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016-11-15林璐
林 璐
(河南省财经学校 图书馆, 郑州 450000)
论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林 璐
(河南省财经学校 图书馆, 郑州 450000)
基于城市创新的基本模式,从影响创新的诸多环节出发,可以构建一套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以创新机会、创新动力、创新资源、创新价值和创新环境为主要内容,分目标层、准则层、子准则层和指标层4个层次共50个指标参数,旨在为城市创新评价提供体系框架,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借鉴参考。
城市创新体系;创新型城市;城市创新模式;创新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致力于外向型发展战略和全球化进程的有机结合,成功实现了经济起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0年我国GDP总量已超过日本,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然而,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依赖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固然可以扩大经济总量,但经济增长的质量不高,缺乏核心竞争力。这种增长模式导致了中国经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等严重问题。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这种模式愈来愈难以为继。如果在这一模式下继续前行,中国可能会步入“中等收入陷阱”。如何实现“突围”,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创新,创新可以成为引领中国挺进新时代的通行证,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所系,又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动力。
近几年,在世界范围内,有关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日益系统化,创新主体也由微观逐渐扩展至中观、宏观,尤其是城市在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通过建设创新型城市,并借助其引领、导向和辐射功能推进这一战略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选择。2008年,国家发改委启动了深圳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在此基础上,国家又先后确定了42个城市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那么,如何正确、客观地评价创新型城市,从而引领城市发展方向,已成为建设创新型城市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创新型城市相关研究回顾
(一)创新型城市内涵相关研究
同一问题,分析角度存在差异,结果也可能不一致。有关创新型城市的基本内涵,杜辉认为,创新型城市是指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自主创新为主导、以创新文化为基础的城市形态[1]。其主要标志是城市技术对外依存度低于30%,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在70%以上,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部专利申请量超过70%,企业专利申请量占全社会申请量超过70%,社会研发投入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3%,企业研发投入超过销售收入4%等[1]。而杨冬梅等人则从城市发展的驱动力、机制、目标以及城市发展系统角度来诠释城市创新的基本概念[2],认为创新型城市是在新经济条件下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一般是由区域科技中心城市发展演变形成,是知识经济和城市经济融合的一种城市演变形态[2]。王仁祥和邓平从创新主体、创新动力、基础及要素等创新型城市包含的基本内容对其进行了界定,认为创新型城市是指创新主体在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创新环境中,通过不断整合和协同各种创新要素,形成以自主创新为驱动力,以创新网络为纽带,以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产业为主导,以创新文化为基础,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全面提高和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种城市内涵式发展模式[3]。
由此可见,学者们基本上沿着两个思路界定创新型城市的内涵。狭义上,主要从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角度和经济区域中依据城市发展的主导动因作出界定;广义上,将创新型城市的创新活动由企业扩展到制度文化等各个层面。
(二)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相关研究
各个城市发展的基本环境、发展目标各异,加上学术界对创新型城市内涵的理解不同,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列出了创新型城市建设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如Florida提出了创新型城市的3T指标,即技术、人才和宽容[4],认为技术是一个城市创新和高科技的集中表现,一个城市的竞争优势来自能够迅速动员人才资源,把创意转化成新商业商品;因此,一个具有宽容性的城市在吸引创意人才以及支持高科技产业发展和城市经济增长方面具有关键作用[4]。香港大学在3T的基础上,针对亚洲国家的实际情况,又提出了4C(结构性质、人力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创意指数。李杏和毛丹剑则以区域创新理论为依据,从创新型区域的基本内涵入手,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环境、创新文化4个方面构建了江苏省创新指标体系[5]。他们还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江苏、上海、浙江、山东、广东5个省市的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5]。李琬等也从创新型城市的基本内涵入手,构建了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6],主要从5个方面构建:反映知识技术的创新能力、反映教育投入与人才储备方面的能力、反映有助于创新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与服务能力、反映有助于创新的宜居环境情况、反映城市的创新文化情况。袁国强等首先对创新型城市的概念与内涵进行探讨,提出了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基本内容和指标体系,然后以创新型洛阳建设为例,提出了创新型洛阳建设的总体框架、基本建构、功能联动和要素组合,还针对创新型洛阳建设的战略目标,提出了创新型洛阳建设的有关政策建议[7]。柳瑞禹在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以国内较有代表性的13座城市为样本,运用相关性分析方法对指标体系进行了定量分析[8]。
