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错误选项设置类型分析

2016-11-16徐香

广东教育·高中 2016年9期
关键词:原句网络文学原文

徐香

一般论述类阅读文本所选内容专业性强,论述逻辑严密,又有理论深度。要读懂读透,难度很大。加之出题者在选项里故意挖坑,设置障碍,很多考生对此题型望而生畏,他们往往耗费很多时间,却保证不了理想的正确率。不过,若系统地研究近几年的高考真题,会发现命题者出题的角度、设置错误的类型等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若能了解这些规律,掌握答题技巧,就能快速、准确地识破陷阱,排除错误选项,提高准确率。

下面,我们以典型的高考题为例,分析论述文中选择题错误选项设置的类型。

一、语言的分寸

为考查考生的理解和信息整合能力,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通常要改变语言表述形式,对文中原句作改装和重组。因此,做题时,要将每个选项回归原文,逐字逐词地同原文进行细致比对,看看选项在对原句的改造过程中,删了什么,改了什么,添了什么,这种改造是否影响到句子传达的意义。以下例句都在细枝末节处对原句做了手脚,使意义迥异。

1. 随意增加词语或短语。

【例1】2013年安徽卷第1题:

A. 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构建严谨完整的科学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充分表达个人感情的。

原文: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

原句是“不表达”,选项是“不充分表达”,增加了“不充分”一词,意义完全不同。

【例2】2016年高考山东卷第2题:

C. 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原文: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

C项与原文相比,增加了“继承汉魏古诗”一短语,改变了愿意。

2. 删减修饰成分。

【例3】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第1题:

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原文: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

古史辨派批判的是“一切经不住史证的”的旧史学,B项删除了修饰语,导致范围扩大。

3. 漏掉具体细节。

【例4】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第1题:

D.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原文: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在原文中,王国维作品证明的是“殷王世系是基本可靠的”和“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这两点,不是《殷本纪》所载的全部内容。概述性词语“所载内容”取代具体内容,改变了原意。

4. 更换关键词。

【例5】2016年高考天津卷第2题:

B. 消费者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就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

原文:但是消费者有了某种文化并不一定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因为……

选项将原文中的“不一定”更换为“就会”,说法绝对,背离了原文的意思。

此外,出题者在语言表述上或增或删,或过或不及,可改造处还有很多,做题时要格外留意以下标志性词语是否被增减:

表范围大小、数量多少的词:“一些”“有些”“几乎”“全部”“都”“所有”“全不”“人人”“普遍”“绝大多数”“除……之外”“到……为止”等。

表程度深浅、质量好坏的词:“更”“更加”“尤其”“最”等。

表句间关系的关联词:“之所以”“只要……就”“如果……就”等。

二、概念间的关系

在概念的含义上设置错误也是常见题型。文中的概念有的是同一关系,有的是并列关系,还有交叉关系和从属关系等。选项常有意混淆这些概念的内涵、外延,造成混乱。因此,阅读时,要特别注意文章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标画出主要概念前后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语,弄清多个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

1. 偷换概念。

【例6】2016年高考新课标Ⅱ卷第2题:

C. 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

原文: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

原文第四段讲了现代小说淡化故事情节,重视叙事技巧。C项在对该段概括时,将原文中的“这些小说家笔下”换成“人们”,概念范围扩大。

2. 张冠李戴。

【例7】2004年浙江卷第1题:

A. 过敏反应是指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临床最常见的疾病。

原文:过敏反应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超敏反应,典型的如哮喘病,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超敏反应又分很多类型,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也都是超敏反应的表现。

原文涉及“过敏反应”和 “超敏反应”两个概念,“过敏反应”从属于“超敏反应”。选项将“超敏反应”的类型放在 “过敏反应”身上了。

3. 混淆概念的内涵、外延。

【例8】2016年高考天津卷第5题:

C. 文化活动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多方面的需求,给个人、社会带来各种福利,是文化消费的体现。

原文:而文化活动是泛指与文化有关的一切人类活动,文化消费属于其中。文化活动之所以会发生,是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的需要。文化活动不仅会产生经济福利,也会产生政治福利、社会福利等,给每个社会成员带来福祉。

“文化消费”是“文化活动”的一种,从属于“文化活动”,C选项将两个概念范围混淆,颠倒了概念间的从属关系。

4. 弄错代词所指。

【例9】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1题:

B. 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

原文: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原句中的“其”代指的是“先秦诸子学术思想”,而不是 “《老子》和道家”。选项弄错了代词指代对象。阅读原文时,要注意理清 “其”“它”“这”等代词指代的内容。

