生命的颂扬,它具有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淫秽图片是宣扬低级趣味,他们用变态下流的方法故意宣泄性欲、亵渎情爱,使人走向堕落。学生通过美术欣赏教育,认识了真正的美与丑,有了辨别能力,就能自觉抵制淫秽品,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同时也能用正确的方法和态度去欣赏人体艺术作品。这种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让学生自己去鉴别美与丑的方法,比抽象的道理和硬性制止学生去接触淫秽品的效果要好很多。

(二)注重创新教育,在临摹中挖掘学生的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美术教育的最高目标,但这个目标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培养的初级阶段,让学生对中外优秀美术作品进行临摹是很有必要的。模仿是人类的本能,能够从大师的美术作品中汲取造型表现的技巧和形式,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少走很多弯路。但是临摹只是一个阶段性的学习过程,不能一味临摹下去,否则不但破坏了学生的感知认识,也束缚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以浙教版13册中《鸟语花香》为例,本课是关于中国画的技法教学课。教师上这课时往往先讲枯燥无味而又显得系统专业的中国画技法与用墨知识,这样做无形中给学生造成错觉——学中国画很难。既然如此,那何不换种方法呢?课堂伊始,趁学生最具有表现欲望的时候,先让他们准备好中国画材料,教师再因势利导给出一些简单的提示,让学生尽情地表现一番。等到学生发觉自己怎么画也不满意时,教师趁此机会向学生讲授中国画的知识技法,并提议让学生先去临摹几张优秀的中国作品。在临摹的过程中掌握色彩调和、用笔技法等知识。待学生对中国画的基本知识有所掌握后,便可让学生在写生中进行自主的创新尝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临摹”只是学生掌握技法、技能的一种手段,而教师则是学生知识技能的“引导者”。 学生学得有效,教师教得轻松,这种教学相长的模式,正是美术课程标准核心理念的体现。换句话说,判断一种教学方法是否成功,就要看它有没有突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教师引导下的临摹教学,通过让学生从事物的本质出发,掌握事物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前提下加入自身的情感与认知,从而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艺术风格,学生在课堂绘画探索过程中的表现无疑就是一种艺术创造力的勃发。其实,这种创造力的培养模式,并不仅仅局限在美术的临摹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同样也可以借鉴与实施。

(三)注重情感教育,在生活中增强学生的人文意识

情感是人类美好行为的一种内在升华,也是每个心理健全的人都必须体验的心理过程。而美术课程与生俱来的人文性也揭示了美育的实质是情感教育,情感构成了美术的审美特性。然而调查发现:让学生背诵一篇文章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但让他们从美学角度去评述一件美术作品,却是难乎其难。究其原因在于学生情感的极度缺失!因此,新课程标准中专门设置“欣赏·评述”这一板块,通过开设欣赏课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增强学生的情感意识。

在欣赏课上,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超越一部分教学大纲,给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对于他们来说陌生而又颇感兴趣的画家,如阎立本、吴道子、徐悲鸿、梵高、达芬奇、毕加索等各个流派的大师,辅之以投影、电影、音乐、参观等现代化、全方位的教学设施与手段,创设与作品内容相符的历史环境,再加上文学性的语言表述,让学生充分领略到画面色彩、肌理、笔触的美感,这种情景再现的欣赏课可以有效地生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在潜移默化中将自己的情感渗透到绘画的技能表现中去。

例如浙教版13册中《毕加索》这一课,其中有一张油画《格尔尼卡》(图1)。教师在引领学生欣赏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播放一段纳粹德国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的视频,并配以充满谴责和愤怒语气的解说,与此同时,学生的情感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内心必将充满对法西斯兽行的憎恨,以及对格尔尼卡人民的遭遇同情。然后让学生欣赏幻灯片呈现的作品,并请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评述。这种评述可以是整体到局部的,也可以是技巧理念方面的,也可以是情感意识方面的。最后,教师水到渠成地引出主题——热爱和平。至此,我们可以清晰地描画本堂欣赏课教学中学生的情感轨迹:教学引入(认识战争、憎恨杀戮)——学生已有知识(珍爱生命)——教学主题(热爱和平、热爱祖国)。这条轨迹提示我们:美术欣赏课中的情感教育,要避免教师空洞的说教和学生生硬地接受,情境创设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另外我想强调的是,美术课堂中的情感教育并不囿于画家的作品欣赏,教师也可以发掘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美术素材,引导学生去进行情感的体验,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意识。

总的来说,在当前形势下,教师要正确认识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改变保守、落后的教育观念,积极探索先进、个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在教育观念日益多元化的21世纪,教师与其做一个“被改革者”,倒不如主动求变做一个“改革者”。我相信新课改播下的种子,必将会在不久的将来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走向多元的美术教学》 李力加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9年版

[2]《论教学过程最优化》 巴班斯基(苏联) 教育教学出版社 1982年版

(衢州市衢江区实验中学 浙江衢州)

猜你喜欢

教学初探初中美术课程改革
中职幼师钢琴弹奏教学初探
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教学初探
诵读经典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提高初中美术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略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