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的移位分析
2016-11-15孙文统
孙文统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外语系,郑州 451200)
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的移位分析
孙文统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外语系,郑州 451200)
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VN+O Construction)以其独特的句法表现形式、语用修辞功能以及较强的能产性等特征已然引起语法学界的广泛关注。根据动宾式复合词中词素的特征,我们可将该结构分为词素虚化型、作格交替型、外置移位型三类。该结构的形成体现为基于形态—句法互动界面的动词词素、名词词素与宾语成分之间的外置(extraction)、移位(movement)与融合(fusion)。移位的动因旨在核查双音投射(DSP)中功能性中心语所携带的不可解释的[+DS]特征。
动宾式复合词;宾语;双音投射
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现象肇始于杨伯峻对《史记》中“以动宾结构作为动词而另附宾语”句式的讨论[1]:
(1) 魏其、武安具爱儒术,推彀赵绾为御史大夫。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2) 今吕氏雅故本推彀高帝就天下。《史记·荆燕世家》
在上述两个例句中,“推彀”为动宾式复合词(VN),由动词词素“推”和名词词素“彀”组成。“彀”即“车轮中心的圆木”,指代车辆。“推彀”原指推动车辆前进,引申为“推荐、协助”之意。其后再加上宾语“赵绾”与“高帝”,就形成了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的结构,意为“推荐赵绾担任御史大夫”,“协助高帝就天下”。
动词词素加上名词词素形成的动宾式复合词,本是一自给自足、相对封闭的结构,其后再带上一宾语成分,在形式上和语感上都略显艰涩。杨称其为“古汉语之罕见语法现象”。在现代汉语中,这种结构亦随处可见,并有愈演愈烈之势[2]:
(3) 不论从事任何工作,都需要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4) 袁隆平的杂交技术扬名四海,誉满天下。
(5) 北京音乐广播签约国家大剧院。
在上述三个例句中,“从事”“扬名”“签约”都是动宾式复合词,其后带有对象宾语“工作”“国家大剧院”和处所宾语“四海”,形成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的结构。这些表达方式合乎人们的语言直觉,表达地道,毫无艰深晦涩之感。自20世纪80年代以降,语法学界围绕该句式的结构语义、语用功能与认知理据等特征作出了详尽细致的分析,并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总体来看,当前的分析尚停留于描写层面,多纠结于该结构中动词语素、名词语素与宾语成分之间复杂语义关系的分析以及具有带宾能力的动宾式复合词之罗列,对该结构的句法形成要么避而不谈,要么语焉不详,缺乏以一强有力的、形式化的理论模式揭示其生成过程。本文试图在形态—句法互动界面的框架下,以形式句法学理论为依据,对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的形成作出清晰的刻画,并对其形成动因提供科学的解释。
一、简要回顾
自从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引起语法学界的关注之后,国内研究者分别从搭配规律、语义特征、发展源流、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邢公畹掀起了学界对该结构的研究热潮[3],他对这种句式的合格程度持否定态度,认为这是一种人们尽量避免使用的表达方式。罗昕如则从该句式的内部结构出发,探索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的内在规律[4]。张博从历时语言学的角度研究了该句式在古汉语中的表现以及发展趋势[5]。杨海明深入细致地研究了该句式中语义与结构的兼容与冲突问题[6]。陈艳阳以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该结构中宾语所具有的语义类型[7]。进入新千年以后,国内学者纷纷采用国外先进的语言学理论对该结构的形成机理及动因进行研究。王兴才以认知语法中关于图形/背景相区分的认知原则解释该结构的形成过程[8]。刘辰诞以认知语言学中“整体生成论”为框架,在认知模型、概念结构、谓元结构的互动关系中探讨该句式的生成[9]。王永娜则从语体功能出发,以韵律句法理论为框架研究了该结构的语法机制及相关问题[10]。
综观先前的研究成果,关于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这一特定结构的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第一,关于该结构合格程度与历史发展的研究;第二,关于该结构语义特征与搭配规律的研究;第三,关于该结构修辞功能与使用动因的研究。这些研究要么从归纳的角度出发对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这一语言现象进行全方位的考量,体现出强烈的描写主义倾向;要么以语用认知为基点着力去解释该结构的形成动因,漫溢着明显的功能主义色彩。本文以形式句法学为理论框架,以形态—句法界面互动为研究视角将该结构进行科学分类,并以形式化的手段揭示其生成过程及推导动因。
三、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句式的结构特征与分类
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在句法上表现为一动词语素V与一名词语素N结合为一动宾复合式结构VN,后面再带一宾语O,表层结构显示为:“VN+O”。与一些具有相同外在形式的句法结构(双宾结构,如“送我一本书”;兼语结构,如“叫我老李”等)不同,这种句式有其较为独特的句法特征。第一,在该结构中,动宾式复合词是双音节的(如“落户”“登台”“联手”“亮相”等),由一单音节的动词性语素和一单音节的名词性语素构成。其次,动宾式复合词后所带的宾语成分在音节上是有要求的,一般在两个音节以上。譬如:
