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键上的灵韵——普朗克“拿波里”钢琴组曲教学研究
2016-11-15周雅姝
周雅姝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21)
黑白键上的灵韵——普朗克“拿波里”钢琴组曲教学研究
周雅姝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21)
弗朗西斯▪普朗克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作曲家和钢琴家,也是“法国六人团”的成员之一。与其他同时代法国音乐家不太相同的是,普朗克是少数未曾接受过巴黎音乐学院正统音乐教育的音乐家,他凭借自身的音乐天分、母亲的启蒙栽培、自学与拜师学习,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特有的个人风格,在20世纪法国音乐界占有一席之地。他的音乐有着优美的旋律,风格充满着新鲜感与亲和力。本文就他的钢琴组曲《拿波里》为例,进行教学研究,提出个人的观点与建议。
普朗克;拿波里;法国六人团
一、普朗克的生平简介
弗朗西斯▪普朗克(Francis Poulenc,1899-1963),法国作曲家与钢琴家,1899年1月7日出生在法国巴黎。父亲(Émile Poulenc,1855-1917)经营药厂事业,家中经济富裕为他往后学习音乐提供了物质基础,并且父亲的天主教信仰也成为形成普朗克音乐作品的创作风格的因素之一。普朗克自幼就展现出其音乐天分,母亲(Jenny Royer,1865-1915)在普朗克5岁时启蒙其钢琴学习,母亲非常热爱流行艺术,如书画、诗词、芭蕾舞等,培养普朗克认识与接触了各个方面的艺术,为他以后对艺术的鉴赏、审美与创作能力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母亲的艺术涵养也成为形成普朗克音乐作品的创作风格的另一因素之一。受父亲与母亲的双重影响,普朗克的音乐作品中同时包含了宗教与世俗这两种特质。
普朗克是“法国六人团”(Les Six)的成员之一,法国六人团的名称来源于评论家科莱(Henri Collet,1885-1951)1920年1月发表的一篇名为《继俄国“五人团”后,法国“六人团”与萨蒂》的文章。“法国六人团”以萨蒂(Erik Satie,1866-1925)为精神榜样,因相同的音乐思想而结合,认为音乐应回归简朴,贴近现实,取材生活,曲调简洁,旋律优美,简单动听。
二、钢琴组曲《拿波里》的创作背景简介
拿波里(Napoli)是意大利南部的第一大城市,又名那不勒斯(Naples),坐落于拿波里湾的北岸,是充满魅力、热情和阳光的港口城市。1922年,普朗克抵达拿波里,开始构想与写作此部具有异国情调的钢琴组曲作品《拿波里》(Napoli),历经三年,于1925年9月在纳泽尔(Nazelles)完成整套组曲。此组曲由三部分组成,都为标题音乐,依序是《船歌》(Barcarolle)、《夜曲》(Nocturne)和《意大利随想曲》(Caprice Italien)。钢琴组曲《拿波里》被视为普朗克音乐创作中期的首部作品,也是普朗克最佳的钢琴作品之一,编号FP40,此时期的作品风格逐渐转向于浪漫时期风格,作品具有优美的旋律与曲调。1926年,巴黎Rouart-Lerolle公司出版该乐谱。同年5月2日,由法国女钢琴家梅耶(Marcelle Meyer,1897-1958)首演。
