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急诊预检分诊流程的构建及效果评价
2016-11-16李彤
李 彤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上海 200080)
信息化急诊预检分诊流程的构建及效果评价
李 彤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上海 200080)
急诊预检;分诊;信息化;流程构建
急诊分诊是指急诊医护人员(常常是护士)对每一位来急诊就诊的患者或伤者进行简单、迅速的评估,根据病情或伤情的种类和严重程度,对患者或伤者进行分类,使其得到最恰当的治疗和护理。急诊分诊的目的在于识别病情危急者或潜在危险者,以优先安排急诊资源进行急诊处理[1-2]。分诊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就诊效果和对医院的满意度。目前我国急诊分诊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与技术标准,急诊分诊主要依赖常规的手工记录模式,在分诊技术上大多停留在预检护士的主观判断上,这个过程容易受护士的专业水平、临床经验、评估工具掌握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分诊与挂号流程的繁杂和手工记录资料不可避免的缺陷与急诊工作量的快速增长不相匹配,难以为急诊工作计划、工作量统计及科学研究提供数据资料[3]。因此,提升急诊分诊的水平和科学性,提高急诊分诊的效率,成为当前急诊工作十分重要的任务。而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急诊工作流程,可以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医院急诊科自2015年1月构建并实施了以信息技术辅助急诊护士分诊的流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择2015年1—3月间来院急诊患者500例作为观察组,就诊患者均使用信息化的分诊系统进行分诊鉴别。对照组为2014年10—12月的急诊患者500例,使用传统预检分诊方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1.2.1 急诊分诊标准的制定 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制定的四级分诊标准为参考,由急诊科主任2名、副主任4名和急诊护士长4名共同参与分诊标准的制定。参考改良早期预警评分量表(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MEWS),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信息化分诊量表,经过讨论和实践制定出科室的急诊分诊标准。通过咨询相关上海市专家进行修订,进而在临床初步验证,再次修订并应用,以符合临床要求,见表2。同时请医院信息科协助将分诊标准进行信息化处理。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1.2.2 急诊分诊标准的实施
1.2.2.1 信息化预检分诊的设备配置 急诊预检台配置了生命体征监测仪、电子血压计、电子耳温仪、在线式红外热像仪,以及用于分诊信息输入的触摸屏式电子计算机和自粘式信息打印机。通过LED屏实时公布就诊人数,滚动播出紧急情况下患者及家属如何寻求医护人员帮助的提示,异常情况下不间断地重新评估病情,并根据评估结果改变分诊级别,使患者公正地享有紧急情况下优先就诊的权利。
1.2.2.2 预检分诊护士资质 按照质控要求,急诊预检护士有较高的准入条件,特选派急诊工作5年以上的护士带领1名青年护士来完成,需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上岗前均经过预检分诊的培训和考核,熟悉急诊预检的分诊标准,掌握分诊技巧和紧急救治的技能,同时配备一名熟练掌握电脑信息输入技术的客服工作人员配合,进行患者信息输入。
表2 病情分级标准
1.2.2.3 预检分诊的流程和记录 急诊就诊患者先至急诊预检处进行信息采集和分诊鉴别,由客服人员建立基本信息,护理人员测量生命体征并输入数据。先请患者就坐进行血压检测,同时使用定制的根据气候变化实时调控的红外线热像仪对患者进行体温初步检测筛选,检测到的血压、心率及体温数据可自动导入电子计算机中储存。当患者的体温检测值如果高于热像仪的设定值(34±2)℃,系统会自动提示,预检护士再予以耳温仪复测体温并记录。如接诊救护车等送至医院的卧床危重患者,预检护士则直接使用生命体征监测仪进行床旁数据采集,所有采集到的数据集中到电子计算机中进行自动分级分诊,并打印出包含患者基本资料(姓名、年龄、就诊卡号、分级级别、等候编号)的不干胶标签,直接粘贴于患者就诊卡上。急诊采取先就诊后付费的模式,患者无需挂号可直接先就诊。所采集的数据在接诊医师的HIS系统中也会同步显示患者的分诊信息资料。在信息平台上,急诊分诊护士对患者就诊情况及步骤一目了然,可以充分掌握病情,并进行全程关注。对于心跳、呼吸骤停等危及患者生命的情形,依据分级标准判断为Ⅰ级,立即开启绿色通道,由护士护送进入复苏室抢救,同时进行数据的采集;MEWS评分5~9分,并且有急性意识障碍、持续胸痛或大出血等判断为Ⅱ级,由护士护送进入抢救室抢救;MEWS分值为3~5分,患者有急诊情况但病情稳定者判定为Ⅲ级,在医师叫号屏上会有优先就诊显示,优先叫号就诊;MEWS<3分者判定为Ⅳ级,请患者在候诊区排队等候就诊。候诊区护士定时巡视,发现患者情况异常及时再次予以病情评估,动态调整疾病分级,防止患者在候诊期间病情恶化而发生意外。
