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者,道之用”
2016-11-15陈大伟
陈大伟
在《道德经》第四十章,老子说:“弱者,道之用。”就“道”的含义,一方面,我们可以把它看成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并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在这样的语义中,“弱者,道之用”是指“道”在发挥作用的时候,用的是柔弱的方法,道创造万物,并不使万物感到有什么强迫的力量,而是自然而然地使其发生和成长;另一方面,“道”与“导”相通。按照“道者,导也”的理解,“弱者,道之用”中的“弱”就成了“引导”的原则和方法,要发挥好引导的作用,教师需要“示弱”和“用弱”,“示弱”就是将自己的“有”藏起来,示学生以“无”和“弱”,使学生不等、不靠、不依赖,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而“用弱”则是在引导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导而弗牵,牵而弗达”。我认为,“弱者,道之用”可以成为一个教育的基本原则。
“示弱”和“用弱”的意义主要在这几个方面:(1)为学生“发现真理”提供一种可能。大多数的人总更愿意以更轻松的方式得到自己的东西,在教师主动甚至迫不及待地要向学生“奉送真理”的时候,学生就可能主动放弃自己“发现真理”的努力,从而失去“发现真理”的机会和锻炼“发现真理”的能力。(2)使学生学会承担学习责任。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白“你不要靠我,我是靠不住的”,在教师的“示弱”“用弱”的“此消彼长”中可以让学生对自己负责,使他们自觉担当学习、思考的责任。(3)让学生体会作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快乐。这种快乐不仅源于有探究自由、受鼓励的学习生活,而且源于“发现真理”的心灵震颤,源于对自我发现能力的欣赏和赞美。
就“弱者,道之用”的实践,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首先,要充分信任学生。曾先后在城市中学和农村中学观察两位教师教学“梯形辅助线的添加方法”。就知识掌握、教材理解、课件制作、教学表达的水平和能力,城市教师超过了乡村学校的教师。但乡村学校授课教师把舞台还给了学生,自己选择了配角和帮助者的角色。结果我们在农村学校那里看到了热情、兴奋以及彼此的争辩和置疑,它与城市学校相当多学生被动、机械、冷漠的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量的实践案例告诉我们:只要有机会和条件,人总是愿意发展并希望改变自己的,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来说,那就是“每个人都有一颗成为好人的心”;充满探索自由,并和自身探究能力匹配的智力探究活动、精神历险活动具有内在的乐趣,学生对这样的活动有兴趣并愿意为此努力,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多。
其次,要有等待学生的耐心。教育不是加工和塑造,而是生长与成熟。加工与塑造强调外在的力量,生长和成熟重视内在的可能,遵循内在的规律。生长和成熟需要时间。对此,教育需要足够的耐心,课堂需要等待,教师的等待就是“示弱”和“用弱”。等待中,在学生的学习责任和自觉性被唤醒以后,教育可能收获更多的欣喜。
再次,不要强势地提供教师的答案。人需要表达和表现,失去表达和表现很大程度上也就失去了生活,失去了存在感。这样,让学生表达、表现就是对学生存在感的鼓励和成就。“弱者,道之用”需要这种成就精神,在成就学生表达和实现时,老师要学会“舍得”,舍弃自己的预设,舍弃自己的精彩,舍弃自我表现的欲望,得到学生的成长,得到学生存在感的满足。笔者曾经观察过一节初中语文课,老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同学们讨论得十分认真;讨论结束,各小组有比较精彩的交流;同学的交流结束,多媒体出示了老师上课前预定的答案。就在大多数的同学忙着抄写结论时,一位同学抱怨:“早就有了答案,还要我们讨论干什么?”这位学生还会积极参与讨论吗?恐怕不会,他会选择等待,等待老师的答案,等待多媒体显示。不尊重学生的参与,不尊重学生的意见,这是学生不再参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里,从成就学生的角度,教师最好的方法还是顺水推舟,因势利导,而不是“你们说的都不算,我的才最好”,“听我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