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生存困境和应对策略建构模型研究
2016-11-15韩玲
韩 玲
盲人生存困境和应对策略建构模型研究
韩玲
盲人群体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中的组成部分,其生存状况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据此,以盲人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盲人的生存困境及应对策略进行质性研究。收集资料方式主要包括深度访谈法、非参与式观察法,资料形式主要为实地笔记、研究对象档案等,资料分析采用三级编码技术,由此建立了“盲人的生存困境和应对策略建构”这一理论模型,其要素包括生存困境及情境,影响策略形成的干预性条件,具体的应对策略以及应对策略所带来的结果。其中,生存困境及情境是生存和应对策略产生的基本前提,但生存和应对策略的形成又受到现实生活中一些干预性条件的影响,生存和应对策略又产生了积极性的结果。
盲人;扎根理论;生存困境;应对策略
盲人群体的发展水平不仅是国家福利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人文关怀的体现。2010年末我国残疾人总人数约8 502万人,其中视力残疾1 263万人[1],占比约15%。庞大的盲人群体的生存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我国的盲人群体多从事按摩行业,致使按摩机构不断增长,按摩行业也不断发展。“2014年度我国培训盲人保健按摩人员21 296名、盲人医疗按摩人员5 623名;保健按摩机构达到15 609个,医疗按摩机构达到1 018个;在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中,分别有494人和1 229人通过盲人医疗按摩人员中级和初级职称评审”。[2]研究盲人的生存状况,很大程度上意味着研究按摩行业中的盲人的生存状态。本研究就是希望能在经验研究的基础上找到盲人的生存和应对策略,以期使他们积极面对自己的生活世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文献综述
莱特(Beatrice Wright)所著的《躯体残疾:社会心理视角》是“二战”后残疾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后来的残疾研究更重视研究残疾人个人的内在生活,关注个人损伤以及损伤对个人心理、情绪、生活状态等的影响。20世纪初,残疾研究主要集中在“污名”的概念,社会认为残疾人是社会的负担与累赘。著名的残疾人类学家墨菲(Robert Murphy)在《沉默的身体》一书中以自身残疾经历讲述了残疾人的生理、心理、生活体验。墨菲在书中将人类学的“中界”概念运用到残疾人研究中,并认为“中界”较“污名”可以更好地描述残疾体验与残疾人在社会中的边缘地位。将残疾研究的社会模式与医学模式相结合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更加注重不同程度的残疾人的特性,并且更加强调环境对个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对环境的反作用在残疾研究中的重要性。福尔顿与科尔曼所撰写的《当代中国不同背景下的残疾个体与机构支持》,采用了田野调查法,对中国南北城市、农村进行调查,在个案访谈所收集的资料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南北不同地域城市和农村的残联对残疾人发展所产生的不同影响,总结了社会文化差异是南北地区残疾人对残联态度不同的根本原因。[3]
综上,可以看出国外对残疾人的研究经历了一个关注焦点的转变,即从生理到心理,从个体到社会,从哲学到人类学及社会学等多方面的变化过程。国外学者还联系中国的实际进行了田野调查,这些研究探索对于国内学者研究盲人群体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国内研究的主要传统还是在医疗层次或是支持盲人生活工具性的技术研究,但近年来也呈现出了研究领域的多样化。国内对盲人群体的研究受到文学领域的更多关注,典型代表是毕飞宇的《推拿》以及围绕该书所产生的诸多评论和再认识。由于《推拿》对盲人的生活描述较为生动且具高度还原性,比起一般意义上的文学研究来说更有现实感。本书分别从生活遭遇、生存现状、工作形式、个人情感和人际交往等方面展现了盲人按摩师的日常生活。[4]《论〈推拿〉中盲人推拿师形象的自我意识》一文主要从心理学上提出了盲人的困境表现形式,具体从时间 “分水岭”的自我认知断裂、强烈自尊心为特征的自我体验削弱、在社会互动中自我调节的缺失三方面进行了说明。[4]