尽管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构建了创新城市评价体系,但这些体系大都是从城市创新的基本内涵出发,对城市创新运行缺乏必要的分析。因此可以说,构建的这些评价体系缺乏足够的理论依据,选取指标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三、城市创新运行基本模式
理解城市创新运行的基本模式是构建城市创新评价体系的关键。城市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所谓城市创新系统,指的是在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内,各种与创新相联系的主体要素(创新的机构和组织)、非主体要素(创新所需要的物质、资源条件)以及协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制度和政策在创新过程中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社会经济系统[9]。系统不仅包含可以量化的各种投入要素如研发投入、人力资源投入等要素,也包含文化、企业家精神等不易度量的各种要素。尽管这些不同特征的要素在创新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和效果不尽相同,然而在创新过程中不可或缺,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互为依赖,构成多层次、多变量、多子系统的多维复合系统。将城市创新过程分解为4个创新阶段,并构建如图1所示的基本运行模式。
图1 城市创新运行模式
城市要完成一个创新过程,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要素,而且需要一定的“生产函数”或者说创新阶段将创新要素不断整合,以完成城市创新。城市创新的基本运行模式有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驱动阶段,首先去寻找和发现创新机会,在创新动力的驱使下,捕捉到的创新机会转化为创新意愿。创新机会的多少与创新动力成为构成创新的首要因素;第二阶段为整合阶段,创新主体将意愿付诸行动,通过整合各种资源,开始进入创新投入过程。创新资源的状况成为影响整合阶段的关键要素;第三阶段为运行阶段,经济社会系统将创新资源转化为创新价值,即创新产出;第四阶段为反馈阶段。此外,创新环境作为创新活动的基础,对创新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从城市创新系统的整个运行流程来看,寻找和发现创新机会是推动创新的先决条件,是否有足够多的创新机会,能否去发现这种机会,是一个地区经济是否存在活力的重要表现之一。所以,重要的是创新主体是否有迫切的愿望去寻找和捕捉这种机会。对一个城市而言,经济越具有活力,变革越快,对外开放程度越高,创新机会越多。创新机会是城市创新存在的可能性,创新动力则将其转化为创新行为。缺乏创新动力的主体,既不会主动去寻找创新机会,更不会利用创新机会,甚至外部支持性政策的作用也难以有效发挥,甚至被扭曲。因此,动力要素是创新的起搏器。城市创新能否发挥和表现出来,重要的是城市是否建立了有效的激励创新的制度[10]。此外,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自身能力的高低与企业家精神的有无在很大程度决定了创新动力的强与弱。其他对创新动力产生影响的因素还有生产要素条件、市场环境、需求水平、产业环境、政府角色等。
创新主体将构成创新的各种资源不断整合,即城市创新资源以什么样的方式进入创新的运行过程。创新资源的投入是实现创新的基础条件和基本保障,是城市创新价值不断转化和积累的结果。诚然,没有创新资源投入,任何创新机会和动力都无法转化为创新行为和价值。同样,强劲的创新动力可以激发创新主体主动寻找创新资源的激情。创新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4个方面。熊彼得在他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系统,这里的生产要素就是创新投入的各种资源。在这个过程中,创新资源配置状况成为影响创新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从人类经济运行的实践来看,市场机制是实现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之一。因此,市场机制的完善程度将会直接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创新的绩效,进而决定创新价值的高低。
城市创新系统通过“生产函数”将各种资源转化为满足人类需要的各种产出,即投入—产出效应。而价值反馈过程则利用这种效应不断向创新主体发挥反馈作用,为其提供新的机会,强化或削弱其创新动力。城市创新价值不仅包括科技的进步、产业竞争力的增强、经济的发展,而且包括人的素质的提高、服务环境的优化、城市设施的完善、发展活力的提高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至于创新价值,它既是城市创新系统运行结果的反映,也是创新资源产生的源泉,城市创新价值的实现可以为下一轮的创新提供新的机会,也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注入新的动力。当然,如果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动不能产生有效的价值,那么创新活动就可能难以为继,就一个城市来说也难以形成持续的创新活动。
尽管创新环境并不作为创新要素直接参与城市的创新活动,但是,良好的创新环境依然是城市创新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之一。创新文化指的是所有与创新有关的文化形态,包括了文化对创新的作用以及如何去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一个拥有深厚的创新文化的城市,必定是一个充满创新活力和能力的城市。社会关系的扁平化和社会流动性的提高将会给予每个人平等的机会,激发人们更多去创新,以更有能力把握机会,改变自己的“位置”。乐于承担风险的态度和对“失败”的宽容能够为培育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则有助于现代创新企业的快速成长,因为现代城市创新系统不仅需要拥有专业技术的人,还需要具有卓越的管理、决策能力,能妥善解决冲突及处理人际关系的人。
四、城市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框架
