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埋豆加中药泡脚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及症候的影响
2016-11-15曹胜兰
曹胜兰, 刘 莹, 黄 璜, 钟 雪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心内科, 四川 成都, 610072 )
耳穴埋豆加中药泡脚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及症候的影响
曹胜兰, 刘莹, 黄璜, 钟雪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心内科, 四川 成都, 610072 )
耳穴埋豆; 中药泡脚; 原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表现为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心、脑、肾的结构与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1-2]。耳穴压豆法是用胶布准确地粘贴于耳穴处,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刺激感应,以达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之气、改善睡眠等的疗法[3]。中药泡脚可以祛风除湿、清热解毒、减轻疲劳,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本研究观察耳穴埋豆加中药泡脚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及症候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12月本院心内科收治的120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53.3±3.6)岁,病程2~31年,平均(14.5±3.1)年。观察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37~73岁,平均年龄(55.6±4.2)岁,病程1~29年,平均(13.8±2.7)年。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纳入标准: ① 患者均依《高血压防治指南》诊断标准确诊; ② 未服用其他降压药物; ③ 无血液系统疾病及心功能不全或质性疾严重器病患者[4]。④ 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排除标准: ① 危急重症患者及精神障碍症状; ② 精神障碍症状; ③ 耳部皮肤破溃; ④ 对本实验所用药物过敏患者; ⑤ 出凝血障碍及造血功能障碍患者。西医诊断标准高血压诊断参照JNC7和《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2年修订版)》制定的诊断标准:高血压为SBP≥140 mmHg, DBP≥90 mmHg。中医证候诊断标准根据《中药新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分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痰湿壅盛4种类型,参照症状分级量化表进行症状积分。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口服硝苯地平控释时片, 30 mg/次, 2次/d, 2周1个疗程。观察组患者在普通治疗的基础上加以耳穴埋豆和中药泡脚。中药泡脚:采用降压足浴散。降压足浴散:钩藤、糯米粉、茺蔚子各30 g, 明矾50 g。治疗期间,加沸水进行熏洗,待水温适宜后进行全足浸泡,1次/d, 30 min/次,2周1个疗程。耳穴埋豆:找准穴位,用75%酒精清洁患者耳部皮肤,左手手指托持耳廓,右手用镊子夹取割好的方块胶布,中心粘上准备好的药豆,对准穴位紧贴压其上,并轻轻揉按1~2 min[5]。指导患者自行按压每个穴位,3~5次/d, 1~2 min/次,按压程度为耳朵发红、发热、发胀较适宜, 3 d更换1次,两耳同时贴用。
耳穴埋豆采用的主穴为:神门、皮质下、降压沟、高血压点、三焦、交感。患者通过辨证加减配穴:肝火亢盛者可加肾、肝、胆穴;肝阳上亢者可加肝、胆、神门耳穴;阴阳两虚者可加肺、肾、胃、膀胱、大肠穴;痰湿壅盛者加脾、胃、大肠、耳迷根穴。
1.3观察指标
比较2组患者的血压、中医症候状况及治疗效果。中医症候:眩晕、头痛,首如裹、耳鸣、面赤、目赤、耳诊升压点表现。无症状:0分;症状较轻:1分;症状严重:2分。降压疗效根据《中药新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评定》中规定标准进行判定,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6]。显效:患者血压基本恢复正常,舒张压下降>20 mmHg或舒张压下降>10 mmHg, 中医所述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有效:患者血压明显下降,舒张压下降10~19 mmHg或舒张压下降<10 mmHg中医所述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无效:患者治疗效果未达临床要求,患者中医所述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无变化甚至加重。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处理选择SPSS 11.5软件包进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来表示,采取χ2检验,等级资料[n(%)]表示,并进行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观察组中显效21例,有效3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中显效10例,有效36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7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对比 mmHg
与对照组相比, *P<0.05。
表3 2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分
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 论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严重时会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病变[7-8]。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高血压属于不明确病因导致的血压升高病症,占高血压人群的大多数[9]。