徐白仑老人所著的《盲人生活指南》[5]有三个特点:其一是内容涉及面广,实用性强。可能由于徐白仑老人经历了因医疗事故由健全人变盲的过程,所以在这本著作中涉及到盲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二是内容丰富多样,层次性强。在这本书中,徐老先生将盲人复杂纷繁的生活问题由抽象到具体地进行描述。其三是语言平实易懂,可读性强。此书涵盖面极大,但徐老先生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每个问题都是细细解说,使正常人在阅读后会感同身受,也可以使正常人更加了解盲人的生活。
对盲人群体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献并不多,主要采用的是问卷调查和个案工作的方法。比如《山西省盲人按摩从业人员情况调查及对策建议》一文运用访谈法和问卷法,对山西省太原市、晋城市的27个盲人按摩机构的200名盲人按摩从业人员进行了基本情况和需求调查,并针对盲人按摩从业人员的困境和主要诉求,提出了将盲人按摩纳入医保支付范畴,加强学历教育,落实盲人从业人员社会保障等建议。[6]再如《视障残疾人社会支持网络构建个案报告》一文以个案工作视角对盲人进行了研究,[3]其报告对象为一位因病导致后天失明的案主。文章认为,后天因病失明的盲人群体,虽然他们有感性基础,与先天失明的盲人群体相比在认识事物的能力上较为有优势,但后天失明的盲人群体也容易产生自我认知的断裂,情绪和心理起伏较大。因此,总结后天失明的盲人群体,在心理层次上,首先很难接受现实,随后产生自我认识断裂所带来的纠结,随着纠结所带来就是沮丧甚至失望,最后慢慢适应并接受现实。这些都是通过实践得出的,该文章为本人提出的理论模型提供了一定的支撑。与此同时,文中还提出以 “社会支持网络”与“优势视角”为理论基础介入个案中。优势视角是个案工作中较为常用且较为有效的思维模式,优势视角与问题视角不同,其关注的是案主所具有的自身潜能与各种资源的支撑,其目的是帮助案主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优势视角”理论为本人的理论模型又增加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我们发现更多的研究局限于医学临床方面或是生活用品技术上的研究,虽然有少部分的经验研究,但主要基于社会工作、社会心理、社会保障等视角。而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来对盲人的真实生活进行研究的极少,要想了解盲人群体到底是经历过何种人生体验并如何学会面对生活,运用质性研究才更适合。笔者试图研究的正是在真实的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利用扎根理论研究框架,建构盲人的生存和应对策略理论模型,以期帮助更多的盲人运用此策略来积极面对现实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二、研究方法
(一)扎根理论研究
本研究采用的是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盲人的生存和应对策略建构进行整体性研究。“扎根理论是格拉斯(Glaser)和斯特劳斯(Strauss)于 1967年在专著《扎根理论之发现:质化研究的策略》中提出的一种建构理论的方法,其主要宗旨是从经验材料的基础上建构理论”。[7]“其中,斯特劳斯较为全面地概括了扎根理论:‘扎根理论是一种建立理论的方法,在自然环境下,利用开放性访谈、文献分析、参与式观察等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细致和长期的研究,广泛系统地收集资料,使资料达到饱和状态,然后对资料进行分类、编码,经开放式编码与关联式编码形成命题链,再对命题链进行核心编码,发现影响中心命题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条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理论命题,概括出的理论命题再回到资料或类似情景中接受检验,进一步修正与发展该理论’”。[8]