(6) 落户河南。(双音节)
(7) 落户河南郑州。(多音节)
(8) *落户豫。(单音节)
第三,动宾式复合词与宾语的选择关系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如下列表达:
(9) 从事教学工作
(10) 任职锦衣卫
(11) 迁址北京
(12) 扬名四海
(13) 巴萨联手皇马
(14) 卫国绝交竹下俊
例句(9)(10)中动宾式复合词所带宾语为对象宾语,例句(11)(12)中的宾语为处所宾语,例句(13)(14)中的宾语为与事宾语。这三类宾语在动宾式复合词所带的宾语类型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上述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的例句可以分为三个小类:词素虚化型、作格交替型和外置移位型。
例句(9)(10)属于词素虚化型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在这一类型的结构中,动宾式复合词中的名词性语素在语义上是虚化的,其存在的原因是现代汉语中双音节化的要求。“从事”“任职”“借力”“执教”“入围”“聚会”等属于这一类型的动宾式复合词。以“从事”为例,动词性语素“从”本身即含有“从事”之意,名词性语素“事”的存在是为了满足双音节的构词原则。例如:
(15) 晋之从政者新。《左传·定公元年》
(16) 家贫多故,二十七岁方从乡试。 白居易《与元九书》
“任职”的情况与之类似。“任”即“承担”“担当”之意。相应的例句有:
(17) 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左传·成公二年》
(18) 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孟子·万章上》
在“借力”中,动词词素“借”本身就含有“借入”“暂时使用别人东西”之意,譬如:
(19) 魏文侯借道而于赵攻中山。《战国策·赵策一》
(20) 亭长从人借牛而不肯还之,牛主讼于恭。《后汉书·鲁恭传》
这类名词词素虚化型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可以转变为以下句式:
从事教学工作→从教学工作之事
任职锦衣卫→任锦衣卫之职
借力新能源→借新能源之力
执教阿森纳队→执阿森纳之教
入围世界杯决赛→入世界杯决赛之围
例句(11)(12)属于作格交替型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作格(Ergative)是一种形态标记,指的是在某些屈折变化丰富的语言中,一些不及物动词的主语和及物动词的宾语在语法或形态上拥有相同的表现形式。在句法表征上体现为“NP1+V+NP2”的句式在转化为“NP2+V”句式之后,NP2与V之间的语义关系保持不变,能够进入以上格式中的动词被称为作格动词。英语中break、open、sink等被属于这类动词。以break为例,在下面的两个例句中vase和broke之间的语义关系均为“受事”:
(21) a. John breaks the vase.
b. The vase breaks.
Perlmutter在其著名的“非宾格假设”中对“作格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刻的论述[11]。德语、意大利语等曲折变化丰富的语言被认为是典型的作格语言。汉语虽不具备明显的形态变化,若从语义上进行考量,古今汉语中均存在着“作格交替”的现象,古今汉语中也存在较为典型的作格动词:
(22) a.王出。《左传·昭公十二年》
b.故出其君。《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23) a.晋师悉起。《左传·宣公十五年》
b.遂起师。《左传·僖公二年》
(24) a.饭吃过了。
b.吃过饭了。
(25) a.生活充实。
b.充实生活。
上述例句中,例(22)(23)来自于古汉语,例(24)(25)来自于现代汉语。其中,“出”和“起”等动词被视为古汉语中典型的作格类动词。当用作及物动词时,它们与宾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为“受事”;当它们用作不及物动词时,他们与其唯一论元的语义关系亦为“受事”。宋亚云初步认定了古汉语中的100多个作格动词[12]。在现代汉语中作格交替的语法现象仍然较为普遍,如例(24)(25)。
上例(11)(12)中的动宾式复合词“迁址”“扬名”中所包含的动词性语素“迁”和“扬”可被视为作格类动词,因为从历时的角度观察,它们均可出现在作格交替型句式中:
(25) a.出自幽谷,迁于乔木。《诗经·小雅·伐木》
b.迁其民于临洮。《史记·秦始皇本纪》
(26) a.此以名誉扬天下。《墨子·修身》
b.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者。《荀子·不苟》
因此,例句(11)(12)存在以下的句式转换:
迁址北京→(地)址迁于北京
扬名四海→名(誉)扬于四海
现代汉语中很多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现象存在这种句式间的转换。属于这一类的动宾式复合词较多,常见的有“落户”“出兵”“定都”“定址”“移居”“移师”“移民”“止步”“驻军”“露脸”“亮相”“跻身”等,这类动宾式复合词中的动词性语素往往含有[+移动]、[+变化]等特征。该类动宾式复合词带上宾语就形成了作格交替性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的结构。
例句(13)、(14)属于外置移位型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该类结构的特征是:结构中的宾语是由一并列主语结构中的成分外移形成,且动宾式复合词中动词性语素多为三价,并含有[+协同]、[+互相]等特征。“联手”“接轨”“接轨”“结缘”“约会”“对话”“携手”“牵手”“续约”等属于这一类动宾式复合词,由它们形成的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的结构存在以下句式转换:
