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素质行为养成学分制实证研究
2016-11-17林广国李永立刘兰革
林广国+李永立+刘兰革
“学分制”是基于学生日常行为养成教育管理、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与活动,在此基础上实现学生素质行为的教育管理覆盖学期正课授课时间外的学习、生活全程,从原来的大量评定式考核发展成更公平公正透明的量化考核,形成学分制,系统化。自2013年9月在2013级学生中试行,在2014级学生中全面实施。从监测的数据看,学生在自我纪律管理、职业素养、技能培训和综合素质方面得到了较大进步。
一、学分制的设计
学分制的设计是基于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型,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需要具备的五个人格特征和五种通用技能,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去,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化整为零”,分模块考核,按系列评估,并将学生素质提升的每项数据纳入学分,从结果上保证素质行为养成教育的成果,从而提高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学分制”的内容
“学分制”包括行为养成教育和素质养成教育。由学生公寓管理、纪律管理、职业素养与技能培训、综合素质教育与培训四个考核模块组成。学分制共设有8个学分,其中大一4个学分,大二3个学分,大三2个学分。
2.各项目考核要点
学生公寓管理以学生内务卫生标准化建设为依托,加强学生公寓的安全管理和文化建设。此模块的考核以公寓卫生安全检查的数据为依据,每日记录每间学生、每位学生的成绩,并将成绩分为A、B、C、D四个等级,与企业“6S”管理思维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营造学生公寓团结友爱、安全和谐的文化氛围,增强文化育人效果。
纪律管理的考核以学生课堂考勤为重点,针对大一学生增加晨练与晚修考核;针对大三学生以企业顶岗实习考核为主。此模块的考核以每日纪检检查数据为依据,记录学生迟到、旷课情况,以学期为单位,累计学生的成绩,规定70分为及格,低于(含)70分为不及格,(满分100分),培养学生自律性、执行力和责任感。
职业素养与技能培训的考核以学生参与岗位工作业绩、参加社团活动、文体艺活动成绩、职业技能竞赛、科研活动成果为依据,赋予标准分和加分项,旨在鼓励、引导自觉学习、加强实践,提升职业技能和核心竞争力。
综合素质教育与培养考核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校园的文化认同、企业文化的学习、形势与政策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人文素质拓展等多项内容。此模块的考核以入学教育、学风建设、 班风建设、毕业教育等多个主题实现,以学生参加主题教育提交的报告、笔记、体会为参考依据,赋予学生成绩。
3.申报与认证
学分的申报与认证采取“自下而上”的形式,学生可根据学院公布的学分项目,组织或参与学生活动或竞赛,然后根据个人参与成果向举办方申请学分认定。学生工作处牵头,系部、教务处、校企部共同组成学分认定领导小组,负责每学年学分结果确认、争议申诉最终处理等工作;各系由主管学生工作的系领导或支部书记负责,成立以系团总支书记为主,辅导员、各班班长为小组成员的系学生素质行为养成教育学分认定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本系学生的所有认定工作。学生的学分认定结果将登陆雪松管理系统备案。
二、学分制实施的数据比较
1.学生公寓安全与文化建设模块数据
2.学生纪律管理模块
三、学分制全面实行的效果呈现
通过对以上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学分制”全面实行之后,学生素质养成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果。主要表现在:
第一,学生公寓安全管理无事故,卫生标准化建设稳步推进。营造安全、文明、和谐的学生公寓环境是“学分制”的基本要求。在日常的公寓管理中,学生处依托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坚持“一日一查、一日一报”,实时监测学生宿舍的内务和安全,在逐步改善学生公寓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建立起标准化的宿舍卫生标准,及时补位管理中的“空场”,消除安全隐患。
第二,学生课堂出勤率保持高水平,学生纪律教育成效好。纪律是学风的保障。实施“学分制”以来,学院增加了劳动周和班会课,引导学生“爱祖国、爱劳动、爱学习”。学生处组织辅导员、班级导师和学生干部每日做学生考勤,从严管理,严抓违纪行为,在学院中形成了“严抓学习”的管理氛围,以督促学生养成良好学分。从第一课堂的考勤数据看,学生课堂出勤率保持高水平,学生因旷课违纪处分率也持续下降。
第三,学生第二课堂更加活跃,学生文体艺竞赛成果突出。随着学生规模的增加,学生参加第二课堂的需求也大大提高。
第四,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增强。为了让“学分制”制度落地,学院不断加大硬件投入,先后修缮了学生活动中心、改造了学生餐厅、学生宿舍,新成立学生社团文化中心和创业实践基地,增加了学生管理服务队伍,加强了班级导师和驻点中层的导行导学作用,依托校友会,建立了一批职业创业导师,这都为学生生活、学习和职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其次,学院充分发挥企业办学的优势,加强校企文化融合,以“师生共建美好幸福邮院,师生共享邮院发展成果”凝聚全体师生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加了学生对学院办学体制的认同,对学院“合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了学生对学院的荣誉感。
四、“学分制”的创新之处
1. 德育工作系统化、可量化
将素质教育纳入学分制管理,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德育工作项目成了一个内容完整、可量化考核的素质教育体系。实施“学分制”之后,对学生各方面的要求得到细化和量化,不仅有利于管理部门进行指导,学生在行动上也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学生活动从过去大多数是自发的、松散的的活动成为有组织、有计划、有激励机制的素质教育项目,让学生的自发行为成为更有序、更有成效的德育实践活动。
2. 考核过程与结果并重
施行“学分制”归根到底就是创新德育教育,强化德育教育的效果。而德育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借助各种渗透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地实现“潜移默化”。 而且德育工作的过程评价应该将评价本身视为教育教学和素质教育的有机构成部分,体现融合性和导向性,突出对学生个性发展和教育过程的评价。基于这样的认识,“学分制”的每个考察要点,在赋值时,不是单纯关注学生参与活动之后获得的结果,而是对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行为的本身,通过积点给予认可和鼓励,以此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3. 完善毕业质量控制机制
学院把素质行为教育纳入学分,学生在大学内必须修满 8 个学分方可达到素质教育的毕业要求。 这样,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落实,就不仅停留在培养“专业素质教育”层面,而是向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人文身心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开拓创新素质教育等多个方向拓展。这样的举措,事实上形成了“课程考核、职业考证、素质教育学分”三项并举的高职院校毕业质量控制机制。
近两年来,学院不断总结经验,在《学生素质行为养成教育学分制》的基础上,编制了1套5本导行指引手册来指引学生更快适应“学分制”评价体系,对标规范行为,降低行为盲目性;自主研发了学生工作服务系统,使学生培养全程可监测可追溯,建立起“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分别在制度上和技术上保障了学生素质养成教育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