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路径
2016-11-16彭晓蓓陈敏郝珺
彭晓蓓?陈敏?郝珺
【摘 要】 文章分析了新媒体为高校辅导员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路径。认为,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要从“事务型”转变为“学习型”;要加强新媒体文化素养,提升自身应对能力;要能够在服务中管理学生,形成科学的工作方式。
【关键词】 新媒体;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路径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受到当代大学生的关注与喜爱。以网络和手机为主体的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自由表达思想、实现人际交往的重要途径。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势变得更为复杂多变。大学生广泛使用新媒体,以及新媒体自身存在的特点给在一线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校辅导员带来了诸多机遇和挑战。
一、新媒体为高校辅导员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新媒体丰富了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的途径但有效引导学生思想的难度加大
长期以来,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手段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而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限制,开辟了新的途径。微信、QQ、博客、论坛等新媒体以其灵活、快捷的特点逐渐显示出其独特优势,成为了一种崭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高校辅导员可以将重点的教育内容灌输到网络教育中,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将先进的思想灌输到客体中。与此同时,网络几乎集合了所有媒体的优势,无论是音频,画面,载体,都将抽象的政治理念变得生动而实体化,使对象接受的效率达到最高。
与此同时,由于互联网的无限制性与多样性,一些落后腐朽、片面浮躁的思想和文化也乘机利用新媒体进行大肆传播,给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大学生从新媒体中获得的各类信息影响着大学生个人思想观念和道德认知,易使处于心智成熟初期阶段的大学生产生理想信念迷失、价值观混乱等问题,这就对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掌握与引导学生思想和行为带来了考验。
2、新媒体有利于高校辅导员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但也对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媒体为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更为宽松自由的环境。一方面,辅导员可以通过持续关注学生的QQ、微信、微博等动态更新及时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和学生所持的态度。另一方面,当学生处于迷茫阶段或者在思想上出现困惑时,可以通过网络匿名向辅导员提问,或者给辅导员留言等方式将信息反馈给辅导员。这样,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更为自由平等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有助于辅导员在了解到学生真实的思想情况后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要能够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丰富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深入研究把握网络传播的规律,研判网上学生思想动态,成为优秀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才能迎接新媒体环境下的机遇与挑战。[1]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路径
1、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应从“事务型”转变为“学习型”
高校的辅导员工作离不开许多日常性的事务,但辅导员如果仅仅只沉浸于完成事务性工作,则会丧失总结、学习、提升自我的机会。也就是说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可以始于日常事务,但不能止于日常事务。[2]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以身作则,在工作中学习,构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高校辅导员要根据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学会并善于利用新媒体,以问题为导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工作与学习的“双赢”。同时,在学习中也可以再次激发对于日常事务的兴趣,促进自身对于新情况及时做出恰当的调整,提高自身工作效率,为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充实的知识储备,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
2、高校辅导员需加强新媒体文化素养,提升自身应对能力
新媒体环境下,突发性强、局部放大效应明显是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所呈现出的主要特征,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需要具备良好的应对能力。[3]一方面,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要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综合运用讲座、实践等多种形式为辅导员开展培训工作,帮助辅导员不断进步,提高辅导员的信息化水平。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自身要与时俱进,学会并善于运用新媒体,将新媒体真正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切忌浮于表面。由此可见,高校辅导员要切实提升自身媒体文化素养,首先要能够正确解读、批判吸收、有效传播媒体信息,从而进一步帮助大学生鉴别真伪、分清是非、因势利导,有效预防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最终达到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4]。在此基础上,高校和辅导员需要主动建立网络预警机制,保持对学生思想动态的持续关注,针对其反应的问题及时有效的做出回应,引导学生理性思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提升应对能力。
3、高校辅导员要能够在服务中管理学生,形成科学的工作方式
建立怎样的师生关系是高校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新媒体环境下,师生双方其实都是独立人格的交往主体,因此,应该建立平等的对话沟通模式。现在高校辅导员大多通过QQ、微信等平台同学生交流,区别于传统的面对面交流模式,交流过程中辅导员无法通过表情、语气等判断学生的心理情况,这对于管理学生带来了新的挑战。因而辅导员需要紧跟时代脉搏,不断调整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建立更为科学的育人模式。在服务中管理学生,让其感受到平等与尊重,逐步从单向的灌输转变为“以人为本”的服务,主动寻找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通过留言等逐层渗透,充分利用新媒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工作效果。
此外,高校辅导员主要通过积累的经验对学生开展管理、教育、服务工作。这样有时在处理问题时难免表现得过于主观化,这就使得对于问题的处理缺乏针对性和适用性,很可能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因此,高校要注重对辅导员工作方式的系统化、科学化培育。尤其在新媒体环境下,有的辅导员未能把握好尺度,没有看到经验在遇到新的情况时的局限性,没有达到正面教育的积极效果。“实践出真知”,我们不否认对于教育实践总结所得的教育经验,但是高校辅导员需要仔细研究在新媒体环境下经验所适用的对象和范围,把握教育规律,让经验升华为科学,用科学的工作方式开展工作,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新环境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邹金铃.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05.65-66.
[2] 陈勇,吕娜,李胜,陈廷.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02.137-139.
[3] 信玲玲.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路径选择[J].长江丛刊,2015.34.136.
[4] 张代宝.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新思考[J].科技信息,2012.20.48-51.
【作者简介】
彭晓蓓(1982.5-)女,江苏盐城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郝 珺(1982.1-)女,江苏徐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陈 敏(1994.1-)女,江苏太仓人,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