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课根”“课魂”的数学课
2016-11-16高凤花
高凤花
我校二年级数学教师塔娜老师上了一节生本研讨课《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这节课基本上采用了黄爱华老师的《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教学设计。课堂生机勃勃,学生乐此不疲。学生的主动性被充分激发,思维被充分激活。学生对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思考得深刻,理解得透彻,的确是一节好课。我想起好多年以前我校的杜小霞老师也曾用黄爱华老师的这一设计上过这节课,同样的精彩。由此触发,让我对一直思考未果的“学生真正喜欢的有价值的数学课”有所领悟。
什么样的数学课是学生真正喜欢且有价值的数学课?我想应该是有“课根”、有“课魂”的数学课。“课根”指向于“有价值”,“课魂”指向于“真正喜欢”。
一、数学课要紧扣学科本质——有“课根”
郭思乐教授指出,数学的“慧根”是思想和知识的起点。这节课上孩子们围绕“现在是否已经知道了比较的结果”“抽到的数应该放到哪一位上”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完全体现出学生自己思考下的观点表达以及学生自己认识的深化。思考有力度、有深度且有成就感。而游戏的设计又放手让学生借助已有的比较数大小的知识进行自主探究,新知识就在旧知识的起点上蓬勃地生长起来。可以说这节课抓住了“课根”。
二、数学课要有吸引力——有“课魂”
我们大部分课堂有“课根”却缺乏“课魂”,因此数学变得无趣无味。学习越无趣越被动就感觉越难,虽易却难;学习越有趣越主动就感觉越容易,虽难却易。“课魂”就是能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能使学生乐此不疲的一种强大的吸引力。我们只要多研究几节名家的课堂就会发现它们都有这样的共同特点:“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生命意义的互动生成的生活过程。”生活是真实的自然的自由自在的,课堂学习状态就是要追求这样一种真实的、自然的生活状态。
塔娜老师这节课,看似没有进行专门的正襟危坐的学习,其实在游戏中借助游戏规则不知不觉中进行了透彻的感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绪体验兴奋激动,学习过程真实自然。学生对学习难度的感觉几乎为零。学生根本就没有把游戏的过程当成“学习”过程,何来难易?这样,数学不再是枯燥无味无趣让人生畏的学科,而是像生活中陪伴玩耍的一只可爱有意思的小动物、一项可以让人乐得忘乎所以的游戏、一个可以让人全身心投入的探宝故事……而这些正是孩子们生活的需要,同时就成了学习的需要。参与到有趣有意思的事情中时,孩子们的学习状态是更接近天性的展现,内心意志的刻意支配成分趋于零。学习过程中虽然伴随着紧扣“课根”的有力思考,但是它不是心力能量的消耗,而是心力能量的补给,因为内在的潜能得到了释放和发挥。
“课魂”是“课根”的保障,“课根”赋予“课魂”以价值。上有“课根”“课魂”的课,前提是要能够设计出有“课根”“课魂”的课,关键是设计。因为有课根有课魂,因此,黄爱华老师的这一经典设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光华依旧,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