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采煤塌陷区景观生态的恢复途径

2016-11-17龚毅杨朦

安徽建筑 2016年5期
关键词:塌陷地植被景观

龚毅,杨朦

(西南林业大学,云南 昆明 650224)

采煤塌陷区景观生态的恢复途径

龚毅,杨朦

(西南林业大学,云南 昆明 650224)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伐的进一步加快,煤炭开采技术的不断提高,矿产资源需求不断加大,煤炭开采后造成的地表塌陷,生态环境破坏得程度也在不断加剧。现如今,城市用地日趋紧缺,文章探讨充分合理地利用这些地块,使塌陷区从景观生态恢复的角度出发,运用综合的治理办法,使得采煤塌陷区景观生态得以有效地恢复。

采煤塌陷区;生态恢复;景观途径

现如今生态环境恶化已越来越明显,对人类的影响也表现的也越来越突出,当务之急是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投入,用来保护越来越脆弱的生态环境。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地侵蚀遥感调查,全国113108座矿山中,采空区面积约为134.9万hm2,采矿活动占用或破坏的土地面积238.3万hm2,对于我国目前还在持续发展的煤炭工业,其塌陷区的面积随之不断增加。在城市用地日益紧缺的今天,如何将采煤塌陷区的生态恢复与土地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是我们应该关注和亟待去解决的问题。

煤矿开采塌陷区是指在煤矿开采之后遗留下的下陷的区域。而这所在的区域一般都是以沿矿区发展起来城市范围内,其中储量巨大矿产资源就是其主要经济发展支柱,且煤炭资源分布范围较广,煤炭开采的历史一般比较久远。而从前那种相对落后的矿业生产模式产生出来的废气、废水、废渣的污染的破坏力就会相对更强,污染也更为严重,直接导致当地的生态环境更为恶劣。

采煤致使土地的下陷同时也直接破坏了当地的地表形态,导致土壤肥力的大幅下降,土壤中的养分和有机物也不断地加速流失。直接或间接导致农业基础设施或多或少的遭受损毁,使农业生产环境进一步恶化。

采煤塌陷区进行的生态恢复是以景观途径为主体。通过利用自然本身的治愈过程,使用自然演替的方式,其中包括种植本土物种,恢复植被群落,提高土壤质量,恢复水体的过程等。其实质就是基于景观生态的设计与规划,在此基础上合理的安排空间范围内的景观素材以实现整体生态上良好循环的景观生态结构。综合运用处理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整体价值,从而使该区域达到具有稳定的地域性特征与生物多样化景观生态的完美融合。

塌陷区的土地破坏不仅是指地表形态的破坏,还有土壤结构的破坏和土壤肥力的流失。使得部分地区的地表沉降在摧毁农田的同时,还使得土壤盐渍化,肥力下降无法耕种,又或是形成永久或间歇性的积水区域。伴随着农田的被毁,无法耕种,就使原本可以使用的土地逐渐被人所荒废,随之而来的各种污染和垃圾将逐步侵袭,随后间接或直接地导致该片土地内的植被破坏,使得原有的生物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其后果就是当地生态系统的极度脆弱。所以,土地的复垦放在采煤塌陷区景观生态恢复途径中置于重要前提。

由于采煤塌陷区内土地破坏各异,破坏程度的不同,选择复垦的方法也要因地制宜。适合农业耕作的则恢复到耕地复垦程度,适合养殖的则采用养殖业的复垦模式,适合居住生活的则采用生活用地复垦模式等。

不管何种修复,都不能忽略采煤塌陷区废弃物煤矸石的处理和应用。可采用煤矸石来填充沉降区域,根据煤矸石的特性搭配种植速生、适应性和韧性强的植物用来改良土壤(如:洋槐、刺槐、臭椿、泡桐、杨树等)。再搭配着采用耐受性较强的作物加以种植(如:向日葵、大豆等),并伴以肥料补给,进而达到种地、养地相结合。

由于过渡开采造成地表形态的损毁,土壤结构的破坏,使得土地逐步荒废,导致原有植被的生存环境的恶劣,其后果就是该区域的生态系统的极度脆弱。对于改善这种现状,首先要做的就是恢复植被,在恢复植被过程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植树造林。树种的选择应以乡土树种为主,满足因地制宜这一基本准则,可适当选用经过长期引种,且无次生危害的外来植物品种,用来增加植物和景观营造的多样性。

