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职业学校德育教师队伍的职业精神研究初探

2016-11-17林幸福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教师职业研究者

林幸福

一、研究背景

1.从国家教育发展形势看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就“立德树人”、“中国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等问题先后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在大力建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过程中,学生的精神养成、德性成长是当前职业教育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

2.从职业教育德育教师群体的职业精神现状来看

职业教育特有的教育定位及生源现实决定了德育工作是职业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难点内容,是学校内涵提升、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环节。德育教师群体作为职业学校实施德育的主体(骨干)力量,面对社会发展的开放化、信息的碎片化、环境的多元化、学生生源的复杂化的冲击,他们应有的职业精神呈现出隐蔽性、抽象性的复杂特性,整体处于弱化、异化境况,他们经常陷入“我是谁”、“我为何这样”、“我该怎么办”的精神状态,这日益制约着德育工作者的职业认知、职业认同、职业情感,进而影响着其自身的专业发展与德育实效。大量事实表明,科学梳理职业学校德育教师群体的职业精神现状并寻找培育路径是时代所需,是社会发展所盼、学校发展所需要,是学生成长所需。

二、相关概念界定

1.职业学校德育教师群体

职业学校德育教师是指重点承担职业学校学生德育工作的教师,当前主要包括中职德育副校长、德育课专业教师、中职班主任、中职管理队伍(如团委书记、学生科长)等,是职业学校实施德育工作重要群体,发挥着重要的主体性作用。

2. 职业精神

职业精神是与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是个体在长期的、特定的职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对某种职业的观念建构与价值追求, 表现为某一职业特有的精神传统和从业者特有的心理品质与素质内涵。上个世纪90 年代末,英国教育家艾弗·古德森提出了教师的“有原则职业精神”这一概念,强调教育首先是一种道德的和伦理的职业,而不只是把物质条件和单纯技能作为标准教师应有的职业精神,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具备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作风等职业风范和精神境界。

鉴于“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知”的教育认知([德]雅斯贝尔斯),以上两者逻辑互动关系可简要描述为: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主体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比,他们本身承接着特殊的职业使命与职责,其自身的职业状态、精神状态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精神成长。

三、教师职业精神相关研究概况

国内外学界对职业精神研究,主要体现在领域研究、要素研究、方法研究三个层面的八大方面(如概念、结构、特点、意义、形式、问题、原因、对策)的探讨分析,有关研究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1. 职业精神的领域研究

在职业精神的领域研究上,重点体现在企业行业、教育学、医学、新闻学、图书馆学、政治法律学等几大特殊领域。如企业方面的职业精神研究专著有商振的《职业精神》(1996)、郝凤如的《职业精神》(2003)和曼得的《新职业观》(2005),用生动的案例讲述在职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必备素质与条件,阐述了职业与信仰、职业与服务、职业与诚信、职业与财富,以及职业与家庭之间的关系等;在“教育学”领域,重点有廖建路“新时期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精神”(2008)、蒋晓雷“现代教师职业精神的培育”(2009)等近200多篇文献;在“新闻学”领域,重点有沈正斌“新闻记者的职业精神”(2003)、郑保卫“新闻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2004)、张晓峰“新闻职业精神论”(2008)等近200篇文献;在“图书馆学”领域,有肖希明的“论图书馆职业精神”(2003)、吴建中和范并思的“图书馆员职业精神与核心能力”(2005)等170多篇文献;在“政治、经济、法律学”领域,主要有唐惠的“律师职业精神”(2009)、符文祥的“我国公务员职业精神的制度性缺失与培育”(2009)等100多篇文献。但关于教师职业精神方面的专门研究成果不多,硕博士毕业论文不超过10篇,学术论文方面主要集中于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精神研究、高校辅导员职业精神以及美国大学教师职业精神的借鉴研究。

2. 现有教师职业精神的相关要素研究

现有成果主要集中于职业精神的以下八个宏观层面,涉及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精神的实证性研究、专题性研究甚少。

——职业精神的概念分析。自20世纪90年代末英国著名教育学家艾弗·古德森提出“有原则职业精神”概念以来,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及维度对职业精神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如从范围角度有广义说与狭义说,内容维度有认识论与伦理学论。多数研究者认为,教师的职业精神是教师在对职业道德规范深刻认识、严格遵守的基础上,在教学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精神品质和人格特征(陈桂生,2008;帅琴,2008)。

——职业精神的结构分析。大多数研究者从教育知、情、意、行四要素角度,把职业精神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意志成分与行为成分(秦彧,2006;彭海,2010),其中,认知成分是指对职业精神的认知、理解及认同,情感成分则主要是指职业精神对主体需要满足的倾向性,表现为喜欢不喜欢、接受与不接受、愿不愿意等;意志成分是则体现主体对个体精神性行为的执着、毅力、恒心等意志品质;行为成分是表现为个体通过具体的职业计划与方案达成目标的实际行动。

——职业精神的特点分析。研究者主要从职业精神对象、内容、表达形式和教育功效上来分析。如有研究者认为,教师职业的对象是具有鲜活生命的个体,具有多变性特性;教育的内容是学生的全面而自由地成长,其内容呈现为繁杂性、多变性与模糊性等特点;鉴于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其教育效果整体呈现为长期性、复杂性等特点(迟成勇,2010)。

——职业精神的意义分析。研究者围绕职业精神的功能与价值从职业精神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进行了解释。如有人认为“还有助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规范教师职业行为,保证教师职业制度化发展”(常乐,2008);有学者认为“职业精神有助于促进教师与社会价值、个人价值的融和,有助于教师职业动力的激发,有助于教师职业所蕴涵的美的启示与审视,有助于教师人格的塑造和职业幸福感的增强,有助于教师职业生活的意义生成”(帅琴,2008);endprint