中医理论[10-12]认为,当机体的阴阳平衡失调,即肝阳上亢或肝肾阴虚时,临床上就表现出高血压症状。因此调理脏腑功能,恢复阴阳平衡是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基本准则。有研究[13]认为人体的各个部位在耳廓上都有与之对应的点,当机体出现疾病症状时,刺激耳朵上相应的穴位,可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耳穴埋豆是在耳针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保健方法。该方法可以通过调整精气血、通达脉络来起到平肝降压的作用[14]。降压耳穴方是用王不留行籽,取双侧耳降压沟、降压点、神门、内分泌、脑、耳后肾穴。将王不留行籽置于菱形胶布上,压于耳穴上,每穴压1粒,每次按揉各穴1~2 min, 每日按压3~5次,每隔3 d更换1次,2周为1个疗程。王不留行是一种活血化瘀药,功能是活血通经,利尿通淋。用此药在耳穴表面按压,可以起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行气活血的作用,从而有效地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各种症状。高血压病在中医学里属于“肝阳”、“肝火”、“眩晕”、“头痛”等范畴,本病为肝所主,还与其他多种因素有关[15]。中药泡脚是一种运用适合的中药配方经热水冲泡后进行泡脚的治疗方式,中药的有效成分会溶于热水,渗进皮肤,通过脚上的毛细血管被人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高血压患者常因肝阳上亢而致阳亢生风生火,钩藤具有清热平肝,熄风止痉的功效,主治肝火上逆头痛目赤,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热盛动风惊痫等疾病;糯米粉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等功效;茺蔚子活血清肝,用于目赤翳障,头晕胀痛等症。
本研究通过耳穴埋豆联合中药泡脚对原发性高血压进行治疗,结果显示,中医药治疗法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血压,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治疗后,观察组血压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中医症候得到良好改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1]徐征, 朱丽群. 耳穴埋豆治疗慢性肝炎伴失眠症患者的效果[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10): 2880-2882.
[2]卢保强, 郑肇良, 范良, 等. 中药泡脚配合穴位贴敷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疗效观察[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31(2): 220-223.
[3]Franklin, Stanley S, Thijs, et al. Significance of White-Coat Hypertension in Older Persons With 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 A Meta-Analysis Using the International Database on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in Relation to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Population[J]. PMCID, 2012, 59(3): 564-571.
[4]陈韵宇, 洪泽文, 赖国勇, 等. 血压变异性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害的关系[J]. 广西医学, 2013(8): 1033-1035.
[5]徐燕, 王梦琳, 高旭光, 等.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13, 16(11): 1206-1209.
[6]胡小亮, 路方红, 刘振东, 等.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J]. 中国循环杂志, 2012, 27(2): 95-98.
[7]Blaustein, Mordecai P, Leenen, et al. How NaCl raises blood pressure: a new paradigm for the pathogenesis of salt-dependent hypertension[J]. PMCID, 2012, 302(5): H1031-H1049.
[8]赵洁, 张小培, 钟爱群, 等. 健康行为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发病影响的病例对照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34): 3963-3967.
[9]李青霞, 庞晓.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清晨血压升高与血浆内皮素和血管紧张素Ⅱ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2): 164-166.
[10]徐凤励, 赵凡平, 夏卫兵, 等. 中医适宜技术治疗社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疗效观察[J]. 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9): 1061-1062.
[11]Persu, Alexandre, Renkin, et al. Renal Denervation: Ultima Ratio or Standard in Treatment-Resistant Hypertension[J]. PMCID, 2012, 60(3): 596-606.
[12]史楠楠, 韩学杰, 刘兴方, 等. 404名中医医师高血压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C]. //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北京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 2012年会论文集, 2012: 278-284.
[13]唐娜娜, 方险峰, 刘中勇, 等. H型高血压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及其动态血压特点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15(11): 1240-1244.
[14]韩淑辉, 李康增, 郑建明, 等. 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33(2): 199-204.
[15]熊伟, 刘剑刚, 李浩, 等. 不同中医证型老年高血压血液流变学可视化的临床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33(11): 1462-1467.
2016-03-23
四川省卫生厅资助基金(sc28123)
R 544.1
A
1672-2353(2016)19-079-02DOI: 10.7619/jcmp.201619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