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解析
2016-11-16李常青宋爱娴
李常青 宋爱娴
摘要:本文从融资途径入手分析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产生,并深入挖掘问题本质,从调整商业银行体系、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完善融资的制度环境、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五个方面就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以期从金融支持的角度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小企业 直接融资 间接融资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国家已颁布了许多政策法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但融资难问题仍未完全解决。国家信息中心的调查显示我国中小企业的短期贷款满足率低,长期贷款缺口更大,有81%的被调查企业资金紧张,仅有16%的被调查企业表示资金能够满足需求。可见,融资难问题已成为中小企业发展路上的“拦路虎”。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分析
满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的途径,可以分为外部融资和内部融资两种。单凭内部融资并不能满足企业巨大的资金需要,因此外部融资是更为重要的途径。
资金拥有者是否参与企业管理是以上两种融资途径的根本区别。资金拥有者不参与企业管理导致了资金拥有者和资金使用者之间产生了信息不对称,即通常所说的委托-代理关系。在委托-代理关系中资金的使用者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拥有充分信息,由此产生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即资金使用者为获取资金会倾向于隐瞒不利信息,在获得资金后往往有采取损害出资者行为的倾向。在这种背景下,资金拥有者和资金使用者的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消除成为解决企业资金困境的关键。
外部融资具体细分,可以分为直接融通资金以及间接融通资金。直接融资是资金拥有者和资金使用者进行的直接交易,包含股权和企业债券两种形式。
一方面,在直接融资过程中资金供给者对资金使用者的状况需要掌握充分的信息,而获取这些信息的成本较高,个人难以完成,需要资金使用者通过第三者监督来保证经营的透明度,而信息披露的费用相对固定,企业规模越大,需要的融资规模就越大,由此计算出的单位资金所需要支付的费用就越低,因此直接融资方式的资金使用方多是规模较大的企业。
另一方面,在直接融资中,信息不透明的程度越大,资金拥有者承担的风险就越高,而中小企业由于较高的信息不透明度需要支付更高的资金成本,所以只有少数高风险、高收益的高科技企业才能负担直接融资的成本。
直接融资的通道不畅,原因在于政府政策与市场环境。首先,我国的债券市场规模较小,股权融资不够完善,只有在证券市场上上市的中小企业才能获得相对较好的债务融资渠道,而二板市场的门槛值较高,能够上市的中小企业数量少,大部分中小企业能获取的直接融资渠道不足;其次,目前我国服务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较少,政府构筑的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系统仍不完善。近年来,政府政策向中小企业倾斜,2011年出台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的制定方便和规范了中小企业优惠政策的实施,在这种背景下,各大金融机构相继开展了服务中小企业融资的业务,但是作用尚不显著。最后,法律法规仍不完善。中小企业立法体系不健全,缺乏规范有力的企业行为约束机制,导致中小企业管理不严、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在经济环境中的地位不平等一系列问题出现。
间接融资是外部融资的另一种方式。在间接融资中,资金拥有者和资金使用者双方通过中间机构进行交易,这类中间机构称为金融媒介。金融媒介对资金使用者的情况进行判断,掌握资金使用者的信息,对资金使用者的行为进行督查和监管。金融媒介作为专业化的服务组织,对资金使用者的透明度和信息披露程度要求相对较低,具有直接融资不具备的低成本优势,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首要选择。
不难发现间接融资对中小企业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中小企业在间接融资的过程中遭遇了重重阻碍。
首先是中小企业运营风险大。企业运营风险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有可能发生的对企业利益造成损害的危险。运营风险包括两种,分别是外部运营风险,简称外部风险;内部运营风险,简称内部风险。内部风险包括履行合同过程中的风险、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安全生产的风险和财务管理上的风险,外部风险包括市场风险和外部环境变化的风险。一方面,中小企业的治理结构不健全,风险管控缺位,监管体系往往不够完善,运营风险较大;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有限,经营状况缺乏稳定性,承受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小。
二是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亟待提升。中小企业信用是指投入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过程,能够有助于带来剩余价值或创造新价值的伦理价值符号,是中小企业必然投入生产和经营过程的重要的无形资本。现代社会中,一些企业拖欠款项的行为拉低了中小企业的整体信用,在柠檬市场环境下,银行与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导致银行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成本相对大企业较高,使银行在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时更加谨慎,部分资信状况良好的中小企业也难以获得银行贷款。
三是中小企业抵押担保制度仍不健全。中小企业获得的贷款主要形式是抵押贷款,而除信用贷款外,其他贷款途径往往需要中小企业提供相应担保。当作为债务人的中小企业不履行约定的义务时,金融机构可以按照法律法规将抵押的财产折价以补偿受到的损失,达到控制金融风险的目的。据国家经贸委中小企业司提供的资料,没有能够获得担保的中小企业占到了中小企业总数的六成以上,即使在经营情况较好的企业中,能够获得担保的企业也只有三成多。就企业获得信用贷款担保的途径分析,关联企业是企业获得担保的重要途径,通过此途径获得担保的企业比例超过半数,依靠项目自身担保的仅占30%,政府担保和私人担保占10%左右。关联企业担保比重过高,导致我国贷款担保体系风险较大。
综上,银行在目前的经济条件下,为了控制投资风险和降低运营成本,只能向大企业倾斜,简单地将中小企业拒之门外。另外,由于国家和地方政府对重点企业的扶持,银行与此类企业确立了合作关系,进一步减少了银行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和提供服务的动力。基于我国目前的金融环境,中小企业很难通过证券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途径都行不通,导致中小企业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困境。
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与建议
要想破除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桎梏,应当从银行、资本市场、制度环境、中小企业自身及政府等多渠道入手,寻求治本良策。
(一)调整商业银行体系
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组织结构调整,增加一定量的中小商业银行。
我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受计划经济时期“赶超”战略的遗留所影响,多个管理层次的组织管理模式在计划经济时期有利于国民经济计划的实施,有较强的保障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暴露出了众多弊端,包括各层级信息不对称、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等。因此,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应结合新经济形势的需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对组织机构进行战略重组,实现扁平化管理,提高运营效率。