在运用扎根理论时,我们应该明确以下几点:第一,扎根理论是质性研究方法之一;第二,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应包括访谈法、观察法以及个人档案建立法等;第三,扎根理论是一种基于具体事实建构理论框架的方法;第四,扎根理论研究需要我们由事实到理论,再由理论到事实不断反复的过程;第五,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从具体事实中抽象出一些概念,最终应用这些概念建立一个新的理论框架。对此我们可以总结出,扎根理论是一种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因此,本研究将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研究盲人的生存和应对策略建构这一问题,希望为盲人群体建立一个增权赋能的理论框架。
(二)参与者研究
本研究主要是围绕盲人的生存和应对策略建构这一问题展开的,所以在选取参与者时紧靠这一主题。为了更好地了解盲人的生存困境和具体的策略建构,研究者对盲人按摩院院长、盲人按摩师、盲人培训班学员以及盲人参与者家属进行了深度访谈,并建立了个人档案。
以下为笔者建立的研究对象个人档案简介。
郝某:36岁,男,按摩院院长,盲人按摩师等级为主治医师,也是某省某市盲人协会副主席。他在全国和某省盲人按摩师比赛中曾多次获得优异成绩,还获得了市残联颁发的“吉林妙手”称号。在16岁左右时因为患病导致双目失明,至今失明已近20年。
曲某:25岁,男,按摩院按摩师,盲人按摩师等级为高级按摩师。曾多次参加各种盲人按摩师比赛,于2010年左右开始从事盲人按摩工作。先天左眼失明,右眼弱视,但用眼角可以看清大的物体。
刘某:28岁,男,按摩院按摩师,盲人按摩师等级为高级按摩师。曾多次参加各种盲人按摩师比赛,已从事盲人按摩工作多年。双目弱视,生活可以自理,外貌上看不出来异常。
张某:30岁,男,按摩院按摩师,盲人按摩师等级为高级按摩师。高中时发现眼睛开始看不清物体,后来逐渐致盲,而后开始到按摩院当郝院长的学徒,并勤奋自学盲文和按摩技术与中医知识。
小庞:30岁,男,在外闯荡多年,做按摩师多年,在按摩院忙的时候临时会来院里帮忙,弱视并伴有先天白化病。
韩某:40岁,男,原为国企工人,29岁时因工伤致盲,开始做按摩师,总是戴着一副墨镜。
李某:30岁,女,2015年3月—4月参加某市举办盲人按摩班学习。在培训前从事高护工作,但随之视力的减退,现已辞职,打算从事盲人按摩师工作。双目弱视,在夜间看不清事物。
庞某:39岁,男,2015年3月—4月参加某市举办盲人按摩班学习。在培训前也从事盲人按摩工作,但从事时间较短,技术水平为保健按摩师,理论知识掌握不多。年轻时视力正常,后期因为多从事夜间且高强度工作,渐渐发现视力减退,直至弱视,在有光亮的地方可以看见事物,略黑暗的光线情况下,基本看不清。
白某:38岁,男,2015年3月—4月参加某市举办盲人按摩班学习。本次培训前从事过长期的盲人按摩师工作,技术水平为保健按摩师,理论与实践水平丰富。天生双目失明,现已婚配,其妻亦是双目失明,但白某生活适应能力极高,生活可以自理。
郝某妈妈:74岁,女,郝院长的妈妈,帮助郝某打理按摩院。原某市国有企业工作人员,现在已退休。在其50岁左右,郝某失明,一直照顾郝某。生育一男一女,其女儿视力正常。
孙某:27岁,男,李某的表弟,在2015年4月参加盲人职称考试时代笔人员(代笔人员:由于盲人自身条件束缚,无法在笔试时准确填写答案,因此,需在考试时携带代笔人员与实际操作模型)。在某市从事汽车维修工作,自幼和李某关系亲密,也较为关注盲人群体。
(三)实地的选择与进入
本研究选定的实地是某市盲人中医按摩院。该按摩院位于J市的某小区一楼门市,店内合用面积180平方米,其中包括客厅、卫生间以及4个按摩室,其中按摩床的总数为10张,常驻按摩师4名,三男一女,均具有高级按摩师以上水平。从2009年开始笔者就在此按摩院接受不定期的按摩服务,按摩院曾经4次变换营业地点,但笔者一直与其保持联系,因此在几年内的接触中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并逐渐提炼出本研究问题。在2014年10月到2015年4月间,研究人员先后多次到实地进行集中性数据收集,参与了由市残疾人联合会在爱心盲人中医按摩院主办的盲人按摩学习班。在集中性数据收集阶段,研究人员向研究对象详细介绍了本研究的目的,表明了自己的研究身份,并且突出强调了保密性,以及在访谈过程中会导致的后果。
(四)资料收集
