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本位的研讨型课堂设计与应用
2016-11-17许宇飞
许宇飞
【摘 要】 随着旅游市场需求的不断精细化,旅游行业需要更多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文章分析指出,研讨式教学方式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同时以旅游企业文化课程教学设计为例,从课前准备、课堂组织、课程学习考核评价等方面,对研讨式教学的有效实施进行了探索研究。
【关键词】 能力本位;研讨式教学;企业文化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refinement of the demand of the tourism market, tourism industry needs more innovative awareness and ability of compound talents. The analysis of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e discussion teaching method is beneficial to the cultivation of creative talents. At the same time, taking the design of tourism enterprise culture as an example, from the pre class preparation, classroom organization and curriculum evaluation, explore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teaching.
【Key Words】competence-based, seminar teaching, corporate culture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25-00-02
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成熟,丰富的传统低端旅游产品已不能很好地满足旅游者高质量出游需要,唯有具备先进理念的旅游企业、旅游产品、旅游线路和品牌才会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与市场号召力。而旅游市场需求的不断高端化、精细化,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能力结构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旅游行业企业急需兼具较高专业理论水平、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高校作为旅游专业人才的重要培养输出平台,如何为旅游企业培养这种高端复合型人才,自然成为高等院校管理者及教师们需要思索的论题。高新发等学者认为,以已有知识传授为主要教学目标、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教学方法、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以笔试为主要评估手段的传统大学教学模式,无法提供给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而以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和解决各种理论或实践问题为特征的研讨式教学模式则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模式[1]。
一、研讨式理论及解读
研讨式教学法作为当前世界各国高等教育中普遍推存的一种教学方法,源起于1737年由格斯纳在哥廷根大学开设的哲学习明纳尔(seminar,即专题讨论式教学),到了19世纪,习明纳尔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在德国大学各个学院普通得到使用。目前,欧美国家的研讨式教学方式在沿袭了德国的习明纳尔模式的基础上对其进一步完善。国内对于研讨式教学的探索,源自郭汉民教授的“指导选题——独立探索——小组交流——大班讲评——总结提高”五步教学法[2]。而研讨式教学法发展至今,较之传统教学法,在教学目标、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均呈现出一定特点。
(一)教学目标的转变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终点,是教育活动的方向和预期达到的结果,主要包括了近景的课堂目标、课程目标与远景的育才目标三个部分。教学目标最早由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布鲁姆认为从教育目标角度,可将学习分为三种类型:认知领域的学习,情感领域的学习和技能领域的学习。布鲁姆将认知领域的学习由低到高又分为了六个等级(见表1)[3]。
传统教学方法也称填鸭式教育方式,是一种教师主宰课堂的授课方式,课程学习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孔夫子时期。从教学实践来看,填鸭式教育通常停留在认知领域学习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即对所学材料能进行记忆保持和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释的领会阶段,很难达到学生懂得对材料知识进行分析、综合与评价的高度,较忽视情感领域学习和技能领域学习。当然,填鸭式教学方式虽有缺陷,但在知识体系不够丰富、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有限的时代,在对前人知识经验传授方面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的推成出新速度极快,课程知识也呈现出系统化、跨学科的特点,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丰富多样,原先必须记忆在大脑中的前人的经验知识,现在只需借助互联网搜索一下即刻可以全部呈现出来。因此,强调前人知识经验传授、记忆与领会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逐渐不被大学课堂欢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课堂的教学效果有限。
研讨式教学方式的教学目标不同于填鸭式教学模式,它不仅强调认知领域第一、第二级知识的学习,更强调培养学生运用原有知识分析出现的问题、有创建性地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创新性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强调培养学生情感领域中的团队协作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学生技能领域的应用性、操作性技能。显然,研讨式教学目标是将传统教学目标中的“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
