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并成就最好的自己
2016-11-16胡东
胡东
作为教育工作者,对教育要有深刻的认识。从“教育”的字面上理解,教育是教给学生知识、培育学生的心灵;英语“教育”的单词为“EDUCATION”,它是从拉丁语演变而来,是三个词根的拼写,“E”是向外,“DUCA”是引导,“TION”是名词,其含义是教育就是把一个人的内心真正引导出来,帮助他成长为自己的样子,使他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进步。教育是一片云推动一片云,是一个灵魂影响另一个灵魂,是一个生命成就另一个生命。真正的教育就是帮助一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寻求自己的幸福和目标。
一、发现自己
《中庸》对教育的解读为:“天命谓之性,率性谓之道,修道谓之教。”意思是上天赋予的是人的本性,尊重人内在的本性就是符合道的法则,依照本性的规律加强修养修炼、提升生命品质的过程就是教育。《孟子·告子上》对教育的理解为:“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学代表学习,问代表请教,学习请教的原则没有别的,就是把丢失的心找回来,更重要的是把内在的人性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真正调动他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现阶段的教育,我们在学生的脸上很少见到阳光、清纯、自信和真诚,是因为教育存在很多的误区。首先是家庭教育让子女成为父母的补偿,成就父母的期望;家庭教育中总是有一个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别人家的孩子”,用无数孩子的优点和孩子短处比,将孩子比得一无是处、无所遁形,让孩子无所适从、充满自卑。学校教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容器、比拼的对象;在一个模子的教育要求下,变得千人一面,并以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忽视了学生本身天性的培养,让孩子充满自责。社会教育让孩子成为社会大机器的一颗螺丝钉,弥补社会的缺陷;并以财富、地位、“我爸我妈”作为竞争对象,孩子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成长空间,充满自私。我们的教育唯独忘了让学生成为他自己,忽视了他们自己的需求,没有按照学生本来的个性、兴趣和特长加以教育和培养,因此学生越学越累,丧失了发展的动力,也越来越没有灵性。
一个人盲目地和别人去对比,他会越来越不快乐;但是如果他和过去的自己对比,不断改正自己的不足,得到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他会感到每天阳光的温暖,感到成长的幸福和快乐,激发内心的能量。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多姿多彩、独一无二的,为别人生活可以让自己暂时努力,只有服从内心的想法、按照心灵的召唤才能持久的奋斗。最好的教育,就是帮助孩子去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比如有一种人,天性就是善良悲悯,他们觉得能够帮助到别人,就是自己人生价值的最大体现,他们可以成为特蕾莎修女、圣雄甘地一样的人;也有一种人,热衷于开创和创意,热爱用商业的创新,去影响和改变社会进程和生活方式,“活着就为改变世界”,他们可以成为乔布斯和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一样的人;如果他遵从于内心想法,按自己的方式生活和工作,他会成为象比尔盖茨一样中途退学创业,成就伟大一生的人;如果他善于内省、不断修身、严于律己、改正不足,以完美为标准,成就超强毅力,他可以像曾文正公一样立德立功立言,成为一代楷模;如果他有体育天赋,发挥特长、勤奋训练,他可以成为李娜、刘翔或姚明一样的人。只有每个人充分发展、个性突出,才构成多姿多彩的人文社会。
学校教育在社会大环境下,尤其是在高考、中考的压力下,教育的自主和灵活性受到极大的限制,但学校仍然有以下几方面的措施,可以让学生在“自己优势是什么”“自己怎么办”“今后往哪里去”这些问题上有逐渐清晰的认识。
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利用心理辅导、心理测量让学生在学习心理、个性、兴趣、特长、专业选择、学习方法、人生规划上有一个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理解自己的实际过程,更清晰地发现自己。还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如“自我反思”“对比自己和别人”“写日记”“读名人传记”等来提高发现自己的能力,更充分了解自己。
二、发展自己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博格说:“过多的知识可能阻碍思考,使个体无法挣脱固有的思维的藩篱,结果导致个体成为自己已有知识的奴隶而非主人。”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
这说明过多的间接经验无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很多时候需要直接经验和活动体验,让学生有切身的体会和认识,这样的体验才深入内心。知识可以速成,但是品德和能力是不可能速成的,也不可能通过说教实现,因此认真设计学校的活动课程,是实现教育效果的关键。
我们认为中学生应具有的核心素质由六大类型构成,分别是道德素质、科学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交往素质、审美素质。学校针对每类素质设计了三项培养活动,即“中学生应该做的十八件事”。通过设计具有可操作性的培养活动,来达到培养核心素质的目的。