《拿波里》第一首《船歌》为轻快的、流动的抒情短歌(cantilena),体现出纯朴简单的风格特质。右手声部体现出如歌的旋律,左手节奏型轻快流动,描述出一幅随水波荡漾摇晃的小船之画。第二首《夜曲》是普朗克生平创作的第一首夜曲作品,同样具有相似的抒情性。右手是富有歌唱性的旋律,左手配以分解和弦式的伴奏型,展现一幅夜景的画面,呈现出黑夜的朦胧之美。第三首《意大利随想曲》是整个组曲的重心,带来不一样的风格特质,在长度和结构上较为庞大,在技巧上也较为困难。此曲中包含了许多异域情调的素材,还具有夏布里埃(Emmanuel Alexis Chabrier,1841-1894)的《幻想布雷舞曲》(Bourrée Fantasque,1891)中的舞曲风格,勾勒出了拿波里这座港口大城市熙来攘往、充满生机的喧闹景象。
三、钢琴组曲《拿波里》的音乐分析
拿波里是钢琴组曲,由三首标题音乐组成,《船歌》、《夜曲》和《意大利随想曲》。各曲有不同的风格,其中加入了意大利的当地特色元素,还有普朗克特有的优美旋律和和声曲调等,让《拿波里》同时具有意大利的异国情调和普朗克的自身特色。
(一)《船歌》的音乐分析
分析图式
此曲是由A和A’两个乐段所构成的二段体曲式结构。全曲调性以D大调为主,但非单一调性,也常游走于大小调之间。整曲速度为Assez animé,拍号为12/8=4/4相通拍标示的混合拍子。虽整首曲子没有明确的改变拍号标记,但是曲中的高低声部经常呈现不同拍号的状态,使高低声部形成单拍子与复拍子的交错律动。旋律以四音级进下行(B-A-G-#F)的歌唱性旋律为主要动机,加以模仿、模进、延伸等手法,贯穿在全曲中。两次连接的素材类似,但在旋律声部上出现了左右手的调换。节奏上主要采用三个八分音符为一组的持续八分音符船歌式伴奏音型。和声上多采用超越八度的大跳不协和音程用于左手伴奏以描绘出小船随波荡漾的画面,旋律多用半音阶的朦胧声响描画出波浪般的水波。另外普朗克还喜欢在创作时加入和弦外音造成调性模糊,通过其特殊音响来展现出一定的幽默趣味。
(二)《夜曲》的音乐分析
分析图示
此曲是由含有引子的ABA’三个乐段所构成的三段体曲式结构,是组曲中唯一的慢板。引子和AA’段的速度为Lent,B段速度转快为♪=♩ ♩=72。B段无论在旋律、速度、调性、拍号、织体上都与A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A’段几乎完整再现A段。
A乐段为歌唱性旋律,引子为先现的a乐句的伴奏音型,此音型由bD大调的属持续低音bA音配以九度音程发展的琶音三连音所构成。从第4小节开始,普朗克开始以三行五线谱表记谱,呈现出此乐曲宽广的音域和更丰富的织体。a乐句的旋律从弱拍进入,以连续的八分音符在混合利底亚调式上发展以级进为主的下行旋律线条。b乐句的伴奏继续以6/8拍转换在中高声部呈现,低声部则单独以2/4拍记谱来突出转由多利亚调式发展的主旋律,形成了交错拍的形式。
B乐段回到了以两行五线谱记谱,呈现出新的旋律,与A段截然不同,速度变快,调性转为D大调,拍号也变为3/4拍。其调性与上一首《船歌》相呼应,新的旋律也沿用了《船歌》四音级进下行动机(B-A-G-#F)进行发展,同时也加入了和弦外音,如24小节中声部的还原F和高声部的#F。又一次使用此技巧,呼应着上一首《船歌》。
在此曲最后,普朗克突然加以一个4/4拍的小节尾声结尾,此乃普朗克另一主要创作手法之一,高声部出现四音级进下行动机(bA-G-F-bE),不仅再现了乐曲开头的旋律素材,此动机和节拍(4/4)还与前一首《船歌》的四音级进下行动机和节拍(4/4)形成高度呼应。
(三)《意大利随想曲》的音乐分析
分析图示
此曲为钢琴组曲《拿波里》三首乐曲中规模最庞大的一首,是整首组曲的重心,呈现些许浪漫时期风格。由ABC三个乐段构成其速度为Presto,也是三首中最快的。热闹喧嚣的A段和较具抒情情感的B段形成强烈对比,C段逐渐突显炫技的特点,结尾也不再采用短小的尾声结构,显示出拿波里千变万化的一面