在集中收集资料期间,研究者分别采用了一对一深度访谈法、非参与式观察法、研究日记、建立档案法以及图片收集法等对资料进行收集。在一对一深度访谈法中,由于受多种客观因素制约,所以每一次的访谈时间长度不等,其中最长时间约为1个小时,最短时间约为半个小时。与此同时,在每次访谈结束后,研究者及时将音频资料转化为文字形式,因此,形成了9 396字的访谈资料。
在非参与式观察法中,研究者不参与到活动中,自始至终以观察者的角色进行观察,研究者置身事外,以保证观察的准确性。研究者仔细观察了盲人在为客人按摩中的表现、在日常生活及交往中的表现、培训以及考试时的表现等等,基于以上的观察,研究者得到了盲人群体最鲜活真实的观察资料,为资料的分析奠定了基础。
在研究日记过程中,研究者在每次实践后都会形成访谈资料,但访谈资料的内容均是以盲人群体为主,所表现出来的多是盲人群体的特征。在具体的实践中,研究者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资料时,会有其自己的想法或是备忘的内容。因此,在研究日记中,研究者在整理过音频资料后,大多会对当日实践进行总结,总结的内容多为当日实践的内容、实践的感想、观察的内容、访谈资料的内容以及这几部分之间的关系。
在建立档案法中,研究者在进行访谈前,对每个盲人参与者都建立了档案,其中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视障程度、基本生活情况五个方面。而对盲人参与者的亲属档案则是从姓名、性别、年龄、与盲人参与者的关系以及工作情况来建立的。
在实地调查中,研究者还收集到了大量的相关图片资料。其中包括按摩院的门面、按摩院的按摩室、按摩时的情形,盲人培训班的上课情况以及相关领导视察情况等等,只是囿于彩色图片不方便呈现在刊物中,故省略。
在此之前,研究者之一与按摩院有多年接触,在日常的“闲聊”和观察中了解了多位按摩师与失明或弱视相关的生活体验、人生态度、为人处事等,这些也构成了资料收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资料分析
在运用扎根理论研究问题时,首要工作就是分析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所获得的访谈资料。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注重对资料的分析与理论框架的建构。格拉斯曾说道,“数据是扎根理论的基本前提,研究者如果想要对某一问题进行研究,必须基于数据才可以确定其研究视角。其在数据的选择、分析技术上是一种高度系统化程序,包括记录、分析、编码和报告撰写等一系列科学化的步骤。”[9]与此同时,斯特劳斯完善了相关的资料分析技术,而具体的资料分析技术内容则体现为开放式、轴心式和选择式编码三种。基于此,在本研究资料分析的过程中,采用扎根理论研究中的三级编码技术对资料进行分析。
第一种分析技术为开放式编码。“开放式编码是将资料分解、比较、概念化和范畴化的过程”。[8]具体而言,其就是将实地调查的资料打乱,然后进行比较,接着给予概念,在用新给予的概念基础上重新进行归纳形成范畴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研究者要抛弃自己的主观倾向和事前研究倾向,尊重原始资料本身所自然展现出的态度进行编码。在所收集的资料基础上,用概念的方式对其编码,与此同时,对已分析过的编码形成概念类属,并给予类属命名,明确其属性与维度。这有利于研究者把握访谈资料,促使研究者渐渐明确其想要构建的理论框架。因此,开放式编码是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本课题的重中之重。
第二种分析技术为轴心式编码。轴心式编码是从一组初步的主题或初步的概念开始。 轴心式编码可以使原本看似杂乱无章的访谈资料以其他形式进行整合并重新联系起来。“在轴心式编码分析的过程中,研究者一次只对一个概念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发觉有机关联,因此称之为‘轴心’”。[10]同时,在资料的分析过程中,研究者会发现各个概念间的关系越来越明显,因此,研究者也要把握好主要概念和次要概念间的区别,在明确概念间关系后,研究者可重新对访谈资料进行整合。“在进行这一步资料分析时,研究者可以依据斯特劳斯所建构的范式模型进行分析,即起因、现象、情境、影响因素、行为、策略、结果”。[11]依据以上分析模式查找相似的概念并将它们联系在一起。