(二)教学主体的转变
在研讨式教学中,课堂教学主体由原来的授课教师单个主体,变为教师、学生双主体形式。教室里不再是授课教师的“一言堂”,授课教师由原来的课堂主宰者变为课堂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通过课程体系梳理、课程重难点讲解、课程模块任务分解等,协助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并通过一定的制度建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由原来课堂中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课堂中积极的讲授者与讨论者、知识的探索者与思辨者。
(三)教学内容的转变
研讨式教学内容由侧重知识的讲解传授,转向侧重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不以某一教材为依据进行章节知识要点讲解,而是以系列教材为参考蓝本,由授课教师将一门课程的知识结构与体系进行梳理演示,并将其分割成既关联又独立的多个模块,对每个模块的实质进行问题情境创设,然后分专题引导学生进行材料收集、探讨质疑,及至得出每个模块相关的规则、方法与原理,最终让学生懂得运用原理去解决新问题。
(四)教学方式的转变
研讨式课堂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项目驱动法”、“研究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的结合,传统课堂中起主导作用的“讲授法”会部分的使用。研讨式课堂的基本流程为:针对模块核心知识设置问题情境——收集资料分析问题——课堂讨论——归纳基本方法、原理——运用原理分析其他类似问题——对原理进行批判式继承——总结反思[4]。整个流程中,教师在学期初负责任务分解与分配,通过设计一系列规则,确保学生有意愿参与项目、积极完成项目任务;在每项具体任务开始前,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地去收集资料;课堂中教师负责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结果的总结和原理的归纳。而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积极地去寻找资料,并将收集到的资料在课堂中进行呈现、讲解,组织全体同学讨论,在探讨中主动进行知识构建。
二、研讨式教学研究动态
当前,国外学者对于研讨式教学的研究不再局限于对其进行内容介绍与阐述,而是试图从学习情境设计、信息共享等角度来思索研讨式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JoanK.Lippineott在《Linking the information Commons to Learning》一文中探讨了信息共享空间和学习之间的联系,同时提出了共享空间里应该具备的一些必要的硬件设施与设备。罗伯特·比克纳在《SCALE一UP》中描述了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的《SCALE一UP》式教室。此外新加坡等国还对新信息技术在研讨式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实践探索。
我国对研讨式教学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研讨式教学的概括总结、研讨式教学法的主要特征及优势介绍、研讨式教学方法在专业课堂中的应用,部分学者对研讨式课堂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首先,对研讨式教学的介绍与概括总结。鹿守富在介绍了研讨式教学法所包含的内容后,对研讨式教学法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进行了分析[5]。苗东利对研讨式教学中师生的作用、研讨式课堂的教学方法等进行了阐述[6]。谭运进对研讨式教学的作用,研讨式教学中师生扮演的角色及能力要求进行了分析[7]。其次,对研讨式教学法优势介绍。尹素敏认为研讨式教学是有效提升骨干教师实践性智慧的较好培训模式。蹇兴东认为,采用研讨式教学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8]。魏淑慧表示,研究式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研究、探讨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9]。再次,研讨式教学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葛树慧将研讨式教学方式引入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教学后,发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英语技能[10]。郑璇将研讨式教学方式引入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并探索性构建研讨式教学的实施方案[11]。屈燕妮从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对企业文化课程的研讨型课堂设计进行了探讨[12]。最后,关于研讨式课堂的有效设计。彭婷在总结了西方研讨式教学的发展历程与特点后,通过对长沙两所高校的本科研讨式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研讨式课堂教学实施的困境与成因,提出有效的研讨式课堂设计应从课堂准备、学习小组成立、课堂教学的把控、教学评价方式完善等方面着手[13]。吴平颐在《研讨型课堂的设计与应用》一文中,从技术层面对研讨型课堂设计与应用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研讨型课堂能顺利进行需有必要的物质支撑,有效的研讨型课堂设计是建立在一定的课堂空间规划和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的。
综上可知,国内外研究者对研讨式课堂的教学效果均表示肯定或期待,部分学者结合旅游专业课程教学对研讨式课堂进行了设计探讨,但现有成果中,课程教学设计前缺乏对授课学生能力和课程所需培养的能力的调查分析,课程中缺少有效的研讨式推动机制。
三、研讨式教学模式在旅游企业文化课程中的应用
有效的课程设计通常是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程学习考核评价三个方面的环环紧扣,因此研讨型旅游企业文化课程教学设计实施同样围绕上述三个因素展开。
(一)课前设计