对于植被多样性的恢复,整个塌陷区地表形态恢复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植被搭配的种植模式,其中可以分为复垦种植区,沉陷湿地区等。根据复垦种植区土壤基底的特点,避免植被单一,可以采用果林结合、牧草覆盖的组合模式,再以草木的高矮搭配,长短互补,对植被群落的结构进行合理配置和优化布局。对于沉陷湿地区被修复的区域地势,位于沉陷区地势最为低洼处,湿地处常见的芦苇、菖蒲是绝对的优势种,配以耐水性较强的垂柳,增加水生花卉植物种(水芋、荷花、睡莲、芡实等),丰富植物群落,提高生物多样性,构筑自然、生态的绿化景观。

实践研究证明,复垦之后的土地和植被的恢复是解决塌陷区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的最有效途径。植被覆盖率的提高带来了生物群落的复生,加速了生态环境改造的进程,多样化植物的繁茂生长为野生动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野兔、蛇类、鸟类、蛙类、鼠类及各种昆虫都将相继出现。此外,植被的恢复对于塌陷区表层土壤起到明显的保水护土的作用。

煤炭开采之后,根据开采煤层深浅的关系,地表塌陷,形成深浅不一的坑洼地带。加之地下水的渗入、自然降水以及周边生产生活的废水排入,极易形成大面积水域。

地表积水深度较小或大面积季节性积水区,可采用挖深垫浅抬田的方式,从部分塌陷地取土,抬高另一部分塌陷地,经平整后,恢复复垦耕地用途,挖底区域进行水产养殖,形成田塘相间、渔农互补的生产模式。对于水位较深、面积较广、常年积水的塌陷区域采用立体养殖或共生互利养殖模式。通过后期开发,可逐步开发为农家乐的发展模式。农忙时节种植,节假日期间果园、鱼塘、农家作坊也可为前来的游人提供可以采摘、垂钓,餐饮等,为休闲旅游前来的游客提供欢乐的同时,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

对于距市区较近,地形起伏较大,复垦后经济效益甚微的地块,应充分利用周边地势进行综合统一的治理规划。露出水面的地块可以进行加固抬高形成小岛,种植适宜的花草树木,修建休憩场所,如凉亭、廊道等。通过修建水上栈道、小径与其它地块相连,供人们在山水间赏花赏景中度过休闲娱乐的时光。而那些地表塌陷面积较大,积水较深,且水质较好的水面,可以开发建成水上休闲公园,修建水上娱乐设施,为当地的居民在夏天玩耍提供一个放心游玩水上项目的休闲场所。

对此,罗萍嘉、陆文学、任丽颖在《基于景观生态学的矿区塌陷地再利用规划设计方案——以徐州九里区采煤塌陷地为例》中对塌陷区景观生态现状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修复模式以生态休闲旅游的发展方式,提出了通过修复治理,形成水陆复合的生态修复模式,因地制宜的规划使塌陷地达到动态的生态平衡。

在对采煤塌陷区进行规划再利用采取的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考虑对于当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的前提下,还应该满足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

大面积的采煤塌陷区景观修复的不仅仅只局限于以上任何一种修复方法,而是通过循序渐进与多样性生物地结合,使被破坏地的生态环境需要逐渐的恢复,以自然优先和场地感的属性回归。

其结果在利用自然自我修复的过程中,进行自然演替,使景观生态的合理规划与设计在景观生态修复中得以实现完成,并通过多种方式相辅相成、相互配合、统一协作,因地制宜,因势造景,相互协调,相互适应,充分利用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使塌陷区的生态环境得以恢复,并更具活力。

[1]刘海龙.采矿废弃地的生态恢复与可持续景观设计[J].生态学报,2004(2).

[2]章莉.采煤塌陷区景观恢复[D].清华大学,2009.

[3]宋书巧,周永章.矿业废弃地及其生态恢复与重建[J].矿产保护与利用,2001(5).

[4]罗萍嘉,陆文学,任丽颖.基于景观生态学的矿区塌陷地再利用规划设计方案——以徐州九里区采煤塌陷地为例[J].中国园林,2011(5).

[5]韩冬芸,唐军.唐山市采煤塌陷区景观生态重建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6(8).

TU985

A

1007-7359(2016)05-0103-02

10.16330/j.cnki.1007-7359.2016.05.029

龚毅(1990-),女,安徽淮南人,西南林业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环境艺术。

猜你喜欢

塌陷地植被景观
基于植被复绿技术的孔植试验及应用
景观别墅
山东省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实践与思考
火山塑造景观
采煤塌陷地治理规划中存在问题及探讨
与生命赛跑的“沙漠植被之王”——梭梭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山东省启动煤矿塌陷地综合治理专项规划编制
绿色植被在溯溪旅游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