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破解企业流动性风险的策略分析
2016-11-16周衍鲁
周衍鲁
内容摘要:源自融资结构的企业流动性风险成为引发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根源,本文分析了流动性风险的成因,并根据“互联网+金融”创新的融资渠道和路径建立破解企业流动性风险的金融结构,文章最后指出培育“互联网+金融+企业”新生态是防范和化解企业流动性风险的最有力措施。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流动性风险 融资结构 网络信用 网络支付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经济处于发展速度换挡、结构面临调整的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还在消化时,全国性的企业流动性风险现象已经凸显,成为引发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根源,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历史资料显示,80%的破产企业是因为现金流量不足而不是企业的收益性不佳。从这个角度讲企业资金的流动性要比企业的收益性更为重要,也就是说虽然企业产品有市场能获得利润,但由于缺乏资金周转,企业就难以为继。非上市企业周转资金几乎全部来自于银行的信用贷款,融资要求高、难度大,“融资难、融资贵”是融资结构问题而非资金供给总量问题。
企业流动性风险成因分析
我国是以传统银行为主导的金融发展模式,自建立资本市场以来,明显地转向市场化运作。从金融改革的层面看,自央行宣布放开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互联网金融等创新不断涌现,银行吸收存款成本上升,活期存款理财化,低成本存款比重显著下降。银行负债成本陡然上升,最终反映在贷款价格上,更大的风险转移到企业。在我国社会融资方式中,直接融资市场不够发达完善、直接融资占比偏低的问题一直比较突出,2009年以来还出现直接融资比重不增反降的年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实际效用满足不了企业发展的需求。总的来说,企业出现流动性风险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上市融资难。国内企业上市前,会计审计、审批申请、价格评估、获取上市资格以及请券商发行等费用约2000万人民币,急需资金的企业很难支付这笔费用。对准备上市公司的其他要求,譬如技术先进性、连续盈利的时间和总额等要求,一般企业难以达到。
第二,地方投融资市场流动性欠佳。地方投融资市场是近几年部分省份在金融改革大潮中率先进行地方金融改革而发展起来的新型金融组织,在解决当地金融风险与防范问题上发挥了一定作用,在宣传和激励方面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较大影响,但毕竟交易额有限,与市场对资金的需求量差距较大,难以弥补资金缺口。
第三,银行融资不尽如人意。这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资金期限短,一般都是一年期之内的短期贷款,中期或长期贷款要有相关政策支持的国家项目或省内重点项目。二是价格高,商业银行的资金大部分贷给大企业、重点企业,而股份制银行和小银行资金的价格高,资金本身就吞噬了企业部分利润。三是银行前期对房地产行业实施资金超配,房地产行业对其他企业产生巨大的“挤出效应”。四是在结构调整时期,产能过剩行业投资收益率降低,资金周转速度变慢,贷款无法足额偿还,导致产能过剩行业的“沉淀效应”。五是金融风险持续暴露,银行不良贷款量、不良率“双升”,银行通过提高风险溢价覆盖潜在损失。
第四,担保等金融机构的费用间接抬高了资金的价格,同时形成担保链,极易引发区域性风险。担保机构是为了进一步解决缺乏信用资产的企业融资难题而设立的金融机构,特别是占全国企业总数94.6%的小微企业,这些企业创新性强、技术含量高、灵活性好,是社会创新创业的主力军。但这类企业缺乏信用资产。担保机构在解决“难”的同时又形成了“贵”的新难题,更重要的是形成连接其他机构或企业的担保链,担保链的区域性特征明显,成为引发区域性风险的致命链接。
第五,融资结构不合理。表现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不匹配和融资期限错配。直接融资的优势在于资金的供给者与需求者不受金融中介机构的约束,通过市场各自对接,其投融资规模和风险双方事前是默认的,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下,有利于资金实现最优配置;其缺陷是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等现象。间接融资是资金的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通过金融机构中介来对接,其优势是金融中介机构的资信度较高,融资的社会安全性较强,对有良好资信记录的企业较为有利;缺点是间接融资模式隔断了资金供求双方的直接联系,虽然减轻了投资者对资金的使用关注和融资者的压力,但中介机构给企业既增加了成本又增加了压贷、断贷等金融风险。由于直接融资渠道是发行债券和股票为主,无论是二级市场或一级市场,直接融资的机会较少,及时获取资金的难度也较大,大部分企业只能选择间接融资。而间接融资涉及期限和高价格问题,企业在期盼资金的情况下,高价和短期融资也只能接受。