为了能够更为系统、全面、客观地评价城市创新进程和发展水平,及时发现在建设创新型城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拟基于以上对城市创新基本模式的分析,从创新机会、创新动力、创新资源、创新价值和创新环境5个方面来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表1)。
表1 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续表1
(一)创新机会
创新机会是城市创新活动的起点,是整个创新活动的一个必要条件。包括创新机会的存在和发现两个方面。经济社会发展的均衡程度蕴含的创新机会并不相同,尽管经济社会非均衡发展是一种非正常的状态,但却可以为创新提供更多的机会。然而,即使在一个发展相对均衡的经济社会,新兴产业发展的程度很大程度上也决定创新机会的多少。城市创新系统是一个开放式的系统,因而,对外开放程度将影响其与外界获取各种资源的能力,进而决定城市创新机会的获得,故选用城市吸引外资和对外直接投资两个指标反映城市创新机会情况。
机会往往是隐蔽的、被动的存在,需要创新主体不断去探寻和捕捉,才能认识到机会的存在,并利用它实现创新。机会识别研究者构建了两种识别机会的思路,一是警觉性识别,即创业者凭借较高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去捕捉机会;二是发展性识别,即创业者将一个概念逐渐演化,并且伴随学习赋予其新的内涵[1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机会往往是与市场相关联的,企业市场分析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其对创新机会的把握。因此,一般选用创新主体的警觉性、发展性和市场研究能力作为识别创新机会的指标层。
(二)创新动力
创新动力是将创新机会转化为创新行为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创新主体自主自觉的行动,就不可能利用任何创新机会,更不可能去实现创新。需求是创新成果得以存活的土壤,是创新的原动力。无论创新的成果多么重大,如果没有需求,不能为城市带来效益和价值,那么创新就是无效的。需求包含经济方面的需求,还包括对公共服务、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需求,可选取居民消费、投资、净出口和公共服务4个方面作为需求的指标层。
市场机制的完善,市场主体的良好发育会激发创新主体不断去寻找和利用创新机会。如果创新主体处于垄断地位,那么往往可以凭借其市场势力获取高额报酬,使其缺乏创新的意愿和动力。反之,如果市场竞争程度较高,将激发创新主体不断通过创新增强其核心竞争力。此外,创新主体的决策者的冒险精神将使其勇于承担风险,而风险程度较高是创新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决策者的这种特质和禀赋将左右创新主体创新的欲望,进而决定创新动力。因而,创新动力的指标层可选择3个,一是大中型工业企业资产总额占该行业的比重反映的市场集中程度,即市场结构状况,二是非国有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反映的市场竞争程度,三是创新主体决策者的冒险精神。
经济制度、政府政策等可以改变创新的成本和收益,成为城市创新的动力之一。城市为了推进城市创新活动,一方面可在研发过程中加大对创新活动的资金投入,或者通过减免税收等手段降低创新活动的成本;另一方面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给创新者以一定时间的产权保护使其拥有一种垄断权益,这样,不仅可以弥补创新活动的高成本,增强其收益,也可激励更多的人们进行发明创新。
(三)创新资源
创新资源是创新主体创新需要的各种投入,主要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是创新行为作用的对象,创新活动实现的载体。人力资源是知识和科学技术的载体,是创新活动的核心要素之一,直接决定了城市创新能力的强弱和创新型城市的实现程度。人力资源不仅包括现有直接参与创新活动的人才,还包括未来创新的后备人才。本文主要选取了每万人大学以上学历人口、每万人科技活动人员数、科学家和工程师在科技人员中的比重以及每万人企业家的人数4个指标反映人力资源的基本状况。在给定人力资源的条件下,资金的投入为创新活动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创新主体的研发、实验等提供支撑。选取基础设施指标应主要考虑其对创新活动在空间和信息上的支持。
(四)创新价值
城市创新价值既是一个完整创新活动的产出,又为下一次创新活动的进行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它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效益,也是城市创新所追求的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创新价值不仅仅包含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方面的成果,还包含有人的素质的提高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我们主要从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改善3个方面进行评价。
专利是发明人智慧的结晶,不仅是创新的成果,也为创新提供了广泛的信息源,而且专利是最接近于商业应用的智力劳动成果,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各地区的发明和创新状况。科技成果产业化可以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发展转变,进而带来社会的进步。
高新技术产品和全要素生产率是企业创新的直接体现,反映了经济社会投入产出的技术效率,可以用于衡量创新经济产出的指标。产业结构状况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份额不断提高。
经济发展的成果最终体现社会的进步。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和社会保障状况反映了一个地区社会发展的最终成果,也间接影响着创新的环境。因此,主要选用一个地区的基尼系数和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作为社会收入分配公平程度和社会保障状况的评价指标。教育方面的合理投入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而且可以为城市未来的创新提供更多的资源和良好的环境。此外,公民道德水平状况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创新型城市的应有之义。
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是不能以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过度的资源消耗为代价的可持续发展过程,这也是创新型城市建设所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本体系主要选取了单位GDP的能耗、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城市绿化面积以及空气质量状况作为评价的主要指标。