第三种分析技术为选择式编码。选择式编码是基于进行阅读访谈资料、开放式编码以及轴心式编码分析工作后所开展的下一步工作。“选择式编码是有选择地查找那些说明主题的个案,并对资料进行比较和对照”。[12]具体而言,选择性编码是指在资料分析的过程中确定一个核心概念,并将与它相关的其他概念联系起来,以达到说明和检验两者关系的目的,并不断弥补不足的概念的过程。在运用选择性编码对资料的分析过程中,自始至终对研究者起引导作用的是对主要概念的研究。在进行选择式编码时,研究者已经找到一个主题,并且这个主题可以将所有的研究内容置于其中,基于此,就可以得到一个基于扎根理论所建立起来的理论框架。因此,选择式编码对于理论框架的建立有着重要意义。
三、盲人生存困境及应对策略建构模型
在本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采用质性研究中的扎根理论方法进行研究。研究者在经过开放式编码、轴心式编码以及选择式编码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后,得到了以下结论:(1)明确了盲人群体的生存困境的具体表现形式及情境,即失明后自我认识的断裂,失明后的无措、自卑以及家庭的窘迫。(2)分析了影响盲人群体生活策略形成的干预性条件,即自我心理的转变、社会支持、情感支持等。(3)明确了盲人群体参与者所使用的具体的应对策略,即设法应对无助及自我认知的断裂和避免被自卑和生活窘迫所控制。(4)分析了具体的应对策略所带来的结果,即盲人群体不仅仅可以直面自己最基本的生存问题,还可以用积极的生活态度去应对生存困境,使自己可以看见对生活的希望,并且获得了增权赋能,而且在保证自我良好发展的基础上帮助其他盲人共同进步。基于以上结论,研究者建立了“盲人的生存困境和应对策略建构”这一理论模型。
困境及情境在这个理论框架中是最基本的前提;具体的生存困境及情境是建立应对策略的基础,但是应对策略的形成又受现实生活中的干预性条件影响,生存困境及情境和干预性条件共同作用于应对策略,并在其最终的作用中形成应对策略;策略实施的结果是应对策略的必然后果,在这四者的相互关系下形成了理论模型。
(一)生存困境的具体表现形式及情境
1.自我认知断裂
在本研究过程中,参与者的视力情况并不一致。有的参与者是先天全盲,有的参与者是后天变盲,有的参与者是弱视。因此,在不同情况下,盲人的心理所呈现出的状态也不相同。但研究者认为,在自我心理认同方面,产生较大差距的是后天变盲的盲人参与者。自我认知可以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使之延续。但盲人则不同,表现在后天盲人群体上就更为明显。这是在时间坐标中表现为对视障之前和之后的两个时间段的非自然延续的认知。[4]换言之,在变盲的过程中,盲人群体产生了自我认知断裂这一心理问题。“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4]盲人参与者在由正常人转化为盲人的过程中产生一种自我认知的断裂。这就导致了盲人的自我认知过程和正常人不同,盲人的自我认知无法延续,产生了分水岭,产生了“过去”和“现在”,而在两者之间没有任何事物可以使之联系到一起,因此产生了自我纠结。自我认知的断裂就在这种自我纠结中产生,使盲人群体无法释怀。
2.无措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发现后天变盲的参与者在失明后更显得无措。其主要表现形式对于盲人家属来说处于不知道如何帮助盲人,不知道这个家庭该如何生活,想要求助却不知道找谁的迷茫状态;而对于盲人自己来说,自我纠结带来了无措,不知道自己该如何生活,怎样面对生活和亲朋好友等等。在郝某病发时,由于人们的认识受限,所以,不知道有残联的存在,由于当时各种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因此没有发挥其应有的职能。这就使得其在变盲初期显得十分无助,想要寻找诉求都没有方向,只能依靠自身力量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在此情景下,不仅仅是盲人本身,就连家人也是一样无措。正如郝某所说:“在开始变盲时,我不愿意和任何人交流,并不是我有多自卑。而是,当我面对以前可以亲眼看见的人时,现在的他对于我来说,他是一片黑,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去面对他了,感觉自己怎么做都是错的。”
3.自卑