第六,企业管理缺位。在企业战略管理和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缺乏准确把握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特别是2009年为应对危机而释放的天量资金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复苏,银行资金充裕,许多企业借此“机会”开始跨行业发展;2011年开始收缩,导致企业资金开始紧缺,缺血日益严重,只有通过层层担保获得贷款;2013年货币政策收紧,出现钱荒事件,银行同业拆借迅速兴起,同年7月央行放开商业银行贷款利率,银行又通过信托和影子银行等渠道变相向企业提供高价贷款,企业由于前期投入过多,为争取机会只能接受高昂的价格。
上述分析说明,从主板市场的股权融资到民间投融资机构的现有融资结构中(见图1),从下到上融资难度越来越大,融资成本从上到下越来越高,成为现行融资渠道的基本特征。近几年企业在这种融资渠道中,形成了内贷外投、短贷长投、融资成本过高、融资结构不合理等现象,这些因素在时空中达到一定的条件时,集中爆发就酿成全国性企业流动性风险现象。
“互联网+金融”创新融资渠道
我国社会现实是资金多、投资难,企业多、融资难,解决融资问题就集中在如何对接“多”与“难”上。要使投资者对接融资者,焦点在“信用”和“风险”上。现在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为主导的信息技术,能帮助各方发现“新信用”,形成新的融资渠道。因为互联网的基本功能就是开放、公平、信息对称,云计算大数据的应用使其更加精确、快速,达到极端的“民主化”,随时随地都能获得所需要的真实数据,无论是个人、机构还是政府的信用都可以通过真实的数据进行量化,即让每个人或组织把所需要的真正信用掌握在自己手中。
云计算是由计算机集群组成的为大数据应用提供海量存储和大规模计算的环境。大数据是在云计算平台上被实时分析处理,实现数据流动并释放出巨大潜力的具有相关性的海量数据。云计算的价值在于技术的民主化,每个人都可以应用云计算。在云计算的基础上,移动互联网变得可行,通过移动终端把与用户相关的生活场景、工作场景和商业场景连接起来并数据化,才能催生大数据。大数据的价值不是简单的数据规模化,而是大规模的个性化。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
比如蚂蚁金服在淘宝、天猫等电子商务平台上将客户自己操作的行为数据转化为他们的协议数据,通过互联网的手段为小企业、创业者提供快捷便利的信贷服务。小微企业在网上经营的信用记录、发生交易的状况、投诉纠纷情况在评估系统中通过云计算分析,最终作为贷款的评价标准。由此,蚂蚁金服整合了电子商务公开、透明、数据可记载的特点,解决了传统金融行业针对个人及小微企业贷款无法跨越信息不对称、流程创新难、网络惩罚难等问题。云计算与大数据成为互联网金融的理论基础,互联网金融是依靠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直接计算出来相应结果,从而揭示企业金融行为,精确锁定和控制风险水平,通过海量的行为数据、位置数据和金融数据定位消费者的资金需求、时间分布、购买偏好等,为风险管理提供更合理的解决方案。
需要明确指出的是“互联网+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关系。从大量的调研中发现,在实体企业的管理和服务中,在当下互联网技术普及的条件下,企业的生产和服务与金融行业服务没有实现融合的大量存在。譬如信托、保险、租赁等金融机构,虽然网上有相应的公司,但其实效用并没有完全实现,还需要全社会从认识到位、服务到位、配合到位和工作到位以及指导到位的较长时间的消化和落实。“互联网+金融”是指互联网技术与传统金融业务的融合,并非全程在互联网上运营,还需要部分的传统人工工作才能完成相应的业务,当然“互联网+金融”包含了互联网金融。这既是中国社会实践也是当前面临的现实。
“互联网+”既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商业模式,是形成经济社会新形态的变革力量。“互联网+金融”从“信用”和“支付”两个金融核心切入使传统金融环境进行重构再造,形成以“网络信用”和“网络支付”为支撑的新信用、新产品,给资金需求者与资金供给者增加了若干选择,使管理者能精确评估风险、防范风险,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现代融资应该有强烈的科学融资意识,既要有间接融资也要有直接融资,更要将这两种融资模式的特性与新技术融合。“互联网+”正在改变所有行业的发展路径,同样也在彻底改变大部分企业仅有银行贷款的“瘸腿融资”现状。下文从科学配置融资结构角度说明,在“互联网+”条件下利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模式,形成破解企业流动性风险的融资结构策略,如图2所示。
