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的师德构建
2016-11-17苏鸽
苏鸽
一、引言
高校辅导员必须深入大学生群体当中去,了解他们、呵护他们、陪伴他们、引领他们。因此,高校辅导员扮演着多重角色,《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4号令)明确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一个职业却有如此多的角色,要扮演好,谈何容易?孔夫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雍也》)不能立己焉能立人,要立人先要立己,这就要求每一名高职辅导员必须彰显这一职业的道德价值,对自身的师德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庸》曾引孔子的话说:“知(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孔夫子的道德诉求跟现代高校辅导员的师德诉求可谓不谋而合:因为做的是关于“人”这一主体的工作,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应该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规律,才能顺利实现育人的目标,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自身成为一位智者;学生是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个体,没有对学生的爱又谈何对其教化和感化,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自身成为一位仁者;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思想挑战与学生工作转型带来的职责挑战无疑使当前的辅导员工作更具复杂性,这就需要不断进行工作方法创新,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自身成为一位具有大胆创新精神的勇者。
二、以“智”为切入点的师德构建:提升科研能力
辅导员不管是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抑或人生导师、知心朋友,都必须以科研能力作为切入点才能打开辅导员工作的新局面,同时这也是辅导员的一种职业态度和师德要求。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例,“现实中,辅导员所面对的所有教育问题,都不可能有现成的拿来就用的方法和途径,只有以科学的态度,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方法,深入研究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作为支撑点。当代在校大学生基本属于90后群体,跟以往80后大一新生有了不同的个性特征,90后大一新生属于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一代,是直接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代,所以乐群阳光,这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天然有利条件。他们充分接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乐于竞争,所以重视专业,但更注重多元化能力培养,这更突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在培养个人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和多元价值文化的影响下,他们功利化倾向明显、个性张扬,这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他们身处21世纪的信息时代,接受的信息量大,已经不满于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更渴望以能力和素质培养为重点的教育方法。视野也更为开阔,不盲信权威,善于质疑,同时对人生、社会问题又备感困惑,这就决定了他们极其需要一套正确、健康和可以明辨是非的思想价值体系,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发生转变。如果高校辅导员不能深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特征,一味“蛮干”则只能适得其反,所以高校辅导员应该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培养出通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眼光,从而掌握工作规律。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在培养科研能力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自觉培养科研意识的培养,要学会在工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逐渐养成解决问题的强烈动机。第二,扩展知识体系,辅导员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不可能通过单一的学科知识就能解决问题,因此辅导员必须掌握多学科、交叉学科知识。第三,要主动依托专项课题,没有课题支撑的科研相对薄弱,通过做课题可以使问题得到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第四,积极参与学历晋升和专项培训,这是辅导员快速提升科研能力的良好平台。
三、以“仁”为中心点的师德构建:关爱学生、呵护学生
《论语·颜渊》记载樊迟向孔夫子问仁,孔夫子对曰:“爱人。”爱人是“仁”的根本,“仁”则是全德,是其它一切德目的根本,正是把“仁”作为儒家的核心价值,使得儒家充满人文关怀。这可以从《论语·乡党》的记载中看到:“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儒家仁爱思想中关于为人、待人、治人的思想,为现代教育提供了众多可借鉴的优秀教育思想,正是由于儒家仁爱思想自身所具有的教育方面的优秀思想为高校辅导员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可能,也为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中提供了一定的方法和技能,因此可以说儒家仁爱思想应用于辅导员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故而高校辅导员应该把仁爱精神融入到自身的师德修养之中,这是辅导员整个德性修养的中心点。
仁者爱人,高校辅导员必须学会尊重学生个体性价值。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整全的个体,高校辅导员在做学生工作的过程中切忌一刀切,必须根据每一个学生的身心特征来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
仁者爱人,高校辅导员应该充分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西方学者隆·米勒(RonMiller)提出“全人教育”理念,这种教育理念重视人的完整发展,关注学生智力、情感、社会性、物质性、精神性、创造性等方面的全面挖掘。因此高校辅导员应该采取各种方法让每个一个学生尽可能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这是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这个职业存在的价值所在。
仁者爱人,高校辅导员应该以人为本,以柔性管理为主。柔性管理的优势在于能够深入人心,以德服人,使学生增强自身行为的自觉性,同时柔性管理还能够避免专断、粗硬的工作作风,既能很好地爱护学生同时也能够避免辅导员滥用手中的管理权力。
仁者爱人,高校辅导员应该对每一个学生不离不弃。大学生处于青年时期,精力旺盛、思维活跃,不可能完全循规蹈矩,不可避免会出现个别学生的叛逆心理和行为,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不能够产生厌恶、排斥的心理,而应该耐心给予教育,使其感化而转化行为。
由于高校辅导员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故而有种种难以解决的问题出现,但我们相信只要辅导员抱着一个仁爱之心,多么困难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正如冰块是多么坚硬,但当它遇到温暖和阳光便融化,仁爱便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阳光,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问题的良药。
四、以“勇”为突破点的师德构建:大胆创新工作方法
高校辅导员不仅要有“智”有“仁”,同时也要有“勇”,尤其在辅导员工作日益复杂的今天。新的问题要有新的办法,因此高校辅导员要时时刻刻有大胆创新的勇气,方法找对了,困难也就迎刃而解。
曾作为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辅导员的我,深刻了解到方法创新的重要性,好的方法创新往往事半功倍。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终端的辅导员既要管“事”也要管“人”,但学生管理工作终究还是一门关于“人”的艺术,对这一点没有意识的辅导员往往容易掉进事务中心主义的窠臼之中,这也是目前很多高校辅导员面临的棘手问题。我系辅导员工作在系党支部相关领导的指导下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成立了系学生事务服务中心,服务中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鹄的,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以学生日常事务性工作为服务内容,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所有成员以“关注学生,服务市政”为工作宗旨,构建辅导员与学生的沟通桥梁,及时有效处理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
服务中心由指导老师全面指导部门工作安排,下设主任、副主任各一名,并下设五个工作小组,每个小组由两个组长,主任、副主任及工作组组长组成集体决策小组,负责对中心的工作进行统筹安排。服务中心将学生的正当权益作为工作的第一职责,采取定点服务、在线服务、电话服务等多维度的服务方法,运用专业化、一站化、模块化、规范化、信息化、系统化的先进办公理念,力求做到“以学生为本”,使学生在办理日常事务的过程中一看就明白、一问就清楚、一听就理解、一办就满意。
自设立服务中以来,系辅导员得以从繁杂的学生事务中解放出来而专注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师生之间多了一条沟通渠道,通过这一渠道能够迅捷、全面地收集学生学习、生活、思想等各种动向的信息,为进一步的学生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决策基础;服务中心在运作的过程中还打通了学生管理工作和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之间的界限,学生干事在工作过程中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自我管理基础核心能力得以全面提升,它成为了广东水利电力学院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个亮点。
可以看到,通过“勇”的高校辅导员的师德构建往往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五、结论
高校辅导员的师德建设关系到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质量,最终会影响到高校学生思想和管理工作的水平,所以师德建设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根本。我们赋予儒家提倡的“仁、智、勇”新的内涵,使其成为新时期辅导员师德建设的纲领,这是辅导员这一职业的职责所决定,也是辅导员成长的内在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