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我国人际信任理论研究热点分析
2016-11-17陈敏
陈敏
(青岛理工大学,山东 青岛 266520)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我国人际信任理论研究热点分析
陈敏
(青岛理工大学,山东 青岛 266520)
采用内容分析法,对2010-2015年间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期刊中有关人际信任的文献进行分析,绘制研究热点知识图谱,揭示了近五年来我国人际信任理论的研究热点。
人际信任;内容分析;共词分析;知识图谱
1 引言
信任问题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问题之一,其折射出社会个体对于人类本性的基本信念。信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与人际关系联系在一起。因此,人际信任便成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前提和保障。良好的信任关系,对于正常经济秩序的建立、社会交易成本的降低以及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均能起到推进作用。所以,人际信任也成为当前学术界积极探讨的热点问题。在此背景下,了解目前我国学者对于人际信任研究的现状与热点,对于促进人际信任理论的发展就显得格外重要。
本研究将利用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以其收录的期刊中2010-2015年间的所有期刊作为样本,利用人工抽样的方法,收集其中与我国人际信任理论相关研究的电子期刊文章338篇,采用内容分析技术,以关键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聚类分析法对各关键词进行分类统计,总结出近五年我国人际信任理论的研究热点。
2 研究方法
2.1 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传播的各种信息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定量的描述性研究方法[1]。内容分析法起源于对传播学的研究。然而近年来,随着电脑的普及和内容分析软件的开发,其应用领域从传播学逐步扩展到图书馆学、情报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2.2 共词分析
共词分析法是内容分析法的一种,其原理是通过对能够表达某一学科领域研究方向或主题的专业术语共同出现在同一篇文献中的现象的分析,判断学科领域中主题间的关系,从而呈现出该学科的研究结构。
2.3 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将个体或对象分类,使得同一类中的对象之间的相似性比其他类的对象的相似性强[2]。聚类分析是最常用的一种关键词相关性统计方法。
3 研究过程
3.1 样本选择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从其收录的所有核心期刊中筛选出2010.1-2015.7期间所有关于人际信任理论的研究文献进行统计。本文在CNKI的专业检索模式下,以“人际信任”作为关键词进行了相应的筛选。为了进一步提高研究样本的精确性,本文采用较为普遍的两人独立筛选方案,由两名具有管理学背景知识的人员按照上述原则对机选出的文献进行二次筛选,剔除样本中除学术论文之外的新闻通讯、稿约、会议纪要、调查报告等,最终得到338篇样本文献。
3.2 样本统计和分析
3.2.1 各年度论文数
本文运用计算机软件统计了各年度人际信任理论相关研究的论文数量,由于本文只收集了2015年1月到7月的文献,因此2015年的相关文献只有42篇。除此之外,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发表的与人际信任相关的文献大体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中2010年48篇,2011年53篇,2012年62篇,2013年68篇,2014年65篇。
3.2.2 主要研究人群
本文利用计算机软件对文献作者进行提取,总结了发表论文数排名前20名作者统计。根据统计结果,辛自强发表的论文最多,共有8篇;其次是徐芬,共有6篇;池丽萍和马凤玲各5篇;韩平4篇;周宗奎、朱虹、鲍勇、张连德、陈剑梅、雷志柱、周密以及孙晓军等8人各3篇;陈莉、鲁虹、廖建桥、李原、胡鸣铎、杨静、姚琦等人各2篇。
3.2.3 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利用计算机软件提取文献关键词并计算词频,并选取出现次数超过4次的高频关键词(见表1)。由于这些关键词在所研究文献中出现的频次最高,因此可以认为这些词大致代表了当前人际信任研究的热点问题。
表1 高频关键词
为了更进一步反映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本文对这些关键词做了进一步处理。首先,利用SPSS 19.0进行聚类分析,采取Pearson相关系数的方法将关键词聚合到不同的类中。其中,类的大小反应的是主题的集中程度。一般情况下,理论性强、研究方向指导性的以及较受重视的研究领域会形成较大的类[3]。然后,在信息统计分析软件中生成23×23的共词矩阵,并保存成专门的文件,最后生成共词矩阵知识图谱(见图1)。
图1 关键词聚类树状图
(1)在第Ⅰ类中,高频关键词包括情感信任、认知信任、合作和信任修复。认知信任就是一方对另一方是否可靠的一种判断,是基于对对方的在一定程度上的了解而得出的。情感信任是基于情感的一方对另一方所产生的信心。信任是合作的前提,是一切合作行为的开端。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间的信任关系很脆弱,容易遭到破坏,这时就需要进行信任修复。信任修复是指失信一方通过采取某些措施而获得对方的再次信任。只有信任得到修复,信任双方才会再次进行合作行为。上述四个方面在人际信任中都是十分重要的部分,因此成为我国学者们的研究重点。