(一)直接融资渠道与策略分析
第一,企业应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功能获取长期资本金。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市场)与各省市股权交易中心(四板市场)对接是效率极高的渠道,地方政府通过当地股权交易中心组织安排非上市股份公司股份的公开转让,为非上市股份公司融资、并购等相关业务提供服务,这是多层次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区域性股权市场向新三板推荐企业带动“四板”发展极其有效的路径。
第二,充分利用企业债券融资。债券既有利于扩大有效投资,稳定经济增长,又有利于改善社会融资结构,更有利于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府部门已经开始结合规模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工作,培育发债主体,推动各类股权投资基金投资于拟上市挂牌和发债企业,提高企业发债动力;设立一批具有政府背景并具备相当实力的融资性担保机构,提供增信服务支持,推动债券市场信用体系建设。
第三,充分利用股权众筹扩大直接融资。当下的要点是企业必须通过合法的股权众筹中介机构,如实披露企业的商业模式、经营管理、财务、资金的使用等相关信息,这也是促进股权众筹发展的最根本要求。
第四,充分发挥民间投资公司和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作用,吸引民间资本投向实体经济,用自己的钱解决自己的问题,缓解“三农”和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用好、用活民间融资机构,使民间融资机构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
(二)间接融资渠道与策略分析
第一,充分利用企业资产信用、体现企业经营行为的信用体系通过商业银行融资。具体形式有资产信用融资、账号信用融资、税收信用融资和网上银行等多种融资新模式。该渠道是传统渠道的延伸。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强了商业银行对实体经济的渗透和驱动。随着金融改革和利率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其融资利率和融资规模以及融资期限都会进一步与市场契合,是获得低价格、大资金和长期贷款的主要渠道。
第二,企业应尽快主动地积累网络信用,基于网络征信的间接融资渠道发展迅速,在融资速度、融资规模、融资渠道和融资期限各方面都有多项选择,是提高谈判能力、争取融资主动权的重要抓手。最重要的是这类征信能精确锁定风险,增强企业识别风险、经营风险能力。
以网商银行和微众银行为代表的是纯技术与数据驱动的银行,放贷由机器和大数据决定而不是由人决定。没有分行、没有物流网点、没有柜台也没有信贷员,不做现金业务,纯粹线上运营。只要有足够的网络信用,随时可获得贷款,是解决类似于“过桥资金”等短期或急需资金的有利渠道。
“银行+互联网企业”是传统银行与互联网企业融合发展的典型模式。该模式充分发挥银行和互联网企业各自的优势,针对客户服务、产品开发和风险控制等全方位融合形成互联网银行的全新模式。譬如“中信银行+百度”的百信银行、“华夏银行+蚂蚁金服”等都属于该模式。此类融资渠道是集传统信用和网络信用两者之大成,从不同角度针对不同需求开发不同产品,是企业根据自身需求比较相关金融机构的价格、期限和规模,进而选择合适产品的重要渠道。
第三,充分利用信用担保、再担保和保险等金融机构的增信作用,获取融资。由于该模式无形中增加了增信成本,在价格上会高于一般融资渠道,又由于容易形成担保链,特别是目前信用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担保链极易引发区域性风险,因此,在期限和融资规模上有较大限制。
第四,充分利用产权交易所的信用功能,对企业资产增信,从而获取间接融资。该渠道适合于缺少资产信用的小微企业、“三农”企业和创业企业。该模式的应用关键在于用好国家支持政策,借助政策与企业的契合点从金融机构获取价格较低、期限和规模合适的资金。
最后,分析说明P2P的应用问题。理论上讲P2P应该属于直接融资,但近几年国内应用中出现许多风险问题,自2015年开始出现“P2P+银行”或“P2P+保险”等第三方介入模式,第三方的介入主要发挥增信作用,融资模式转向间接融资。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与应用是发展P2P的重要基础,也是发展其他信用融资模式关键所在,基于大数据的网络征信建立与应用势在必行。
基于培育“互联网+金融+企业”新生态的风险化解措施
