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康复护理干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016-11-16王美花
王美花
【摘要】目的 探讨优化康复护理干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患有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130例患者,将其按照就诊时间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康复护理干预和优化康复护理干预,对比其护理情况。结果 经过护理后,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率以及住院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优化康复护理干预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率相比于常规康复护理干预来说护理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上使用。
【关键词】优化康复护理干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18..01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是现阶段较为常见的一种骨科疾病,如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可引起并发症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就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对患者的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可能致残致死。本文中着重对收治的患有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130例患者进行优化康复护理干预,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机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以下是本次研究报告。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收治的患有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1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男性37例,女性28例,年龄62~75岁,平均年龄(64.6±4.3)岁,对照组男性38例,女性27例,年龄63~76岁,平均年龄(65.2±5.1)岁,所有患者均符合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入选标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护理干预,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进行心理疏导、健康宣传、体位护理以及生活护理等,观察组患者在以上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采用优化康复护理干预:①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有专业培训护理人员给患者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如扩胸运动、抬臀、股四头肌收缩等,训练时间逐渐延长,训练强度逐渐增强;②护理人员每天给患者发放医院制定的早期干预量表,评价患者的训练情况;每天训练1次,可在8点、12点、16点以及20点完成,并在相应的表格中标记;③术后对患者的足三里以及患侧小腿进行按摩,3次/d,每次时间控制在30 min左右。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率、住院时间,记录相关数据。
1.4 统计学方法
以上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采取“x±s”表示,对比采取x2检验或者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经过护理后,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骨折是老年患者常见的一种疾病,这是因为老年患者的各项身体机能处于衰退阶段,极易造成损伤,患者的骨折部位会因为长期卧床使得血液循环减慢,进而出现肿胀,由于老年患者自身的血管壁弹性的减弱,极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对于骨折患者来说,除了相应的手术以及药物治疗之外,最重要的是有效的护理措施。首先给患者最基础的护理,包括病情护理、生活护理、心理护理等,调节患者的身体状况,然后加上优化康复护理干预,给患者量身制定康复训练计划,调动患者的训练积极性,提高患者的训练依从性[2]。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护理后,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率为32.31%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率为3.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优化康复护理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机率明显降低,有利于患者身体的恢复,改善患者的生活现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0.05±3.12)d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19.68±5.37)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优化康复护理干预对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来说可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使患者早日康复[3]。
综上所述,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优化康复护理干预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率相比于常规康复护理干预来说护理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上使用。
参考文献
[1] 陶 鲜.优化康复护理干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7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12):129-130.
[2] 李秀梅.优化康复护理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J].临床研究,2016,24(6):146-147.
[3] 刘凤琴.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3(27):3543-3544.
本文编辑:刘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