(2)在第Ⅱ类中,以社会信任、组织信任和政治信任作为高频关键词。首先,社会信任是在社会活动中建立起的一种信任,它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高低的标志。其次,组织信任既可以看作是在以工作团队为基础的工作环境下共事成员之间的一种人际信任,也可以看做是员工对组织的信心和组织对员工的支持。第三,政治信任则是公民对于政府及其决策的信任。通常情况下,学者们经常将这三者与人际信任结合起来,以求全面地进行人际信任理论的相关研究。
(3)在第Ⅲ类中,高频关键词包括社会资本、主观幸福感、信任机制、差序格局、制度信任和能力信任。其中,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帕特南将社会资本定义为社会组织的特征,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要素就是信任。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的评价[4],而信任则是其构建的基础。此外,信任还是人与人、人与组织以及组织与组织之间建立关系的重要前提,因此信任机制的建立对于促进信任主体之间的信任程度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差序格局是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人与人之间亲疏远近,很多学者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也存在着差序格局,即关系越亲近,信任程度越高。制度信任是基于制度的制约作用而产生的信任,它是企业成长向制度化的“润滑剂”,也是企业组织在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中应对环境复杂性的最为有效的机制[5]。能力信任是社会交往中互惠机制建立的前提,当一方对另一方的能力存在质疑时,那么这种信任机制便很难建立起来。因此,上述五项也是人际信任研究的重点内容。
(4)在第Ⅳ类中,以知识共享为主线,主要探讨了虚拟社区、风险、自尊、网络人际信任、心理健康、安全感、大学生、人际关系以及人际交往等内容。这是关键词最多的一类,也就是说是研究者最关注的领域。首先,知识共享是组织内部知识的交换与讨论,对于组织效率的提高至关重要,而信任对于知识分享意愿的提高又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大学生是人际信任研究的主要群体之一。这主要是因为网络人际交往已成为大学生人际互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在网络虚拟社区中,网络人际信任、风险、安全感等都是值得研究者关注的人际信任相关的问题。最后,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也是影响人际信任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上述几项都成为了人际信任研究的重点内容。
4 结论与展望
从上述的研究可以看出:首先,知识共享和大学生是人际信任理论中研究者最关注的主题。其次,制度信任、社会信任以及社会资本等也是人际信任理论中研究者较为重视的领域。最后,虚拟社区的人际信任、人际关系以及差序格局等均为人际信任理论中研究者的关注热点。
我国学者对于人际信任理论的研究正在向本土化和多元化发展,但依然存在着几方面的不足之处。一方面,研究视角不够宽泛。我国的人际信任理论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营销理论和心理学领域,社会学的相关研究也才兴起不久,其他诸如人类学、政治学、历史学等众多学科还鲜有涉及。另一方面,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人际信任理论研究应该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是我国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现有的理论和营销、心理等现象进行描述和阐释,对实际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有指导作用或提供操作过程的不多,造成了“重理论轻实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与实践相脱节的局面。
因此,今后的研究应该努力将人际信任理论研究的领域逐步扩展到多个领域,通过拓宽研究的视野,从更多的学科中汲取养料,为人际信任研究的发展夯实基础,促进人际信任新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并能够有效地应用到人类工作、学习和生活中。
主要参考文献
[1],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何晓群.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马瑞敏,邱均平.基于CSSCI的论文同被引实证计量研究——以图书馆学、情报学为例[J].图书情报知识,2005(5):77-79.
[4]姜永杰,杨治良.《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问卷》的编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6).
[5]岳瑨.制度信任与中国企业成长的信任伦理难题[J].学习与探索,2012(8).
10.3969/j.issn.1673-0194.2016.15.125
C913.9A
A
1673-0194(2016)15-0205-03
2016-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