第一,培养道德素质的活动有:①做一次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②学会感恩,每周在家里为父母做一次家务劳动;③和同学去看望自己以前的老师,汇报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第二,培养科学素质的活动有:①观察社会热点,写一篇时政小论文,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②培养思辨的品质,参加一次辩论比赛,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③参加一次创新比赛活动,或参观一次创新作品展览,参加一次科学中心的实践活动。
第三,培养身体素质的活动有:①培养一项运动技能,并能养成终身锻炼的好习惯;②至少参加一次体育节的比赛活动;③参加一次徒步拉练活动,锻炼自己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力。
第四,培养心理素质的活动有:①参加一次心理测验活动,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职业理想,为自己的成长指明方向;②参加一次心理拓展的团队活动;③听取一次有关成长的心理讲座。
第五,培养交往素质的活动有:①有一次游学或短期打工的经历,并写成文章和同学分享;②学会做四个中国菜,并能招呼同学、父母或老师品尝;③有一次做班干部的经历,并能认真履行好职责,参加一个社团活动。
第六,培养审美素质的活动有:①学会一种乐器并能熟练演奏;②听一次高雅的音乐会,了解听音乐会的要求;③参加一次读书交流活动。
活动的开展可以促进学生思行结合,如徒步的拉练活动,可以让学生体会坚持的重要性,培养意志品质;也可以养成好的方法,学会分配好体力;还可以从高低起伏、蜿蜒曲折的道路行走中体会人生之路的不平坦,提高抗挫折的能力;从互相鼓励支持帮助中,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走上坡路是辛苦的,要进步也是辛苦的,但只有付出了,你才能成功登顶,要想选择轻松,你就走下坡路吧。
三、成就自己
学生到学校接受教育,不仅仅是学到知识、接受选拔、考上更好的学校,还应该享受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接受全面系统的学校教育,个性特长得到发现和张扬,为今后的学习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提供学生学习成长的平台,学校明确了本校特色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构建“珠江书院”特色课程体系,设置了大阅读、科技创新、棋琴书画、双语数学等四大课程,使学生在文学素养、科学技能、艺术修养和综合能力上有较大的提升,成就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阅读课程”将“读、写、讲、议”结合起来。“读”分精读和泛读,精读内容为《语文》教材内容和《中华文化基础教材》,泛读内容为开放性阅读,也有相应的每周阅读内容和推荐书目;“写”指的是写感悟、写随笔、写文章,提高对阅读的领悟;“讲”是指演讲,培养学生演讲的能力和技巧;“议”指的是辩论,举办辩论赛,让学生广泛地涉猎、辩证地思考。
“科技创新课程”除开设“走进机器人”等内容之外,还让学生参与相关的科技比赛。如参加“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活动,参加省、市级的科技创新大赛和“Intel”创新大赛。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创客”“国家工程师夏令营”等科技专题活动。
“棋琴书画课程”开设“三棋学习”“古琴学习”“书法练习”“绘画素描版画”等内容,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素养。学校还组织合唱团队、管弦乐队,培养学生的艺术特长,组织参观广州大剧院并欣赏音乐会等。
“双语数学课程”强调文理兼修、中西兼学,让学生的知识、能力、思维、态度、创新等多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同时,组织学生参与国际性数学竞赛和交流,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数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除四大特色课程外,学校开设了“中学生涯规划课程”,在自我探索、职业探索和生涯决策上对学生做相应指导,让学生了解自我、探索世界、规划自我,更好地走好小升初、初升高的衔接之路,更好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和个性特征,科学规划人生,找到奋斗目标。
学校要注重开门办学,邀请学者、专家、杰出青年、校友代表和家长代表来校讲座,尤其是高校的教授、周边跨国企业的高管等,让他们丰富的人生经历影响学生,为学生提供榜样作用。
四、超越自己
心理学者认为,有七项指标来衡量孩子能否成功:坚毅、激情、自制力、乐观态度、感恩精神、交往能力和好奇心,其中坚毅和自制力尤为重要。
因为真正成功的人必然是有着超强意志力的人,人成长成熟的过程就是不断打败自己的过程,打败自己的缺点、打败自己的软弱,使自己逐渐走向完善和坚强。反之,如果让意志屈服于自己的懒散,那只能做一个平庸的人。
也就是说,取得成功需要孩子了解自己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克服自己的缺点,超越自己。一位中学生在自己所著的《管好自己就能飞》一书中,充分体会到自觉成长和自我管理的好处,将应该做的变成喜欢做的,变成必须做的事,肯定能更快、更健康地成长,使自己成为成长的主人,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越能挑战陈旧的自我,就越能活出新的精彩。每一个有成就的人,也必然是将自己的生命资源挖掘得最为充分的人。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世界上只有1%的人能成长到“不惑”“知天命”“耳顺”“随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境界,教育就是促进更多的人趋近这种状态,让人生更有意义、更加充实、更有价值。
教育也是让教师寻找自己的过程,寻找自己的专业特长、人生价值、幸福方向。而身教重于言教,教风影响学风,教师实现自身成长的同时可以提升更多学生的生命质量,帮助更多的人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