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周、蒋酝酿的“第三次国共合作”
2016-11-17邓因
邓因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共中央争取和平解放台湾的一系列措施逐步影响到台湾内部,引起美国政府的严重不安,于是加紧推行“两个中国”的政策。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蒋介石希望大陆方面有所行动,以维系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联系。1959年,毛泽东跟当时苏联驻中国大使透露,1957年蒋介石曾经托人带话给周恩来,希望我们能好好地把金门炸一炸、打一打。
1958年,国际局势紧张,美国对我国台湾的干涉也进一步升级。是年8月23日,大陆通过“直接对蒋,间接对美”的方式,用炮火与台、澎、金、马保持“联系”,维持中国内战的态势。在炮击金门时,毛泽东请章士钊写信给蒋介石,并把“联蒋制美”的方针事先告知台湾方面。台湾当局也心领神会,拒绝了美国要求国民党从金、马撤退,从而制造“一中一台”的阴谋。
8月的一天,毛泽东再次接见作为中共特使的香港著名报人曹聚仁,让他把中共方面炮击金门主要是对美不对台的底细转告蒋氏父子。于是,曹聚仁以记者“郭宗羲”的名义,在新加坡《南洋商报》上发表文章,透露了炮轰金门的“醉翁之意”。
虽然海峡两岸在军事上又交了火,但大陆方面并没有放弃争取和平解放台湾的努力。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办法,继续开展对台工作。
同年10月13日,毛泽东在周恩来、李济深、张治中、程潜、章士钊的陪同下会见了曹聚仁。毛泽东说,只要蒋氏父子能抵制美国,我们可以同他合作。我们赞成蒋介石保住金门、马祖的方针,如蒋介石撤退金门、马祖,大势已去,人心动摇,很可能垮。只要不同美国搞在一起,台、澎、金、马要整个回来,金、马部队不要起义。毛泽东在谈话中表示:如果台湾回归祖国,“一切可以照旧”,台湾“现在可以实行三民主义,可以同大陆通商,但是不要派特务来破坏,我们也不派‘红色特务去破坏他们”。“台湾可以派人来大陆看看,公开不好来,可秘密来”。
周恩来说:“美国企图以金门、马祖换台湾、澎湖,我们根本不同它谈。台湾抗美就是立功。希望台湾的‘小三角(指蒋介石、陈诚与蒋经国——笔者注)团结起来,最好是一个当总统,一个当行政院长,一个将来当副院长。”
大陆方面炮击金门的行动,一度引起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紧张,担心会被“拉下水”。10月5日、10月14日,周恩来两次会见苏联驻中国大使馆临时代办安东诺夫,说明中共中央从原来准备分“两步走”到台、澎、金、马“一揽子解决”的目的是“不能让美(国)换得一个冻结台湾海峡的局面”。他说:“我们这一方针简单讲来就是要使台、澎、金、马仍留在蒋手里,不使之完全落到美国手里。清朝统治阶级的方针是‘宁予外人,不给家奴,我们则是‘宁予家奴,不予外人。我们把台、澎、金、马留在蒋介石手里,那就总有一天会回来。”周恩来还指出,蒋介石也不赞成美国的做法,一方面是怕影响蒋军的士气,另一方面也不愿意完全受美国控制。“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和蒋找到了共同点,可以联合起来,一致反对美国。”
当时以解放军的军事实力,金门和马祖是可以拿下的。但中共中央考虑到如果台湾不能同时解放,那么台湾和大陆将被隔开,接触起来将更加困难。而且,国民党如果丢失了这些在大陆沿海象征性的据点,将更有利于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1958年9月22日,周恩来致信毛泽东,请示关于沿海军事斗争工作的方针:“在目前形势下对金门作战方针,仍以打而不登、断而不死,使敌昼夜惊慌、不得安宁为妥。”毛泽东当日回复:你“对金门作战方针问题上的批语是很对的,即照此办理,使我们完全立于不败之地,完全立于主动地位”。10月上旬,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最后确定对金门采取“打而不登,断而不死”的方针,即只打炮而不登陆,封锁金门,断其后援,但不把守敌困死。
为了进一步争取和蒋介石在这个问题上共同反对美国,10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由毛泽东起草的、以国防部部长彭德怀名义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向国民党当局提出:“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你们与我们之间的战争,30年了,尚未结束,这是不好的。建议举行谈判,实行和平解决。”并宣布从10月6日起,暂以7天为期停止炮击金门,以便使台湾、澎湖、金门、马祖军民同胞自由地输送供应品,但以没有美国人护航为条件。8日,美国国务院宣布暂停为蒋军护航。