1.3 评价指标及方法
1.3.1 分诊效果 以分诊时间、候诊时间及分诊准确率来评价分诊效果。分诊时间指从患者进入急诊分诊区到完成患者或家属主诉疾病情况、生命体征测量、分诊结果显示的一段时间,以分钟计。候诊时间指从挂号到就诊的等候时间,以分钟计。分诊准确率则根据医师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来判断,与相关的急诊医师共同评估。
1.3.2 患者满意度 每月采用科室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结合医院统一的门急诊患者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对分诊流程、候诊时间、就诊秩序的满意度3个方面,采用4级评分法:非常满意4分、满意3分、不满意2分和非常不满意1分。以选择非常满意和满意的人数统计满意度情况。观察组和对照组每月各选取患者或家属发放调查问卷50份,共发放和回收有效问卷各150份,有效回收率100%。
1.3.3 急诊医护人员满意度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急诊诊区医师以及急诊预检、急救护士进行测评,内容包括对操作流程、就诊环境、患者依从性的满意度3个方面,采用4级评分法:非常满意4分、满意3分、不满意2分和非常不满意1分;以选择满意及非常满意的人数统计满意率。于信息化分诊实施前后各发放调查问卷3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60份,有效回收率100%。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输入Excel数据库,使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呈正态分布者使用t检验;呈非正态分布者使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分诊方法分诊效果比较 见表3。
2.2 患者及家属对不同分诊方法满意度的比较 见表4。
2.3 急诊医护人员对不同分诊方法满意度的比较见表5。
表3 不同分诊方法分诊效果比较
表4 患者及家属对不同分诊方法满意度的比较
表5 急诊医护人员对不同分诊方法满意度的比较
3 讨论
3.1 信息化分诊系统的使用提高了分诊效率,使危重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目前国内急诊门槛较低,许多非急诊患者占用了急诊的资源,延长了真正急诊患者的候诊时间。同时由于患者的数量多、所患疾病程度不一、原有的急诊分诊等级不明确等,导致轻重病情患者混杂,造成急诊等候时间过长。使用传统分诊时,急诊分诊护士主要依据患者主诉或家属代诉,并结合简要病史和体格检查来判定就诊科室和区域,患者要先挂号并进行信息输入,再至各诊室排队等候就诊。各医院虽对急危重患者已采取了入抢救室先抢救后付费原则,但一些非重症但需优先就诊的患者往往不能得到及时救治而导致病情加重,这种情况也加剧了医疗纠纷的发生。低水平的预检系统难以快速有效地判断患者病情,降低了急诊科的运行效率并潜在地威胁着患者的安全,促使医护人员不断寻找普遍通用、易于实施的新方法,以确保准确而快速地对急诊患者实施分诊。高效的急诊预检分诊系统是整个预检工作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4]。Subbe等[5]于2001年提出的MEWS评分量表能够有效识别急诊“潜在危重患者”,消除分诊护士的主观判断或凭经验分诊导致的分诊过度和分诊不足的情况[6]。我院在此基础上采用信息化分诊系统,进一步规范了急诊分诊标准,使危重患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救治,提高了患者安全及抢救成功率,使得医疗护理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同时,对分诊困难、有疑问的患者辅以急诊科医师参与的人工鉴别分诊方法,避免了机械化分诊引起的误诊情况。