巴萨联手皇马→巴萨与皇马联手
卫国绝交竹下俊→卫国与竹下俊绝交
阿披实直接对话红衫军→阿披实与红衫军直接对话
帝亚吉欧结缘世博会→帝亚吉欧与世博会结缘
转换后的句式在语感上更易为人接受,是日常口语中常用的句式。由于该类结构的宾语经由原句主语中的成分外移形成,该类结构被称为外置移位型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
四、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的形态—句法界面互动
上文以动词性语素的语义特征为基础,以古今汉语语料为佐证,以句式间存在的转换关系为依据将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的结构分为三类:词素虚化型、作格交替型和外置移位型。这三种结构类型在生成过程中均体现出形态—句法界面之间的互动过程:
(27) [V从][DeP教学工作之事]→[VP从事][NP教学工作]
(28) [NP(地)址][V迁][PP至北京]→[VP迁址][NP北京]
(29) [CoP巴萨与皇马][VP联手]→[NP巴萨][VP联手][NP皇马]
例(27)-(29)分别体现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生成过程中的形态—句法互动。例(27)中的词素虚化型结构经由位于DeP结构中的NP“事”移位,与单音节的动词“从”合并形成,整个结构显得更加平衡与简洁。例(28)中的作格交替型结构经由谓语动词经提升与主语合并生成,这一过程伴随着介词脱落,SVP结构简化为一VP结构。例(29)中的外置移位型结构则经由位于并列主语CoP结构中的NP“皇马”外置移位至句末,成为整个结构的宾语。这三种类型的结构的生成过程涉及到句法成分的移位与句法结构的转换,伴随着双音复合词的生成与单音谓词的消亡,体现出句法—形态界面间的显性互动。
不难看出,三种类型的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中形态—句法界面间的互动无一例外地涉及到成分之间的移位、合并与融合再造的过程,而跨越结构间的移位无疑是该结构形成的主要手段。本文假定:造成这种跨结构间移位的动因是汉语双音节化的形式要求。双音节化的要求促使句法推导时生成一功能性的双音投射DSP, 其功能性中心语DS所携带的不可解释的[+DS]特征促使成分间的移位、合并与融合,并最终形成类型多样的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
五、基于双音投射假设的移位分析
由于双音节化是移位生成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的主要动因,本文认为,在该结构的生成过程中,句法投射出一功能性的双音投射DSP(Disyllabic Projection),旨在驱动移位,满足现代汉语动宾式复合词双音节的形态要求,该投射结构如下:
动词性语素V移位至双音投射的标识语位置,名词性语素N移位并附加于其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非对称性成分统制,根据Kayne的线性对应定理LCA(Linear Correspondence Axiom)[13],动宾式复合词在形态上呈现出V-N这一线性化的表达方式。移位与附加所形成的双音结构V-N核查并删除中心语DS携带的不可解释的双音化特征[+DS]。具体说来,上文所分析的三类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的具体生成过程可以被形式化地表达如下:
词素虚化型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存在以下的结构转换:
[V从][DeP教学工作之事]→[VP从事][NP教学工作]
在汉语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词汇的发展经历了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化的过程[14]。因此可以认为这一类双音节的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由一“单音节谓语动词+宾语”结构转化而来,该类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句式的内部结构及推导模式可以表示如下:
双音短语DSP投射于轻动词短语vP之中,其功能性中心语DS所携带的不可解释的特征[+DS]诱发位于VP短语内的动词性词素“从”和位于DeP短语内的名词性词素“事”经移位、附加于DSP短语的标识语位置,并融合成一双音节的动词性结构,核查并删除不可解释的[+DS]特征。移位与合并的过程遵循移位的复制理论[15],移位后留下的语迹被删除。由于名词性词素从DeP短语中移出,该投射不再是一完整的句法结构,中心语“之”随之脱落,整个结构在线性序列上体现为“从事教学工作”。
作格交替型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的句式转换模式为:
[VP(地)址][V迁][PP至北京]→[VP迁址][NP北京]
这种结构的生成亦经历了移位、合并、附加与融合、中心语脱落的过程,移位的动因仍然是核查不可解释的形式特征,满足双音化的需求:
这类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的双音投射位于整个轻动词短语vP之上,这是因为在这类结构中,从句法中投射出的vP短语拥有完整的论元,整个结构自给自足。移位、附加与词汇融合的过程删除了不可解释的形式特征,加上介词中心语的脱落,整个结构推导出“迁址北京”这一语言表达式。
最后是外置移位型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的结构,如前所述,该类结构的转换模式为:
[CoP巴萨与皇马][VP联手]→[NP巴萨][VP联手][NP皇马]
“巴萨与皇马联手”这一结构由合并首先生成,然后再经复制、移位、融合、删除等句法操作形成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的结构:
在该结构中,双音投射内嵌于轻动词短语vP中,“巴萨与皇马联手”则完全为VP短语所容纳。主语“巴萨与皇马”位于VP的标识语位置,是一并列短语CoP。和之前讨论的两种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一样,动词性语素“联”和名词性语素“手”经移位、附加于双音投射的标识语位置,经融合形成一双音节的动宾式复合词,并在此位置上删除功能性中心语DS所携带的不可解释的[+DS]特征。并列结构“巴萨与皇马”经历了“分裂式复制”,将DP“巴萨”外置移位到轻动词短语vP的标识语位置,成为整个结构的主语。由于DP“巴萨”的外置移位,并列结构CoP丧失了其原有的句法地位,介词“与”自动脱落,降级为一NP短语。整个结构在线性序列上表示为“巴萨联手皇马”。
六、结语
关于“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这一较为特殊的句法结构,本文既没有沿用描写主义所奉行的“大事搜罗、描写至上”的研究方法,也没有因袭以认知理据为基础的解释模式,而是从构成动宾式复合词的词素特征入手,以较为丰富的古今汉语语料为佐证,在形式化的理论框架下,将该结构进行科学的分类,并尝试从语言内部揭示其句法结构与生成动因。该结构的生成强烈地体现出形态—句法界面间的互动。移位、外置与融合导致了结构间形态与句法的磨合,而双音投射所携带的不可解释的特征[+DS]成为该结构形成的形式化动因。
[1]杨伯峻.古汉语之罕见语法现象[J].中国语文,1982(6):401-409.
[2]钱晨嫕.现代汉语“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分析[D].上海:复旦大学,2011:2-4.
[3]邢公畹.一种似乎要流行开来的可疑句式—动宾式动词+宾语[J].语文建设,1997(4):21-23.
[4]罗昕如.“动宾式动词+宾语”规律探究[J].语文建设,1998(5):27-30.
[5]张博.“动宾结构+宾语”的条件及发展趋势[J].古汉语研究,1999(3):2-6.
[6]杨海明.“VO+N”与语义、结构的兼容与冲突——汉语动宾组合带宾语结构中的语义问题[J].汉语学习, 2001(1): 28-34.
[7]陈艳阳.(V+O1)+O2结构中宾语O2的语义类型考察[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38-141.
[8]王兴才.“VO1+VO2”形成机理及动因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33-36.
[9]刘辰诞.生成整体论视角下“动宾动词+名宾”抅式的生成——构式创新的一个动因[J].外语学刊,2008(3):25-32.
[10]王永娜.书面语“动宾+宾语”的语法机制及相关问题研究[J].语言科学,2013(2):143-156.
[11]PERLMUTTER DAVID M.Impersonal Passives and Unaccusative Hypothesis[J].Berkeley linguistic society, 1978(4):157-189.
[12]宋亚云.汉语作格动词的历史演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82-84.
[13]KAYNE R.The Antisymmetry of Syntax[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5-6.
[14]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9-10.
[15]RADFORD A.Minimalist Syntax Revisited[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92-95.Chinese VN+O Construction: A Movement Approach
SUN Wen-tong
(ForeignLanguageDepartment,ZhengzhouChenggong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Zhengzhou451200,China)
VN+O Construction has already drawn the attention of the grammar circles on account of its syntactic features, pragmatic functions and unlimited productivity. It falls into three categories in terms of features of morphemes inside the VN: semantic weakening type, ergativity type and extraction type. Its formation lies in the extraction, movement and fusion between the verbal morpheme, the nominal morpheme and the object at the morphology-syntax interface. The motivation of movement aims at checking the uninterpretable features projected by the DSP.
VN compound;object;disyllabic projection;morphology-syntax interface
10.15926/j.cnki.hkdsk.2016.05.008
2016-01-05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4CYY015);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6-QN-060)
孙文统(1983— ),男,河南郑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句法学研究。
H043
A
1672-3910(2016)05-004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