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小银行比大银行更加倾向于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无论是在中小企业贷款占银行总资产的比率,还是在中小企业贷款占全部企业贷款的比率上,小银行的指标均高于大银行。所以,增加一定数量的中小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服务,并转变现有部分商业银行的主要职能,向中小企业融资方向倾斜,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配套,能够形成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商业银行体系。
(二)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是指由不同规模和不同特征的投资者与融资者构成的资本市场,这类经济活动主体由于规模和特征的不同对金融服务有着不同的供给和需求,这些不同的供给和需求造就了多样化多层次资本市场。为了实现拓宽融资渠道的目的,可以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降低中小企业在融资中对于银行的依赖性。
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中的关键部分是专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资本市场,通过增加中小企业的股权性融资渠道,能够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中小资本市场体系有两个构成,一个是地区小额资金资本市场;另一个是创业板市场。二者可分别服务于创业初期和创业中后期的中小企业。我国在建立中小企业板方面已经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在进一步的改革中仍需逐步推广并进一步降低门槛。
(三)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管理
就中小企业自身来说,应当从自身经营管理入手,不断规范企业运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以增加投资者对企业的信任。
首先,改进企业组织机构。部分家族企业应破除既定的管理结构,聘用职业经理人进行企业管理;增加企业合伙人和投资人,增加资金来源,拓宽融资渠道;增强风险管控能力,构建公开透明、可信度高的企业组织机构。
其次,增强企业经营水平,改善企业内部融资,加速企业现代化进程。从理念、技术等方面着手,拟定正确的经营发展战略,并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战略目标和发展路径,使其与时俱进地符合经济新形势的需要。科学管理企业,注重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备优势。
再次,培养良好的企业诚信意识。诚信是企业的根本,中小企业需树立诚信意识,规范企业财务制度,通过编制预算决算表、合理限制现金量等途径规范财务制度,使财务报表真实可信,数据确凿可靠,保证企业财务资料的真实性。树立第三方审计监督的意识,保证企业科学运营,通过专门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机构形成资信激励。同时,做好应收账款的管理,避免延迟付款,加强对已有债务的管理,杜绝拖欠资金的情况,保证良好的资信记录。
第四,注重与银行和区域内其他企业的关系维护。中小企业作为资金需求方,应主动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息沟通,便于减少信息不对称,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融资环境,使双方受益。对于同处一个区域的中小企业,应加强企业间合作,通过建立合作机制、搭建沟通平台实现信用一体、风险共担,使行业或地区内企业运作更加规范透明。
最后,合理利用金融工具,以提升企业融资效率。金融工具是指在金融市场中可交易的金融资产,人们可以用它们在市场中尤其是在不同的金融市场中发挥各种“工具”作用,以期实现不同的目的。例如股票、债券等。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金融工具已极大丰富,提升企业运用各类金融工具的能力,能够降低融资成本。
(四)完善融资的制度环境
制度环境是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基本的政治、社会和法律基础规则,例如法律和产权规则、规范和社会传统等。不断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的制度环境,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外部要件。
制度环境包括征信体系及配套的法律法规,其中,征信体系是指由与征信活动有关的法律规章、组织机构、市场管理、文化建设、宣传教育等共同构成的一个体系。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在我国征信体系中处于基础设施的重要地位。我国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于2002年投入运行,2006年实现了全国联网查询,该数据库基本覆盖了全部企业贷款,使银行能够进行贷款风险定价,并增加借贷者的“预期违约成本”,对于降低金融风险、促进金融市场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也有重要意义。通过建立对中小企业的定期审计制度,对有欺瞒行为的企业依法惩处,能够杜绝蓄意脱逃债务的行为。
一旦有了法律法规的约束,中小企业的脱逃行为会受到处罚。将处罚行为用货币进行量化,则处罚的预期为E(p),中小企业在采取违约行为前会比较(1+r) M和V(M) +E (p)的值,如果(1+r) M>V(M) +E (p),企业仍会采取违约行为,如果(1+r) M (五)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政府可以发挥引导作用,出台政策引导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经济行为。 假设博弈双方为市场交易中的理性经济人,博弈没有外部干扰。在该模型中,对于借款方中小企业来说,有a1 如果在第四回合的博弈中,有a2大于a4,那么银行会“索赔”,中小企业在第三回合中会“守信”,博弈的均衡解变成(中小企业借贷,金融机构放贷,中小企业守信,金融机构索赔),贷款难的怪圈得以破除。 政府可以通过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放贷款补贴,使博弈中出现“a2大于a4”这一均衡条件,以达到均衡解(中小企业借贷,金融机构放贷,中小企业守信,金融机构索赔)。政府也可以通过对中小企业进行补贴,使得m大于等于a3,促使中小企业采取“守信”策略,同样可以达到良性循环的均衡解。通过政府补贴,可以推动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之间采取互利行为,规范融资市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三、结论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融资难作为现阶段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不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都是障碍重重。 融资问题的解决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各市场主体及制度环境等多个方面入手,调整和完善商业银行体系,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营造良好的融资制度环境,改善中小企业自身经营状况,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只有多管齐下,才能破除这一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桎梏,进一步发挥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冯珊珊.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2]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2011 [3]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 [4]赵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5]代礼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成因与对策研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 [6]中国金融年鉴编辑部.中国金融统计年鉴[M].中国金融年鉴社 [7]莫守忠.试论中小企业信用权[N].湖南商学院学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