——职业精神的表现形式分析。大部分研究者从敬业精神、进取精神、爱生精神、创新精神、合作精神、服务奉献精神、自律精神、乐观精神等8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如有研究者认为“敬业精神是教师忠于教育事业、服务于教育的重要表现。敬业集中表现为勤业,勤业分四个层面,即勤于思考、勤于讲授、勤于实际问题、勤于学生(姜维茂,1994);有研究者认为“进取精神突出表现为终身学习精神、坚持精神、竞争意识与超前意识,能准确把握社会变化与新信息,不断超越自己(潘如勤,李桂森,2002;杨立华,2007);有研究者认为“爱学生是教育的起点,爱生精神是指教师要善于了解与研究全体学生、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宽容心,对学生负起“教书育人”的全面责任(牛志戎,2008);有研究者认为“教师的创新精神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在复杂多变的情境中塑造培养全面发展中的人”(孙开香,2013);有研究者认为“合作精神通常以集体意识、成员分工与团队协作方式呈现,它能最大限度的发挥集体的力量,达成教学目标”(施祖军,2007);有研究者认为“服务奉献是现代教师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品质,忠于教学、忠于学生、真诚服务、精益求精、无悔付出、无私奉献,集中体现了现代服务理念与奉献传统”(迟成勇,2010);有研究者认为“教学过程中的自律精神主要表现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廉洁从教、不慕虚荣,自尊自重、遵纪守法”(施祖军,2007);有研究者认为“乐观精神不仅是指心情乐观,还包括语言、表情、动作、活动中的乐观,更含有教师影响的乐观”(何牧, 张微微,2006)。

——职业精神的问题分析。有少部分研究者从文献以及实证的角度对当前教师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调查。他们指出,当前教师对自己的职业要求认识不清,职业认同感偏低,内化不足;教师从教情感淡薄、缺乏奉献精神, 缺少爱心和同情心,部分教师职业倦怠感严重(刘学浩,2011);有些教师不安于本职工作、有跳槽意向;职业情绪上则常常焦躁不安、萎靡不振、猜疑自责,缺乏激情;教师职业态度麻木、缺乏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薄弱(张凤琴,2007)。

——职业精神的原因分析。不少研究者针对教师职业精神堪忧现状进行了归因分析,主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进行了分析探讨。如有研究者从现有复杂的社会与工作环境导致传统教师职业精神缺乏现实基础,导致教师理想与现实落差的形成(帅琴,2008);现实中工作任务的繁重与压力,导致教师工作热情消退、职业情感淡薄、职业倦怠愈发严重;现有学校管理制度不合理,教师自主性与主体精神的缺位,导致教师职业理想滞后、职业价值观缺失(刘国习,2009)。

——职业精神的对策路径分析。围绕教师职业精神的提升,不同学者进行了不同视角的探讨。如有人认为“政府应为教师职业精神的培育提供政策、制度支持”(俞位增、蔡文兰,2008;彭海,2010),“学校应为教师职业精神的培育提供物质、文化保障”(陈湘漫、解世雄,2011),“完善职业精神培训教育体系”(刘国习,2009;刘学浩,2011),“教师要加强职业精神的自修自觉”(帅琴,2008;李娜,2008)。

3. 职业精神的方法研究

当前,研究者对教师职业精神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种:(1)理论研究法,主要是借鉴国外相关职业精神理论、心理伦理学,进行理论分析与演绎性研究(彭海,2010);(2)经验总结法。根据教师实践经验或素材,进行问题查摆与反思,再提出对策(刘国习,2009;迟成勇,2010);(3)访谈分析法。整理访谈材料,根据材料分析问题,提出对策,此法应用较广(帅琴,2008;李娜,2008)。以上三种方法,方法2使用率最高,方法3最少。

综合以上研究可知,相关研究者在医学、新闻、公务员等方面对职业职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也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这些成果对本研究的深度研究奠定了基础。但也存在些问题:一是研究领域方面,有关教师职业精神的研究,大多基于普通中小学,或普通高校,专门面对职业教育的较少,反应职业学校德育教师职业精神的研究就更少;二是在研究方法上,定性研究较多,对定量的把握不足,把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研究更是寥寥。因此,职业学校德育教师群体的职业精神的研究一定要通过采用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与文献分析法等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方式,集中探讨中职德育教师群体职业精神之现实问题及原因,并尝试建构系统化培育方案,促进德育工作者的精神成长。

四、职业学校德育教师队伍职业精神研究的意义与价值探寻

1.选题意义

通过职业学校德育教师队伍的职业精神研究,有利于了解与掌握现有中职德育教师群体的精神整体状态与境况,梳理原因;有利于结合理论与实际,提出相应对策与培育路径,提升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者的道德修养水平、促进德育能力的提升、扩大德育影响力以及增强德育工作认同,优化师生关系,提高学校德育实效。

2.研究价值

职业学校德育教师队伍职业精神研究的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研究有较强的理论创新价值。丰富教师职业精神内涵,完善相关理论;突破现有教师职业精神研究的局限,开展专题性与比较性理论研究;丰富德育工作者的职业素养范畴、深化教师职业道德内涵、完善教师素养培育机制与模式,促进发展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体系。 二是研究有具有较好的实际价值。促进中职德育教师群体职业道德建设的规范化发展;促进德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职业成长,提升工作幸福感;唤起社会对中职德育教师的重视,提高家长、社会、学校对德育工作的认同;提高学生对德育的认同感与参与度;探索培育机制,形成成熟的可推广的模式。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教师职业研究者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问题的理论反思
医生注定是研究者
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的思考
幼儿园新任教师职业适应问题研究
幼儿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与分析
中等卫生学校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