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希”法帖的流转故事

2016-11-15

党政论坛 2016年22期
关键词:宋子文王献之真迹

“三希”法帖的流转故事

所谓“三希帖”是指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这三幅字帖几乎代表了传统书法艺术的最高水平,让书法爱好者、收藏家们渴慕不已。

说起三希帖,就得先提一提乾隆皇帝。乾隆虽然在书画艺术上的造诣不高,但他却是一个十足的书画爱好者,上有所好,下面的大小臣工便会以书画为礼物,进贡上来,以博得帝王的好感。清代入关以后,其内府就继承了中原王朝内府收集并庋藏书画艺术品的文化习惯,康熙以降,比至乾隆,清代内府庋藏的书画作品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前朝之搜集,名家之遗作,民间之收藏,大多为内府获得。乾隆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导演的角色,这固然与中原王朝对书画收集的文化传统有关,但乾隆的文化追求和对书画艺术的痴迷,想必也是促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推动力。

乾隆皇帝虽然痴迷书画,可由于本身资质平平,鉴赏力也不足,经常出现看走眼的时候。

最著名的故事当是关于真假《富春山居图》的判定。乾隆将一幅假的《富春山居图》当成真迹,并一再题跋。当然,幸亏此前赝品被乾隆毁坏性题跋,才使得真迹出现之后免遭乾隆题跋的破坏。

三希帖的情况也与《富春山居图》类似。“三希帖”是乾隆最喜爱的三件书法作品,只不过,他珍爱并收藏的三件作品中,除了王珣的《伯远帖》之外,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都是赝品。

《快雪时晴帖》纸本墨迹。纵23厘米,横14.8厘米,4行,28字,是王羲之所写的一封手札,主要写了自己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朋的问候,现藏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然而,这幅作品历来存在争议。比如,作品结尾的“山阴张侯”四字。这四字与正文内容笔法不同,究竟是临摹者自己写的落款,还是收信人的姓名目前尚无定论。当然,我们都知道,现存的所有王羲之书法墨迹都是摹本,这幅作品也是如此。或以为是唐人摹本。可即便退一步将此作定为唐代人摹本,这幅作品也不算是唐代摹本中的佳品。乾隆皇帝为什么固执地喜爱这幅赝品呢?或许,乾隆并不是喜欢《快雪时晴帖》本身,而是喜欢作品后面赵孟頫的题跋。张伯驹先生在他的《云烟过眼》中提到这幅作品时说:“乾隆最重赵字,视为真迹,毕一生之力临仿此帖。”这么说乾隆,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毕竟赵孟頫书法影响了明代的董其昌,而乾隆则是董其昌的拥趸。

《中秋帖》在宋徽宗宣和时期《宣和书谱》中已有著录,名为《十二月帖》。这也是存在争议比较多的一幅作品,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将此帖归入米芾名下,而不再作为王献之书法作品进行介绍。此作行书写成,行书3行,共22字。笔势连贯,用笔外拓,具有王献之书法奇峻奔放的特点。王献之是王羲之第七子,也是最小的一个儿子。实际上,在南朝梁朝梁武帝之前,书法界普遍认为王献之书法水平在其父之上。王献之书法一改父亲内敛而朴素的用笔,渐趋华美而奔放的风格,用笔连绵不绝,笔势外拓,境界确实并不低于其父。

但正如清代文人吴升所说,《中秋帖》书法古厚,墨色生动,但却“大似肥婢”,不如王献之精神,可能也是假货。

三希堂存的三希帖之中唯有王珣的《伯远帖》是存世真迹。王珣是琅琊王氏后人,王羲之的侄子。虽然,王珣来路明确,但是他在魏晋时期最多属于三、四流书家,完全比不上王羲之、王献之有名。不过他的《伯远帖》却是现存唯一一份东晋书法真迹。从这点上说,倒是很不容易的。但论书法价值,《伯远帖》远在二王书法之下,实际价值,怕也没有乾隆所鼓吹的那般。

末代皇帝溥仪逊位后,陆续将故宫所藏书画作品偷运出宫不少,这其中就包括《中秋帖》和《伯远帖》。此后,这两幅作品被溥仪在天津张园卖了出去,继而被收藏家郭葆昌购入。

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先生听闻此事后,生怕郭葆昌以之牟利,而致使国宝流失海外。于是,张先生便与郭葆昌取得联系,希望购入两幅作品,但是,因为卢沟桥事变爆发,北京情况危险,双方的交易也被迫中断。此后,北京沦陷,日本人占领了北京。郭葆昌虽然病逝,但是这两幅作品依旧藏于郭家人手中,没有流失海外。

待到抗战结束,张先生打听作品下落,发现作品仍然在郭家,便再次要求购买。郭家人开价一千两黄金,价格过高,交易又一次流产。不久,宋子文来到北京视察,郭葆昌儿子郭昭俊经过朱桂莘介绍与宋子文见面,并以这两幅作品作为礼物送与宋子文。名义上,两幅作品收归南京政府,而实际上,成为宋子文的私人藏品。

消息很快走漏,一年后,上海《新民晚报》披露这次交易,一时间舆论纷纷,宋子文畏惧,便将作品又还给了郭家。郭葆昌儿子郭昭俊依旧待价而沽,不多久,解放战争爆发,郭昭俊带着作品从北京逃往上海,此后辗转香港去了台湾。

后来,郭昭俊居香港时候,将之抵押给了某英国银行。周总理批示并支持北京故宫博物院从香港将之重金购回,至此,两件珍贵的国宝作品才最终回家,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但是,《快雪时晴帖》依旧藏于中国台北,这“三希”重新聚首还有待时日。

(摘自《看历史》2016年第10期 吴启雷/文)

猜你喜欢

宋子文王献之真迹
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练字
《写生翎毛图》全幅现身,99%是徽宗真迹?
王献之练字
王献之卒年
装疯卖傻的宋子文
蒋宋孔家族成员之间的亲疏远近
吴昌硕真迹换“真迹”
画错的牌局
蒋宋孔家族成员之间的亲疏远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