三、推断的性质

1. 已然与未然。

“已然”指已经发生的既成事实,“未然”指未发生的推想。选项常常将已经产生的和即将产生的情况混淆。阅读时要注意“目前” “ 已经”“ 将会”“ 的”“ 了”等表时态的词语。

【例10】2007年福建卷第2题:

D. 运用精细加工理论,采用自我组织化技术,人们制造出了钨丝上的光子结晶。

原文:高教授指出:“现在虽然尚未实现利用自我组织化技术制造出钨丝上的光子结晶,其技术实用化仍然需要一些时间。但是……”

选项将“尚未实现”改成“制造出了”,把未发生的事说成已完成的了。

2. 或然与必然。

“或然”指可能发生的事,“必然”指一定会发生的事,二者都属于“未然”的范畴。选项有时会将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必然出现的情况混淆。要关注选项中“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估计”“如果”“未必”“必将”等词语。

【例11】2012年山东卷第6题:

A. 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原句: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选项删去了原句中的“极可能”,把或然变成了必然。

3. 曲解文意,推断错误。

【例12】2016年高考天津卷第7题:

A. 到书店购买图书阅读属于文化消费,而到图书馆借阅则不属于文化消费。

原文:文化消费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是消费者要实现文化消费,必须支付货币,这是主要的文化消费;另一类是由政府提供的公益性的文化消费。

原文说政府提供的公益性文化消费是文化消费的一种。而图书馆免费借阅是公益性消费,属于文化消费。选项曲解文意,推理错误。

4. 强行推理,夸大事实。

【例13】2015年四川卷第3题:

C. 古文经学一直未能立于学官,但凭借民间研究力量的不断努力,在东汉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原文:因汉武帝及其后所立五经博士皆为今文经博士,西汉刘歆便要求把古文经也立于学官,但遭到今文经学家的阻挠,一时没有实现,于是引起今古文经学家之间的一场大争论。

选项将原文中的“一时”改为“一直”,将暂时未实现理解成永久未实现,夸大了事实。

四、答非所问

题干问“此”,而选项言“彼”,虽然正确,但不符合要求。做题时一定要抓住题干表述的关键词。

【例14】高三模拟考试题《网络文学的新贡献》第2题:

关于网络文学的贡献,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文本样式上,网络文学的叙述以对话为主,段落容量短小,阅读体验轻松、快捷。

B. 在语言形式上,网络文学大量运用日常生活用语和网络语言,具有鲜活的现实元素。

C. 在寻求意义表达上,网络文学某些类型的作者怀揣现代科技重新审视人的存在。

D. 它将文字背后的意义直接呈现,读者不需要进行深度思考即能知晓作品的内涵。

该题四个选项表述都正确,但题干的指向是“关于网络文学的贡献”。纵观全文,A、B、C都属于贡献,是全文集中论述的重点。而D项在文章最后一段,它不属于网络文学的贡献,而是其缺陷。

五、主次颠倒

有时候选项提及的概念及描述用词与原文很相近,但却将主要问题与次要问题的关系倒置,故意绕弯,迷惑考生。

【例15】2005年天津卷第7题:

D.“做什么”和“怎么做”决定了“为什么做”,这是人的价值观的外在表现。

原文:正是价值观的不同,“为什么做”的问题,最终决定了人们“做什么”和“怎么做”。人的活动是由价值观所指导的,人的活动及其结果,说到底,不过是人的价值观的外在表现。

原文说“为什么做”决定了 “做什么”和“怎么做”,选项将决定方与被决定方互换,颠倒了主次。

六、无中生有

选项有时脱离文本,无端地生出某种观点和态度,纯属节外生枝。这类说法的判断需要读者对文章整体观点和态度的准确把握。

【例16】2016年高考山东卷第1题:

A. 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

原文:“五七言古诗……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

从全文来看,A项的“逐渐走向衰微”在文中没有提及,属无中生有。

上述提及的错误选项设置类型,能够有效地帮助考生迅速对选项的表述做出判断。当然,要准确把握文章的思路和观点态度,深刻理解文章的含义,还有赖于考生整体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掌握这些答题技巧的同时,还要加强对论述类文本深层阅读与理解能力的训练。

猜你喜欢

原句网络文学原文
调查
我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
Southern_Weekly_1920_2020_12_10_p36
中国网络文学闯荡海外江湖
托福阅读句子简化题解题策略
强调结构面面观
单元知识中考链接
解读单元考点,牵手高频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