自卑是一种抽象的感觉。换句话说,自卑就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其中包括软弱与无法自助。而其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社会交往中的自卑,盲人群体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生活中的自卑,盲人群体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独立行走或是独立生活;自我价值的自卑,盲人群体由于其自身的缺陷,无法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社会价值。与此同时,日常生活中盲人群体的生活也在体现着上述中的自卑。例如郝某从盲校毕业后,进入了医院工作。在外表上郝某工作和未来的发展看似繁花似锦,其实则不然。在当时,郝某每天带饭盒,但由于热饭盒的机器存在危险,所以郝某的饭盒就需要同事帮忙带回来。在工作刚开始时还可以,但时间久了,问题就显现出来了,所有的同事都需要注意他一个人,这就使得郝某觉得很有压力,因此郝某从医院辞职,并决定自己单独出来闯。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就使得盲人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产生自卑的心理。
4.家庭的窘迫
窘迫是指人们的生活状态,不仅可以形容生计也可以形容处境。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则体现在了生计的窘迫。在讲述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时,曲某是这样说的:“其实,在我懂事的时候起我就很痛苦。我是个孝顺的孩子,而且家里面还有弟弟,因为我家里也就不好过了啊。好不容易家里攒了点钱看病就没了,还上火,向别人借钱也借不到了,能借的都借过了啊,谁还借你啊。你也不还,其实不是不还,而是没有钱,因此,我就出来闯了,希望能减轻家里的负担,也是一个巧合认识了郝院长,并留下来工作。”
(二)影响策略形成的干预性条件
1.自我心理的转变
自我心理的改变对于盲人参与者来说是重要的。在变盲时期,盲人参与者所产生的自我认知断裂是致命的。在这个时期,盲人群体应该放弃自我纠结,在多重帮助下克服各种心理问题。一个人的主观力量对这个人的行为是起主导作用的,只有更正主观的心理问题,盲人参与者才能够更好地生活。
2.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网络中个人网即指与案主有关系的所有人以及社会支持网络主体之间的关系。因此,对于盲人参与者来说,社会支持网络最基本的应有当地政府、当地残联等机构。在本次实践的过程中,研究者有幸参与了由某市残疾人联合会在爱心盲人中医按摩院举办的盲人按摩培训班。按摩班培训时间为20天,其最基本的目的是使参与者在培训结束后,可以考取相关职业技能证书。其培训的内容多以基础理论为主,使盲人参与者对盲人按摩有了初步的认识。与此同时,此次培训班不仅仅介绍理论知识,也为盲人参与者尽可能地提供了实践空间。而且在此次培训的过程中,某市残疾人联合会起到重要的社会支持作用。据了解,此次培训者的选择就是层层把关,而且在培训的过程中,某市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曾视察培训班,这足以说明了该市残疾人联合会对这项活动的重视,也体现了其对残疾人的社会支持。
3.情感支持
在由正常人转为盲人的过程中,盲人参与者多从朋友、父母或盲校同学那里得到了支持,使其生活得以继续。刘某自述到:“从小奶奶最疼我,奶奶在得知我开始发展为弱视时,她虽然不能亲身感受,但是却给了我无比大的情感支持。这一支持使我性格变得开朗且勇敢地面对自身问题。”从这方面可以看出情感支持对于刘某来说,是给予其生活勇气、性格改变的重要支撑力量。
(三)实际的生存困境和应对策略
1.设法应对无助及自我认知的断裂
(1)创造抗争因素。对于参与者来说,面对他们的无助感最好的方式就是创造出一个抗争因素去战胜无助感。无助最基本的含义就是没有办法得到非自己以外的帮助。所以想要设法应对无助感就需要寻找一个与之抗争因素,这个因素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而且盲人群体的无助感,是主导其生活态度的重要因素。与正常人不同,盲人群体因其自身缺陷产生了无助感。面对无助感,参与者庞某说:“我一定要战胜它,它不可能征服我,我也不能消极,否则我就一直处于低落状态,我将无法生活。”
