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为农不为”看“为官不为”

2016-11-17高明义

党的生活(黑龙江) 2016年4期
关键词:广大干部精气神心态

高明义

最近与几位在党政机关工作的朋友相聚,聊起机关干部工作状态时,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很多单位存在三种人:积极肯干的,带干不干的,基本不干的。如果说各单位有优劣之分的话,也只是这三种人的占比不同、表现程度不同而已。

这种现象早已存在,问题是近年来不干事儿或不主动干事儿的人有增无减。对于这种现象,中央领导高度重视。李克强总理继去年把“为官不为”问题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严厉批评了少数干部“为官不为”的问题,表示要“坚决整肃庸政懒政怠政行为,决不允许占着位子不干事”。

一些撰稿人也在媒体上发表文章,从党性、官德等角度抨击“为官不为”的人革命意志衰退、理想信念丧失,提出对这些人应该加强思想教育,以“激发其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的革命情怀”。但恕我直言,这种“政治喊话”的收效并不理想。

“为官不为”是一种现象。这种现象的根源在哪里呢?

面对这样的探问,一些朋友直言不讳地表示:现在工作没动力、没激情,干好干坏没有荣辱感。特别是仕途上没有“奔头儿”了、临近退休了,“干不干能咋地呀?”“多干不多得,少干不少得,谁愿意多挨累、多担责呀?”“现在‘风声这么紧,万一干错了,踩到‘红线上,挨‘收拾犯不上啊!”面对一些职工的这种心态,单位领导也无可奈何:“他们既不违法,也不违纪,浑身上下没‘硬伤,他不干,你能把他们咋地?”

这种现象让笔者想起当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民。“大锅饭”年代,农民不出工、出工不出力,套用今天的话也可以说是“为农不为”。实行“大包干”之后,农民的劳动热情立刻迸发出来,从家家食不果腹到户户温饱有余。依笔者拙见,“为农不为”与“为官不为”的根源是一样的,“为”与“不为”的关键在于是否与个人得失挂钩。

当前,我省经济遇到前所未有的下行压力,许多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工作千头万绪,突破口在哪里?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到我省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对我省发展提出三项要求,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奋力走出全面振兴新路子;深入推进法治建设,着力打造全面振兴好环境;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积极性,不断提升工作精气神”。这三项要求是彼此关联的——有了“好环境”,干部才有“精气神”;干部有了“精气神”,才能勇于探索“新路子”。所以,当务之急是打造“好环境”。

“好环境”包括很多方面。针对干部工作状态、工作心态方面,打造“好环境”就是要从体制、机制改革入手,把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引入干部管理之中,真正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

与此同时,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为了不出事,宁可不干事”的心态,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有针对性的具体政策,把习近平总书记的“三个区分开来”具体化,既要明确哪些“政策不允许”,也要明确哪些“政策允许”。广大干部只有清楚地看到前行道路的政策宽度和政策弹性,才能消除顾虑、勇于作为。

猜你喜欢

广大干部精气神心态
永葆党员领导干部的精气神
保持心态,踏实学习,轻松迈入清华园
爹味发言等
同感百年辉煌 同庆百年华诞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
做谦逊的人
新担当 新作为(下)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