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周刊与纪念十月革命的话语建构
2016-11-15刘意
刘意
[摘 要]《解放》周刊作为我们党的政治理论刊物,对纪念十月革命话语的建构有重要贡献。《解放》周刊虽然存续四年多时间,但它采用翻译宣言、报告等方法,传播苏联纪念十月革命话语;它刊发纪念特辑等文章,塑造延安纪念十月革命话语;它运用时评、贺电、广告等方式,建构纪念十月革命大众话语。总之,《解放》周刊为纪念十月革命建构起愿景话语、批驳话语和大众话语等话语体系,有效的传递了纪念十月革命的价值意义,对当今办刊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解放》周刊;纪念十月革命话语;建构
[中图分类号] D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11-0031-03
《解放》周刊创办于1937年4月24日,作为当时党刊系统中最具权威性的刊物,在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成效卓越,尤其具有“能够及时阐明中华民族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正确道路与方法”①的特点,发挥了“有力喉舌的作用”。[1]虽然由于集中力量办好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解放》周刊于1941年8月31日停办,但《解放》周刊“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除此之此,134期的《解放》周刊与纪念十月革命话语的建构也有重要的关系,对当今办刊有重要参考价值。
《解放》周刊建构纪念十月革命话语是建立在苏联纪念十月革命话语基础之上的。英国语言学家诺曼·费尔克拉夫曾指出:“话语的建构并不是来自人们头脑中思想的自由飞舞,而是来自社会实践,后者牢牢地植根于并定向于真实的物质的社会结构。”[3]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党刊在建构纪念十月革命话语时对苏联纪念十月革命话语是绕不开的,而了解和深刻认识苏联纪念十月革命话语那就离不开翻译工作。
《解放》周刊翻译了大量苏联纪念十月革命的宣言、报告和文章,还翻译了众多有关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苏共建设等方面的报告和著作,架起了传播苏联纪念十月革命话语的桥梁。其中标题含有“十月革命”的翻译文章主要有:《共产国际为十月革命廿周年宣言》(第32期)、《十月革命廿周年》(第32期)、《在准备和实行十月革命中的布尔塞维克党》(分三部分刊登在第56、59期和60、61合刊)、《十月革命四周年纪念》(第89期)、《共产国际为纪念十月革命二十二周年宣言》(第95期)、《十月革命二十二周年》(分两部分刊登在第97和101期)。《解放》周刊刊登有关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苏共建设等方面的报告和著作主要有:曼努伊尔斯基的报告《联共(布)驻共产国际执委代表团在联共(布)第十八次大会上的报告》(第78期整版刊登)、莫洛托夫的报告《关于发展苏联国民经济之第三个五年计划——在联共(布)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和结论》(第80期整版刊登)、《斯大林同志与<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第128期)等。
《解放》周刊能在短短时间内翻译大量有关苏联十月革命纪念的报告、宣言和文章,主要得益于两方面:一是其办刊宗旨的使然。《解放》周刊在其创刊号中刊登“投稿简章”,列举五类受欢迎的稿件,其中第三类就是“翻译外论”。二是其编委会领导的构成和取向。《解放》周刊编委会核心成员如张闻天、吴亮平、杨松等均为莫斯科中山大学高材生,他们在翻译有关“十月革命”的宣言、报告和文章等方面得心应手,对苏联的发展关注度较高。
综上,《解放》周刊通过翻译大量“原汁原味”苏联纪念十月革命的话语,彰显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展现经过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是何等的强大和生气勃勃。在为广大党员干部传播了苏联纪念十月革命话语的同时,勾勒出中国革命前景,建构起纪念十月革命的愿景话语,使得人们更加坚信“只有苏联像灯塔一样的高悬着,向国际无产阶级和所有劳动人类指示出摆脱这种厄运的出路”。[4]
话语“不是自然而就,而始终是某种建构的结果”。[5]掌握苏联纪念十月革命话语只是《解放》周刊纪念十月革命话语建构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如何塑造自身纪念十月革命话语,这也是“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6]《解放》周刊建构纪念十月革命话语主要是通过塑造延安纪念十月革命话语来实现的。刊登纪念文章,尤其是刊登纪念特辑或专刊等是塑造纪念十月革命话语的重要形式。《解放》周刊在塑造延安纪念十月革命话语过程中突出自身的特色,在驳斥各种谬误中建构起延安纪念十月革命话语。