(2)回顾无助及自我认知断裂的感受。在实践过程中研究者得知,一些盲人参与者对于设法应对无助及自我认知的断裂方面,采用了一种新的方法,即回顾无助及自我认知断裂的感受。在回顾无助及自我认知断裂感受这一过程中,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一种无形的控制力量。盲人参与者相信,他在经历过无助及自我认知断裂后,其能够很好地控制无助及自我认知断裂的感受。与此同时,盲人参与者也认为:如果他们在变盲的初期,能够很好地去认识无助及自我认知断裂的感受,或是能够很好地把握无助及自我认知断裂的感受,可能与现在相比就能够更快和更好地生活了。
(3)建立情感支持网络。对于盲人参与者来说,情感支持的力量是巨大的。盲人参与者白某自述到:“我是一个要强的男人,虽然我是先天性失明,与后天失明的人相比可以更好地接受现实,但是当实际生活中出现排斥时,我依旧是很悲观的。但由于父母的不离不弃和他们坚信我能成功的想法,给了我很大的鼓励。而且在现实生活中,我也告诉自己坚信自己可以,那么你一定能成功。我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态生活,你看,我现在可以很好地生活,而且我拥有了很多正常人所没有的乐观的心态。” 从这方面可以看出,情感支持对于白某来说,是给予其生活勇气、性格坚韧的重要支撑力量。
(4)有效地运用社会支持网络。社会支持网络是社会工作中一个重要方法,社会支持网络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中,通过运用一些手段去从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以达到对社会网络中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进行帮助行为的总称。如果对社会支持网络进行细化,又可以功能、来源、社会资源作用以及方式进行分类。这就可以将社会支持网络细化,使盲人群体可依据自己的状况按需去寻求社会支持网络的帮助。对于盲人参与者来说,最基本的社会支持网络应有当地政府、当地残联等机构。李某就是这样做的,其在之前从事的是高护工作,但随着视力的减退,现已辞职,但由于没有想法和出路,所以联系到了某市残疾人联合会,在残疾人联合会的帮助下,参加了盲人培训班,为日后从事盲人按摩奠定了基础。
2.避免被自卑心理和生活窘迫所控制
(1)减轻自卑心理控制。在本研究中,参与者在避免被自卑和生活困苦所控制方面采用的第一种方法,即减轻自卑心理对自身的控制。盲人参与者在这一过程中采用了许许多多的方式去减轻自卑心理对自身的控制。其中包括:让自己变得不那么敏感、不那么多疑,以及不去设想相关自卑心理的情境,与此同时,给予自己心理安慰。通过不同的方式去减轻自卑心理对自身的控制时,盲人参与者放宽心态,使自卑心理经自身的控制降到了最低。与此同时,盲人参与者也可以通过回味自己的成功来减轻自卑心理对其的控制。
(2)利用优势视角力量。优势视角不同于问题视角,其是可以为盲人参与者带来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将缺陷转化为优势的一种理论视角。在优势视角中,相信每个盲人参与者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够在逆境中继续生活,并在这个过程中保留了其自身的抗逆力。其注意的是发现盲人群体的内在优点,并将重点发挥这个优点,从而帮助盲人群体解决身体和心理问题。运用优势视角可以帮助盲人群体建立起对生活的希望,激发其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
(四)策略实施的结果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发现所有的盲人参与者在生存中所采取的应对策略,都引导了该盲人参与者的生活发生了改变。回顾本次研究,其结果是盲人群体新生活的开始。换句话说,就是盲人参与者由生活态度消极转变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于现实生活,盲人群体有了新的认识,使其从原来的生活困境中解放出来。在生活中,使自己可以看见对生活的希望,并且获得了增权赋能,使得自我价值得以体现,而且在保证自我良好发展的基础上帮助其他盲人共同进步,形成了积极的生活态度。
1.生存和应对
在本次研究中所采用的应对策略是有着明显效果的。对于每一个参与者来说,这些策略在设法应对无助及自我认知断裂和避免被自卑和生活困苦所控制方面是有效果的。尽管如此,盲人群体在取得成功的同时,他们也经历过痛苦的生活。在访谈过程中,大多数参与者表示他们都曾经害怕,甚至想像着死亡。但事实表明他们并没有如此做。相反,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得更好。庞某表示,“在开始发现视力变差的时候,我很悲观,觉得活着没有什么意义。可是,我又想我的生活还要继续,我的梦想也还没有实现,我不能这样,我要抗争。”抱着这样的想法他就这样生活到了现在。