“互联网+”是道法自然的治国理政,从银行和金融市场双向推动我国金融发展,互联网又从金融的“信用”和“支付”渗入金融促进金融发展,进而服务于企业和投资者,形成“互联网+金融+企业”新生态。这是保持企业稳定发展、推动金融水平提升、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技术、管理与经济浑然一体的新生态(见图3)。在全国范围内培育发展新生态,既有利于防范或化解企业流动性风险,又有利于未来更好地发展。在区域性范围内,发挥地方优势建立和发展适合当地特点的新生态,不仅效果好、发展速度快,而且更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引领其他区域或领域创新发展。概括而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精准发力,尽快建立企业发展的新生态。
第一,加快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从大数据建立征信系统来讲,从国家顶层设计层面,开始推动征信机构建立市场主体信用记录,鼓励征信机构开展专业化征信服务,大力培育发展信用服务业。从实际推动效果看,传统思维与体制多有不适,区域壁垒、行业壁垒等“数字鸿沟”、“数据孤岛”和“数据主权”现象严重。因此,在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不断健全的今天,相关监管部门应该激励企业在技术保障的条件下,在区域内或某个行业,推倒“数据墙”,跳出“一叶障目”的管理乱象,提升管理能力。推动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网络信用和网络支付形成的大数据应用迫在眉睫。
第二,发展新型金融组织。林毅夫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认为,“对应某个发展阶段,特定的金融结构可能能够更有效地筹集和分配资金”。金融结构是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相对规模(Goldsmith,1969)。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金融结构理论作用巨大,在传统金融体系基础上增设新型金融机构,譬如为防范企业流动性风险的担保机构、可以快速获得资金的地方银行、帮助企业增效的租赁公司、为小微企业和创业企业增信的产权交易所,为解决“三农”问题设置的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市场的民间金融组织,这些金融组织都是现阶段防范或化解企业流动性风险的重要金融结构成分。建立新生态有利于分工合理、相互补充的金融机构的形成,又有利于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机构的发展。
第三,发挥电子商务促进经济转型能力,发展行业垂直平台,集聚大数据动力,形成新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路径。农业电子商务、工业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子商务在改变相关产业发展路径的同时,形成大数据,为相关企业建立网络信用的同时锁定企业风险,特别是行业垂直平台的发展将带动大量企业形成自己的数据,
第四,根据企业发展阶段,配置合适的融资工具。创业初期的企业应该在税收、财政和政策性金融方面给予支持,这时的企业轻资产或抵押资产,需扶持需孵化,抗风险能力差;企业进入发展期是既关键又脆弱的阶段,应以间接融资为主,控制融资规模,通过政策性担保机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从各方面为企业稳定踏入成熟期保驾护航;进入成熟期的企业应进行市场化融资,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利用股权融资扩大企业经营范围,在互联网条件下运用股权投资跨界发展。这样的资产配置既有利于企业发展,又有利于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第五,提升企业家精神,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反映出不同经济特征,准确把握企业在不同阶段的特点与宏观经济背景相契合,从大局出发掌控企业资本金增加与负债种类的关系,是现代企业家必须具备的素质。企业财务管理应及时监测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避免财务决策失误引起财务风险,关注融资规模与方式的期限匹配问题,设置风险预警系统和应急预案,防范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阿里研究院.互联网+从IT到DT.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2.马云,曾鸣.读懂互联网+.中信出版社,2015
3.林毅夫等.经济发展中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初探[J].经济研究,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