《解放》周刊第89期专设“十月革命二十二周年纪念特辑”栏目,刊登的4篇纪念文章和1篇翻译文章是建构批驳话语的代表性文章。陈伯达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批驳了两种意见,即“马克思主义对于俄国乃是外来的货物”和“世界各国要实现社会主义,只能按照同一个模型,特别是要按照德国社会民主主义的模型”,提出“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对于前两种意见的胜利”。[7]黎平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与革命转变问题》批驳了托洛茨基分子认为在十月革命中列宁主义“改换了武器”,用长篇幅论述1917年2月到10月的阶段中如何实现列宁的革命转变论。[8]许之桢的《十月革命与苏联底和平政策》指出苏联的和平政策“不是和平主义的和平,而是主张为和平而进行积极的革命斗争”,认为“苏联的和平政策的基础,是它的国家力量的强大”。[9]艾思奇的《社会主义革命与知识份子》批评“社会上单单只有无产阶级,才是唯一的将来的主人”“看轻知识份子的思想”,指出科学共产主义“首先也常常须要经过革命知识份子,传播到工人阶级与其他劳动民众中去”。[10]唯一一篇翻译文章,列宁的《十月革命四周年纪念》更是一篇战斗檄文,批驳当时种种诋毁十月革命的谣言和错误观点,至今来看此篇纪念檄文意义也不可小觑。
除纪念特辑中建构批驳话语外,《解放》周刊刊登的为纪念十月革命而创作的文章,对当时错误观点均有全面、系统的批驳。如凯丰的《苏联人民战胜外国干涉者和内部反革命给予中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经验教训》批驳盲目乐观派,指出“我们如果要善于运用别国的经验,首先要求我们要善于从当时俄国的和现在中国的具体环境和特殊情形分别清楚认识清楚”。[11]毛泽东的《苏联利益与人类利益的一致》指出“这次大战的爆发,就是由苏联不同英法订立互助条约而同德国订立互不侵犯条约所促成的”“苏联红军似乎即将参加德国帝国主义的战线”“苏联或者将不援助中国”几种观点均不正确。[12]
《解放》周刊以刊发论战式纪念文章塑造纪念十月革命话语,驳斥了各种歪曲十月革命的言论和错误观点,旗帜鲜明地表达了我们党对待十月革命和苏联的态度和立场,帮助广大人民群众辨明真相,极大程度凝聚了民众抗日的力量。
话语是建构性的,更是要为广大群众所认同并使得他们熟练掌握的。大众话语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又赋予了理论改造,因而高于生活又必将影响人民生活。《解放》周刊继承了党刊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的意旨,运用时评、贺电、广告等形式,使纪念十月革命话语进入群众视野,贯穿于群众生活之中,为群众熟知和广泛使用。
《解放》周刊建构纪念十月革命话语得益于善于建构大众话语。《解放》周刊开设“时评”专栏,以简短、精炼的文字表达我党对纪念十月革命的基本立场和态度,引发群众共鸣。署名黎的时评文章《庆祝十月革命廿周年》(第23期),引用民众熟悉的孙中山遗教——“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号召“来进一步同苏联合作,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抗战不陷于孤立的地位,才能给日本帝国主义以致命的打击”。[13]时评文章《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二十三周年》(第119期)同样引用孙中山遗教,批驳诋毁苏联、谩骂苏联为“侵略者”的观点,指出这“正是侮辱孙中山先生”。[14]从而建构了纪念十月革命的一条大众话语路线,即“话语→不断重复的话语→真理”。此外,《解放》周刊第90期刊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电贺苏联十月革命二十二周年纪念的电文,该电文简洁明了、通俗易懂,讴歌苏联“创造了没有人剥削人的社会”“是世界和平的支柱”,感谢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援助,表达“中苏两大民族的友谊必能在反对帝国主义的共同目标下日益巩固起来”。[15]短短二百多字的贺电,拉近了读者与苏联的距离,能为读者记忆和广为流传,成为建构纪念十月革命大众话语的典范形式之一。《解放》周刊借助十月革命纪念,以广告方式推介图书也是建构纪念十月革命大众话语的一种表现形式。如第56期刊登“纪念十月革命新书:斯大林与红军”,第60、61合刊的“新书预告”中有《联共党史上册》、斯大林选集一至五卷等书目。
总之,《解放》周刊在建构纪念十月革命话语过程中,以时评、贺电和广告等为载体,避免深奥,力求走向通俗,促使纪念十月革命话语内容被广大人民群众掌握,实现愿景话语和批驳话语向大众话语的华丽转身。
考察《解放》周刊与纪念十月革命话语的建构,分析其建构的愿景话语、批驳话语和大众话语,目的是展现蕴藏其背后的价值取向,对当今党刊高举旗帜、抓住主题和回应问题等方面有重要的价值。