良好的课前设计建立在了解行业需求、了解学生、了解课程体系的基础之上。关于行业需求,据走访调查与观察得知,旅游行业对于从业者的基本能力要求为:具备一定技术技能,较好的沟通技能,良好的服务意识,一定的企业策划、决策、控制、管理能力。因此,在之后的课堂案例选择、讨论专题设计中,将围绕着学生以上能力的培养来进行。关于学生的学习状态,因企业文化课程设置在大四第一学期,此时学生已经学过管理学、旅游心理学等基础性课程,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企业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准备,但因为是大四,所以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不够浓厚,为推动课堂研讨活动顺利进行,本课程将采用及时评价考核学生课堂表现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兴趣。就本课程体系而言,通过对众多教材内容的梳理后发现,企业文化设计的核心是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兼顾内部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对企业内部来说,主要通过对精神层、制度层和物质层的设计,让企业成员行动一致,同时提高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对于企业外部来说,通常是通过企业形象的设计包装,将企业的核心理念传递出去,让消费者、社会公众、上下游企业、政府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等利益相关群体对企业产生良好印象。
(二)课堂实施
课堂实施分为两部分,首先是本课程内容体系框架的介绍。授课教师大约用4周时间梳理本课程的体系结构,让学生明了:企业文化设计的目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内部文化设计是企业规矩、制度的制定与企业信仰的形成;企业外部文化设计是如何为企业进行形象包装,向利益相关者展示良好形象。其次是课程专题内容的学习。授课教师将企业文化中主要涉及的精神层、制度层、物质层划分为12个专题,并在第一次课时,要求全班学生按照自愿原则、以4~5人为单位进行分组,一个学期内每组必须完成三个专题任务,且三个任务须是精神层、制度层、物质层中各一个专题,以确保每组成员都能较好地了解企业文化各层级的内容。每次课安排两组成员对同一专题进行讲解阐述,这样既能产生对比性竞争,也能形成资料互补,促使学生在下一专题的准备中能更尽力。在小组讲解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进行专题理论知识总结。最后,教师针对每一专题所涉及的知识要点,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全体学生进行分析,以检验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
(三)课程学习考核评价
课程考核评教方式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方向标,为更好地培养学生职业发展所需的组织、思辨、表达沟通能力,研讨式教学的考核方式不再仅以一张试卷来评定学生的成绩等级。学生课业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小组专题任务(30分)+课堂表现(50分)+期末考核卷(20分)。其中,每次的小组专题任务满分为10分,共计30分,教师根据小组所做ppt的好坏和讲解情况,当堂给出分数,以敦促学生在下个专题中能表现更好。课堂表现主要考核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每参与讨论发言一次可得5分,参与10次即可得满分。期末考核为笔试,题型为案例分析,主要考核学生的文字功底与文案撰写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通过这种个人与团队全方位评价、表达能力与文案功底全方位考核的方式,能较好地引导学生掌握、应用企业文化知识,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研讨型课堂设计反思
在旅游企业文化研讨型课堂设计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地参与讨论、能较好地掌握本课程的核心知识与理论框架,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部分旁观者的存在,有几个小组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依赖性较强的组员,这些学生不愿或不能积极的协助其他成员收集资料、撰写文案;第二,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不能让每个想发言的学生都能充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第三,课堂中固定的桌椅不利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第四,在完成小组专项任务时,学生需要教师更为精确的技术路径支持。这些问题需要研究者在今后的研讨型课堂设计中进一步解决,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教学目标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高新发.改革大学教学模式培养大批创新人才[J].高等教育研究,2000(6):45-47.
[2]曾宪皆.试析郭汉民教授的研讨式五步教学法[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2):56-58.
[3]湖南省教育厅编写组.高等教育心理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56-57.
[4]邹晓涓.研讨式教学法应用于高校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索[J].科技视界,2014(6):38-39.
[5]鹿守富.浅议研讨式教学法_鹿守富[J].焦作大学学报,1999(1):47-49.
[6]苗东利,雷佑安.研讨式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J].大学教育,2013(1):131-132.
[7]谭运进.研讨式教学模式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1):108-111.
[8]吴平颐.研讨型课堂的设计与应用[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9]魏淑慧.研究式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5):35-37.
[10]葛树慧,石静波.大学英语研讨式教学模式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79-81.
[11]郑璇.研讨式教学模式在高校金融学科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8,(23):279-280.
[12]屈燕妮.财经类大学企业文化课程教学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2,10,(4):52-55.
[13]彭婷.大学本科课堂研讨式教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