(五)创新环境
创新环境是创新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它可以通过不同方式直接或间接影响创新的各个要素和不同环节,决定城市创新的整体效率。这种环境不仅包括城市道路、生活环境等城市的硬件或自然条件等方面,更包括城市创新文化、政府效率、社会流动性以及创新方法和意识的普及程度等方面。城市公路网和铁路网的密度一方面可以降低城市创新活动的成本,交通的便利可以带来更多信息的流动,为创新提供足够的信息支持甚至创新机会。城市的宜居程度和城市设施的完善程度能为创新人才的集聚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为创新活动提供最重要、最宝贵、最基本的资源。因此,主要选取公路网密度、铁路网密度、城市的宜居程度和基础设施的完善状况作为创新硬环境的指标。
创新的软环境由于难以直接体现创新的直接效果,因此在创新实践中往往得不到决策者的重视。创新的硬环境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是有限度的,而软环境的优化不仅可以弥补硬环境方面的不足,还可以促进创新绩效的提高。创新充满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在创新的起步阶段,企业往往缺乏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在某种意义上,一个城市金融环境的好坏决定了创新型企业成长的关键。政府效率的高低一方面涉及整个社会运行效率的高低,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运行的成本。社会流动性的高低和创新文化状况是企业家精神培养的土壤,对个人的努力方向产生不同的激励作用,影响人们的创新愿望和动力。在现代创新过程中,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创新方法的普及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是否掌握了创新的“利器”。因而,选取每万人风险投资的数量、政府效率、社会流动性、城市创新文化、创新方法的普及程度以及法制健全程度指数作为创新软环境的评价指标。
四、结语
由于城市文化基础不同、功能定位不同、取向不同,城市创新表现形态各异,能否建立一个统一的评价体系,为城市创新提供统一的评价标准,以便于不同城市间的横向比较,是当前乃至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研究的内容和重点。在分析城市创新基本模式的基础上,从影响创新环节的角度出发,构建了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以创新机会、创新动力、创新资源、创新价值和创新环境为主要内容,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子准则层和指标层4个层次,共50个指标作为参数,旨在为城市创新评价提供一个体系框架,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借鉴参考。
[1]杜辉.“创新型城市”的内涵与特征[J].大连干部学刊,2006(2):10-12.
[2]杨冬梅,赵黎明,闫凌州.创新型城市:概念模型与发展模式[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8):97-101.
[3]王仁祥,邓平.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工业技术经济,2008(1):69-73.
[4]Florida Richard.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M].New York: Basic Books,2004:12.
[5]李杏,毛丹剑.江苏省创新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分析[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1(3):7-10,50.
[6]李琬,张玉利,胡望斌.创新型城市第四代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54-57.
[7]袁国强,王欣,文春波,等.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以创新型洛阳建设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6):19-22.
[8]柳瑞禹,邱丹.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基于相关性分析[J].技术经济,2010(1):29-34.
[9]赵黎明,李振华.城市创新系统的动力学机制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3(1):97-100.
[10]张宏性,程晞.国家创新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统计研究,2005(7):20-23.
[11]丁栋虹,赵荔.企业家精神的三大要素:创新、机会识别和冒险精神——来自企业家排行榜的证据[J].上海管理科学,2009(3):93-97.
Construction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Innovative Cities
LIN Lu
(LibraryofHenanFinanceandEconomicsSchool,Zhengzhou450000,China)
Based on city innovation mode, the paper designs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innovative cities from various aspects influencing innovation. The system mainly consists of 4 parts: innovating opportunities, driving force, resources, value and environment; and includes 4 layers: aim layer, principle layer, sub-principle layer and index layer, altogether 50 indices. The system aims to provide a systematic framework for city innovation, and to give refere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cities.
City innovation system; Innovative city; City innovation mode; Innovation system
10.15926/j.cnki.hkdsk.2016.05.014
2016-05-06
科技部专项基金项目(国科发【2010】第695号)
林璐(1968— ),女,河南洛阳人,馆员,主要从事图书信息管理与统计研究。
F299.27
A
1672-3910(2016)05-008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