(一)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解放》周刊是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论刊物,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是其基本职责。《解放》周刊组织翻译和刊登了许多马列原著的有关内容,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时局、评价重大事件,尤其在纪念十月革命等纪念活动中,为提高全党的理论水平和凝聚广大民众力量方面做出了可贵的努力。正是因为《解放》周刊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不仅在翻译外来话语中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而且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才成功构建起行之有效的话语体系。
(二)善于抓住时代发展的主题。《解放》周刊产生于全面抗战爆发前期,发展于抗战时期,团结抗战是其时代重要主题。《解放》周刊在建构纪念十月革命话语过程中,始终“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最后胜利必然是中国的”,通过纪念十月革命唤起中国民众,动员群众学习苏联,赶走侵略者。
(三)及时回应群众关心的问题。群众关心的问题也是极易产生分歧,各种舆论观点试图引导群众的思想,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混淆视听。党刊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有责任和义务及时回应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从理论上和操作层面上给予及时解答,以正视听。《解放》周刊刊登的多篇纪念十月革命的文章,均对当时企图诱导群众对十月革命产生错误看法的观点进行抨击,保证了党的政策、方针在纪念十月革命中得到很好的贯彻和落实。如今的刊物也应在回应群众关心问题的同时,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参考文献
[1]站在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前进岗位上——纪念解放报出版一百期[N].解放,(100).
[2]解放周刊[N].人民日报,2007-02-16(2).
[3][英]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M].殷晓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59.
[4]共产国际为十月革命廿周年宣言[N].解放,(32).
[5][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马月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30.
[6]陈锡喜.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4.
[7]陈伯达.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J].解放,1939(89).
[8]黎平.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与革命转变问题[J].解放,1939(89).
[9]许之桢.十月革命与苏联底和平政策[J].解放,1939(89).
[10]艾思奇.社会主义革命与知识份子[J].解放,1939(89).
[11]凯丰.苏联人民战胜外国干涉者和内部反革命给予中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经验教训[J].解放,1938(59).
[12]毛泽东.苏联利益与人类利益的一致[J].解放,1939(86).
[13]黎.庆祝十月革命廿周年[J].解放,1937(23).
[14]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二十三周年[N].解放,(119).
[15]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电贺苏联十月革命二十二周年纪念[N].解放,(90).
本文系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度研究生教育创新资助项目(项目号:2016CXZZ1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中共党史专业博士生,“湖北党的建设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责任编辑:周奕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