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试把课文顺序打乱重整
2016-11-16徐万东
徐万东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学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就无从谈起。新课程改革以来,潍坊市教科院为我们一线的教师提供了更多的培训、学习的机会。也就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我认识到:语文教师要教语文,而不是教课文;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还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语文主题学习”推翻了我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以前教学时,我总是对照教师用书,确定每课教学目标,然后一课一课地讲。而在培训、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那些名师们采用的主题教学,已经不再像我那样,而是把一个单元看作一个整体,考虑到课与课之间、单元教材之间的联系。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因此,我也就试着照猫画虎地改变自己的教学。但是,在进行主题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单元不适合进行主题阅读教学,这就使我踏上了教学改革之路。
加入坊子区小学语文教学团队之后,在丰际萍主任的带领下,我们研读课程标准,解读教材,让我对课程、课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回过头来再审视自己的教学,发现有很多不足,我开始不断地反思自己,对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地进行修正,以求做到日趋完善。
“主题统整教学法”可以分为四个步骤:主题重组、类文跟进、读写结合、实践运用。具体的做法是这样的:
(一)主题重组
打破原来的单元界限,把每册教材根据课程标准,以及学生当前的学业水平、学习需要,按照体裁、写作方法等进行主题重组。关键是要让这些文章有一个契合点,那就是能共同进行一种语文能力的训练,以便于学生在阅读中习得方法,并运用到自主阅读中去。这是主题重组的原则。
为什么要把教材进行重组呢?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为例,观摩课上讲得最多的是第六单元,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父母之爱”,这一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这四篇文章虽然各具特色,但都是写人记事的文章,通过具体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刻画人物形象。因此,在教学时,可以以一篇文章为例,指导学生通过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体会人物情感。然后再让学生运用习得的学习方法去学习另外的三篇文章。这样的人文性和工具性高度统一的文章非常适用于主题阅读教学。
而实际上,不论是苏教版,还是人教版,各个单元大多数是按照人文主题组织单元的。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主题是: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这一单元安排了如下几篇课文:《只有一个地球》《鹿和狼的故事》《这片土地是神圣的》《青山不老》。这四篇文章的体裁不同,学习方法也是很不同的。当然,在现行教材中,这样的单元还是很多的。这些单元重文章人文性的统一,使得文章在体裁、写作方法等方面共同点较少,这样,教师在指导完一篇文章的学习方法之后,不能及时在后面的学习中加以运用、巩固,不能真正提高学习效率。这就是主题阅读教学中遇到的一个难题。
这就促使我开始了对教材本身动刀,进行单元主题的重组。
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为例,我进行了以下主题重组:
1.写人:《十六年前的回忆》《灯光》《一夜的工作》《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跨越百年的美丽》《我最好的老师》
2.记事:《文言文两则》 《桃花心木》 《顶碗少年》《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千年梦圆在今朝》
3.说明文:《北京的春节》 《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人》
4.议论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为人民服务》
5.散文:《匆匆》《手指》
(二)类文跟进
将与所在主题语文训练点契合比较好的主题阅读丛书、现行其他版本教材以及课外搜集的文章加入到我的教学中来,加大阅读量,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为例:
人教版:9.《穷人》10.《别饿坏了那匹马》 11.《唯一的听众》 12.《用心灵去倾听》 1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5.《伯牙绝弦》 26.《月光曲》 《小抄写员》 习作二:表达对爸爸、妈妈的爱。
苏教版:5.《负荆请罪》 6.《最后的姿势》 7.《船长》 8.《爱之链》21.《鞋匠的儿子》
主题阅读丛书:
第2册:《就这样被你感动》 《维护祖国尊严》 《一个德国老人的事迹》
第3册: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我的母亲不一般》《迟到》 《无言的父爱》 《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父亲的跪》 《奶奶的手》 《外婆的硬币》 《播种希望的种子》 《深夜,那盏灯》 《兄弟的另一种诠释》 《平分生命》 《奇迹》 《大拇指手语》 《蓝手套》 《我和橘皮的往事》 《难忘的体罚》 《天使之翼》 《最后的掌声》 《共同的秘密》 《春天的心》 《金色的沙子》 《丑女孩》 《为了一个三岁的生命》 《购买上帝的男孩》 《生命的药方》 《高贵的施舍》 《我找妈妈,你是妈妈吗》 《雨中天使》 《一磅亲情》
第7册:《鸟殇》
也许有的老师问我:“这么多的文章,你怎么学得过来?”我有我的办法:
1.主题阅读丛书、其他版本上的与我设定的主题契合度高、文质兼美的文章,我引进课堂进行泛读,甚至精读。
2.其他的文章,让学生课外阅读。怎么检查读了没读?一是用阅读卡的形式进行书面检查,另一种是开交流会的形式进行口头检查。
(三)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就是把阅读与练笔、习作结合起来。
1.关于练笔。练笔是对阅读中习得的写作方法进行练习使用的最好的方法。因此,在学习每个主题的过程中,要针对每个主题的主要表达训练点及时进行练笔。这样读写结合,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例如:三年级上学期,学过《灰雀》《小摄影师》《我不能失信》这几篇文章之后,针对这几篇文章中运用对话描写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关注对话以及提示语之后,写一个关于对话的片段,尤其注意提示语的运用。这就为本主题的习作“写一个熟悉的人”做好了准备。
2.关于习作。教材上安排的每个单元的习作,一般情况下是与本单元的阅读教学训练点相契合的。这样的习作,我往往是在阅读教学的时候提前放题,并且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表达方法,然后在习作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表达方法完成习作。但是,有的单元的习作与本单元的阅读教学的训练点不是非常契合,尤其是我将单元进行主题重组之后,这种现象更加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我就会重新安排本主题的习作,使习作内容紧扣本主题学习中学到的表达能力训练点。而对于教材上安排的习作内容,则舍去,或者改为小作文内容。
(四)实践运用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我在每个主题的学习过程中,安排了手抄报、故事会、演讲会、赛诗会等语文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这样,既扩大了语文学习的外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下面综合举一个例子: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语文学习作了以下安排:
(见下表)
“主题统整”教学法更好地解决了“主题阅读教学”中遇到的每个单元语言训练点不好统一的难题,将教材进行重组,使每个主题的语言训练点做到了相对集中,更好地解决了农村小学学生阅读资源匮乏的现状。我校处于城乡接合部,由于家长的认识程度不够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的图书购买量偏低,阅读资源匮乏,进而影响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提升。“主题统整”教学法恰恰解决了这个难题。
“主题统整”教学法提高了教学效率,节约了学习教材的时间,把课外阅读引入了课堂,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给孩子们一篇文章,他能知道学什么,怎样学。六年级开始,很多同学走上讲台,代替老师讲课,效果非常好。从教师自身的发展看,在统整教学的过程中,我对教材所承载的语言训练点的把握也比以前更准确了,备课、上课的效率也就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