3.2 信息化分诊系统的使用缩短了患者分诊挂号时间并简化了流程 传统的急诊分诊方法耗时较多、误差大,且在分诊时容易受分诊护士的工作经验和能力等影响,而患者也需在护士分诊后挂号再就诊。传统模式下患者或家属需要在急诊分诊付费及候诊区多次往返排队,耗时又耗体力。通过采用信息化分诊模式,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内为患者进行电子化分诊,而且在分诊的同时完成了挂号流程,减少了患者排队付费的麻烦,简化了分诊挂号流程。在分诊区,增加急诊分诊的宣传展示资料,介绍急诊分诊的意义,让患者和家属了解急诊分诊的意义,加强了医患沟通,使得该工作能顺利进行。同时,在急诊分诊区设置了候诊患者人数显示屏,使就诊患者能及时了解等候时间,让患者享受到了透明、公正的服务,增加了就医体验舒适度。在就诊患者数量增长的情况下,通过信息化管理措施有效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减少了纠纷矛盾。
3.3 电子分诊标签的使用提高了分诊效率和安全性使用信息化分诊辅以电子分诊标签的打印,可以杜绝急诊患者不经过急诊预检而直接挂号就诊的情况,同时避免了急诊预检护士书写分诊记录时过于简单潦草或书写错误。电子分诊标签的使用使预检护士对急诊患者的信息登记从挂号后提前到了挂号前,便于对所有急诊患者就诊前的状态实施闭环式监控[6]。在信息输入时选用了触摸屏式计算机,分诊护士可以快速输入分诊信息并打印分诊标签贴于患者病历上,取代了传统的盖章、手工登记等方法,操作简单便捷。信息化的分诊数据输入后,接诊医师也能及时读取所需要的信息,方便诊疗。
3.4 在线式红外热像仪辅以耳温仪的使用,可有效检测发热患者 在线式红外线热像仪采用非接触式测温方法,其原理主要是通过红外线辐射迅速测出人体表面温度,可用于人群体温的初筛,具有不接触患者、减少交叉感染的优点[7]。但红外线测温仪也容易受体表血液循环及周围环境导热状况的影响[8]。因此在测温时,注意让患者端坐在固定的测量位置,既可同时测量血压,又保证了患者红外线影像的数据分析。同时,可根据外界温度的不同对红外线测量值进行修正,这方面的数据今后还需随着临床的使用来不断进行更新。对初筛出的高热患者再次进行耳温仪测温,可快速有效地分诊出发热患者,使分诊的数据更为及时、准确和有效。
4 小结
如何合理地应用急诊有限的人力资源、空间资源,为患者提供最快捷、最有效的服务,已成为医学界乃至全社会研究的热门课题[9]。现阶段各医院都越来越重视急诊预检护士的培训,均选派急诊工作5年以上的护士担任急诊预检的分诊工作,但由于急诊患者多、病情复杂且变化快,当预检护士能力不强、经验不足时,会导致简单问题复杂化,也会导致一些危重患者未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及时的急救处理从而引起纠纷矛盾。信息化分诊流程打破了传统方法,以信息化的数据分析辅以医护人员专业知识的鉴别,通过标准公示上墙、LED屏滚动播出等大力宣传分诊标准;同时,完善人员配备及分诊设备,强化管理职能,通过不间断多次评估的举措,给予患者及时的评估和救治。信息化分诊方法使分诊时间缩短而准确率提高,节省了患者候诊时间,就诊秩序也得到改善,急诊医护人员及患者满意度均有所提高。
[1]Dus G.Triage[J].Science,1957,125(3244):381.
[2]Iserson KV,Moskop JC.Triage in medicine,part I:Concept,history,and types[J].Ann Emery Med,2007,49(3):275-281.
[3]张小红,程宝诊,林文凤,等.急诊分诊管理软件的设计及应用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3):328-331.
[4]范颖,袁秀群.急诊预检分诊系统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15,15(1):92-95.
[5]Subbe CP,Kruger M,Rutherford P,et al.Validation of a 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 in medical admissions[J].QJM,2001,94(10):521-526.
[6]王飒,陈水红,曹巧丹,等.电子分诊标签在急诊预检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2):241-243.
[7]黄新艳,胡三莲,侯卫华,等.红外线测温仪测量皮瓣术后皮肤温度的应用[J].上海护理,2014,3 14(2):47-49.
[8]郑文瑶,孟庆义.体温测量的研究进展[J].河北医学,2008,14)(1):103-106.
[9]陈兰.急诊预检分诊的研究现状[J].护理研究,2011,25(25):2259-2261.
R47
B
1009-8399(2016)05-0087-04
2015-11-25
李 彤(1968—),女,主管护师,本科,主要从事急诊护理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