A段包含abc三个主题,分别有两个主要动机。动机一为附点节奏和分解和弦音型,主要用于ac中。动机二为四音下行动机和分解和弦伴奏音型,多出现于b中。a中使用了混合拍号,使二连音和三连音的节奏转换相当自由。调性上,以E大调为主的a经过G大调转调至e小调的b,再以#f小调再现a,经过一小段连接,带来了具有复调色彩的c,最后又在E大调上再现a。由此可见其调性色彩十分丰富。
过渡段为4/8拍,最初三个小节以三行五线谱记谱以呈现织体丰富的各个声部以及持续低音E。在130小节,低声部呈现E为主音大三和弦,高声部是E为主音的小三和弦,创作上又出现普朗克最常用的和弦外音#G和还原G。
B段包含de两个主题和f过渡部分。d先以4/8拍呈现其主题,为ba小调,旋律在高声部,带有附点节奏的音型,中声部和低声部为八分音符伴奏音型。e变为3/8拍,,调性转到平行大调bA调上,声部构成与d相类似,具有优美的高音旋律,中声部发展出十六分音符的伴奏型,呈现出更好的律动之感。f为持续低音的过渡部分,调性在不断转移,节奏丰富多彩,非常活跃。
C段包含ghd2三个主题,主题间大量采用了过渡段(130-139小节)的动机来发展其间的连接句。此段的开始,普朗克以临时记号取代了调号,直至d2的出现才又标明调号。g包含了2个小节的引奏,左手伴奏声部在前10小节呈半音进行(#G-A),后转为全音关系(bA-bB),高声部旋律由全音阶构成。h的声部结构与g类似,以bA音作为持续低音,并配以带有十六分音符的和弦伴奏形态,节奏上更加密集,织体上也更加丰富。
尾声一直在主调E大调上发展,直至整曲结束。在此段,普朗克运用了临时记号与半音手法来丰富其调性色彩。采用交错拍、宽广的音域变化,较大的结构规模,使整个组曲华丽的结束。
四、钢琴组曲《拿波里》的教学分析
(一)触键及音色
第一首《船歌》以简单清晰的二声部织体写出,歌唱性的旋律配以不断流动的船歌式伴奏,整首曲子的旋律以及伴奏声部都要以圆滑的音色来弹奏。旋律声部无论出现在哪一声部,我们都需要以指尖的缓慢触键来弹奏出如歌的旋律。在有保持音时,应以较深的触键来强调(谱例1)。伴奏是以典型的船歌律动来呈现水波荡漾,因此在弹奏时需要贴键弹奏以表现出柔波的声响。
谱例1
第二首《夜曲》主要表现神秘夜晚的幽静氛围,各段都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前四小节的引子弹奏时,应弹出轻巧圆滑的音色以呈现微风轻拂水面的画面,并为主旋律的出现做铺垫。主旋律出现时,普朗克在谱上标记了très lié(非常圆滑),要求以圆滑的音色弹奏。同时在高声部下方标注了le chant uniforme et sans nuances(均匀无差别的歌唱),要求弹奏时要保持触键的平均与不变,用力量转移的方法弹奏出音与音之间的连接,使旋律产生歌唱的感觉(谱例2)。在弹奏左手八度旋律时,要维持手的八度框架贴键移动弹奏,使旋律在音响上产生没有断开的效果。
谱例2
第三首《意大利随想曲》采用了许多的演奏记法和音乐术语来展现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当主旋律配以分解和弦伴奏时,普朗克用双符干音符表明旋律声部,并加以标注le chant très manqué(旋律非常明显)的术语。此时右手同时弹奏旋律声部与伴奏声部,因此不同的声部要用不同的触键及音色弹奏,制造出音响的层次感(谱例3)。当主旋律配以柱式和弦时,形成一种厚重的声响,表现出情感之浓烈。弹奏主旋律音时,用贴键慢下键的方式弹奏,并注意好乐句间的提手呼吸。
谱例3
(二)力度
第一首《船歌》的力度范围介于p(弱)到ff(很强)之间,而ff只在17小节出现过一次,此处织体丰富增加到了四个声部,成为全曲的最高潮之处。另外,普朗克喜欢在主旋律与伴奏声部上标注不同的力度记号,并在主旋律声部上标以en dehors(突出)的术语。因此要注意遵照作者的意图,以mf(中强)弹奏旋律声部,p弹奏伴奏声部(谱例4)。在11小节出现sf(突强)记号时,需指尖有力,快速下键来呈现出船夫奋力划桨的情景。