这份文告粉碎了美国提出的所谓“停火”阴谋,堵住了国际干涉的道路,扩大了美蒋之间的矛盾。
对台湾问题,大陆是从中、美、苏“大三角”的全局来考虑,但把工作重点放在“小三角”上。为了进一步争取蒋介石,1959年9月14日,毛泽东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中共中央关于特赦一批确已悔过自新、改恶从善的国民党战争罪犯的建议。12月14日,周恩来接见首批特赦战犯杜聿明、宋希濂、曾扩情、王耀武等国民党原高级将领。他在讲话中说:“你们当中与台湾有联系的人,可做点工作,慢慢做,不要急,个人写信靠得住些。”后来,这些人按照周恩来提出的要求,利用自己的影响,纷纷做台湾方面的工作。他们通过各种渠道致信台湾国民党军政要员,说明大陆的对台政策,希望通过和平谈判,实现祖国统一。这些行动,对台湾方面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产生了一定影响。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一方面加强与中国政府的接触,另一方面又向台湾当局施加政治、经济压力,继续推行“两个中国”的政策,美蒋之间的矛盾加深扩大。毛泽东认为,这是开展对台工作的好时机。1960年5月22日,毛泽东经与周恩来研究,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确定了对台的总方针是:台湾宁可放在蒋氏父子手里,也不能落到美国人手中。我们可以等待,解放台湾的任务不一定由我们这一代完成,可以留给下一代去做。毛泽东还提出了对台的具体政策,周恩来将其归纳为有名的“一纲四目”。
为了把中共和谈的诚意和信息传递到台湾,大陆方面通过与国共两党高层都有深交和影响力的张治中、傅作义、李济深、邵力子、章士钊等人士,分头寻找线索和渠道转达。
童小鹏回忆:1962年,有一次,周恩来邀请张治中、傅作义、屈武等人在钓鱼台吃饭。席间谈到台湾问题,周恩来希望他们写信给台湾当局,告诉他们不要轻举妄动。后来,屈武给于右任写了信,张治中、傅作义给蒋经国、陈诚等人分别写了信,转达了周恩来的意思。
1963年年初,周恩来请张治中、傅作义致信陈诚,阐明台湾的处境与前途,说明今日反台者并非中共,实为美国,而支持台湾者并非美国,实为中共。中共这样做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之不可侵犯。这年1月4日,张治中发出经周恩来修改的致陈诚信,正式传达了大陆对台湾工作的“一纲四目”方针。“一纲”是:只要台湾归回祖国,其他一切问题悉尊重台湾领导人意见妥善处理。“四目”是:(一)台湾归回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由台湾领导人全权处理。(二)所有军政及经济建设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三)台湾之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尊重台湾领导人意见协商决定,然后进行。(四)双方互约不派遣人破坏对方团结之事。此信经周恩来修改后,曾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传阅。周恩来还在这封由张治中先生给台湾当局的信的背后写了这样四句话:“局促东隅,三位一体。寥廓海天,不归何待!”“一纲四目”实际上是毛泽东、周恩来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构想的具体化。“一纲”,就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四目”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这既维护了民族大义,又尊重了台湾的现实,是一个合情合理的实现祖国统一的方针,因此可以作为国共两党进行商谈的政治基础。
不久,周恩来又请有关人士转告陈诚:以往送去的一些信件虽然大都是以个人名义写的,但政府是支持的,我们个人在政府中担负的工作可以变更,但对台湾政策是不改变的。
周恩来代表中共表达的和谈诚意和提出的具体建议,对台湾当局深有影响。蒋介石称:“两个中国”及“中立主义”的幻想,不明事实,不明道义,不负责任,美国不应对此事加以考虑。陈诚则表示,他要对历史做交代。只要一息尚存,决不会接受“两个中国”。
大陆方面的和平呼吁和采取的这一系列措施,对台湾当局自然有所触动。蒋介石表示:今后不用“红色中国”“共党中国”,而称“中共政权”。对于台湾,不再称“自由中国”,而用“中华民国”。蒋经国又托人表示:不再派人到大陆进行敌对活动,还说进一步派人到大陆谈判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