谱例4
第二首《夜曲》从pp(很弱)的引子进入,在弹奏上力量应保持轻声的音量来呈现夜晚幽静的氛围。主旋律从a乐句由高声部进入,伴奏为低声部的持续低音和中声部的琶音构成,在弹奏上,需要以伴奏为背景,突出主旋律。因此,和上一首《船歌》一样,普朗克标以mf弹奏高声部主旋律,p弹奏伴奏声部。到了b乐句,主旋律声部和伴奏声部的位置进行了交换,因此,普朗克在低声部加上了en dehors的术语来提醒演奏者突出低声部的主旋律。同时也用标以mf弹奏低声部,p弹奏伴奏声部(谱例5)。B段以不同的力度术语与A段形成对比,双手应使用小臂、大臂乃至肩膀的力量配合指尖的爆发力去弹奏,此为全曲的高潮。A’段虽然几乎完全再现A段,但是在旋律声部与伴奏声部的力度平衡上却有相对应的变化,演奏者应根据作曲者的意图控制好不同声部的力量进行弹奏。
谱例5
第三首《意大利随想曲》与前两首相比,在力度表现力上更加丰富。此曲的力度范围普遍在f到ff的音量之间,展现出拿波里热闹喧嚣的景象。普朗克有时会在力度记号前面加上术语subito(骤起地)表示力度的突然转变,演奏者需要依照普朗克所要求的力度立即改变弹奏力度。另外在此曲中,普朗克还标记了很多重音记号,是为了突出隐藏在多声部织体中的旋律音或者特定的单音,在弹奏时需要指尖稍加压力以达到强调的作用。此外,普朗克还会使用sff(突强)来表现较为突出的音色,演奏者应运用整个手臂的力量将其传送至指尖然后有力并快速集中的触键,避免出现指尖没有力量不集中而产生的粗糙外扩音色(谱例6)。而此曲的最后一小节,普朗克甚至标以sfff(突重)来弹奏E大调的主和弦,演奏者此时需运用整个身体的力量传送至坚固的手指尖以弹奏出明亮饱满的音色而形成强力而有气势的结尾。
谱例6
(三)速度
普朗克在创作时对曲子的速度也有严格的标示。第一首《船歌》整曲速度一致,呈现出复拍子的特性,弹奏出需要注意保持四拍律动感。第二首《夜曲》在演奏A段时,需保持好两拍律动感,此后出现的6/8与2/4的交错拍,也需要将重心放在旋律声部维持好律动感。B段速度变快,有一种使音乐向前发展推进的作用,此时变为三拍律动感。最后回到A’段,与A的速度形成呼应。第三首《意大利随想曲》一开始的速度为三首中最快,表现出十分动感激情的氛围。此曲中,普朗克也经常用到一些术语来指示速度的维持或者变化,如49小节的sans ralentir(没有减速)、126小节的sans presser(从容不迫的)、130小节的céder à peine(减速一点点)等等,演奏者需留意这些术语以很好的控制速度来诠释出普朗克的指意。
五、结语
普朗克较爱使用短小、精简的组曲形式呈现其钢琴作品,早期的组曲多由三首小品组成。这首钢琴组曲《拿波里》也包含三首小品,且是带有标题特性的,蕴含了优美的旋律、多彩的音响、丰富的节奏和变幻的风格特质。这首历时三年才完成的作品,前两首完成较早,曲式模式也较为传统,偏向早期风格。第三首却在许多方面都异于前两首,并且具有一些浪漫气息的小段落。因此,此首组曲属于普朗克创作中,由创作早期风格转向创作中期风格的过渡转型之作,因而被列为中期创作的首部钢琴独奏作品。我们在学习和演奏此首作品时,应注意好乐谱中普朗克所标示的多个音乐术语,从而更好地去把握和演奏出该组曲的风格及韵味。
J624.1
A
2015年度四川音乐学院院级研究生科研项目(项目编号:CYYJS201544)。
周雅姝(1989-),女,四川成都人,四川音乐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高师钢琴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