2.获得增权赋能
在研究过程中,所有的参与者都已经从痛苦的生存现状中走了出来,已经呈现了健康与良好的生存状态,并在此过程中,获得了增权赋能。李某说:“虽然我的双眼问题并不大,在早些年我依旧会很自卑,但我在从事过高护工作后,整个人都变得自信了。我觉得我有用了,虽然我现在的视力情况慢慢变坏,但是我不会像以前一样逃避,我会去面对它,这是我的转变。在参加过这个培训班后,我想我以后也会更加自信地从事盲人按摩工作。”
3.对生活充满希望
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了解到,本研究的参与者在过去的日子都或多或少的与痛苦的日子进行过抗争,并在此过程中付出大量的辛苦。这些辛苦也是正常人无法想像的。尽管如此,在访谈和平时交往中,参与者们仍表示对未来的生活抱有希望。正如白某所言,“尽管我现在看不见了,但是我仍在不断积极地努力生活,以前我所担心的事情,我也都在一一避免。我也和正常人一样过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有了爱人,我已经很知足了,而且现在的我可以自食其力,我对未来的日子充满了希望,现在的我很幸福与满足”。
4.盲人的互助
盲人群体因其自身的缺陷,使之易成为边缘群体,并导致严重后果。郝某表示“我现在也是盲人,我曾经经历过由正常人直至失明的过程,有时候很无助,然后就使自己陷入了死胡同里,我也明白那种经历的痛苦,所以我想使像我一样的盲人朋友不在继续这种痛苦。有了残联的支持,可以一次又一次地使我做到了这一点,通过一次又一次地给盲人朋友培训,他们拿到了证书,也从此走上了盲人按摩的道路,可以满足自己的生活了,也不用成为别人的累赘了,心理上的痛苦与纠结也就减轻了。每次一想到这里我就很开心。”郝某的做法在使自己获得欣慰的同时也为社会的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
四、结论
后天致盲或后天变得弱视的人相较先天全盲的人自我认知断裂感更强、更显无措、更自卑,因为求医治病和成为家庭的负担自然会引起家庭的窘迫。
盲人若想走出这些生存困境,离不开包括政府及非政府组织等构成的社会网络的支持,比如残联组织的培训班,将培训机构和盲人学员联系在一起,为盲人就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渠道;当然,来自亲人、同学及朋友的情感支持更是必不可少的,也许父母的期望就可以支起盲人活下去的希望;但无论是情感支持和还是社会支持都是外在因素,最终决定自己要改变的还是盲人自我心理的转变。
盲人正是在面临如此艰难的生存困境下,同时在外在和内在的干预性条件下,形成了实际的生存和应对策略,即通过创造抗争因素、回顾无助及自我认知断裂的感受、建立情感支持网络、有效地运用社会支持网络来设法应对无助及自我认知的断裂;通过减轻自卑心理的控制、利用优势视角的力量来避免被自卑和生活窘迫所控制。
采用这种生存和应对策略的结果是积极和有效的,盲人学会了维持生存和应对失明所带来的挫折,获得了增权赋能,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因为感同身受,更容易从互助当中得到自我满足。
总之,本研究所提出的理论模型对参与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盲人群体面对现实情境,尽快度过生活困境,甚至实现增权赋能。同时,该模型还能增进健全人对盲人群体的理解,和谐社会关系。
[1]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10年末全国残疾人总数及各类、不同残疾等级人数[EB/OL].(2012-06-26)[2016-06-10].http://www.cdpf.org.cn/sjzx/cjrgk/201206/t20120626_387581.shtml.
[2]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14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残联发(2015)12号][EB/OL].(2015-03-31)[2016-06-10].http://www.cdpf.org.cn/zcwj/zxwj/201503/t20150331_444108.shtml.
[3] 陈晓琳.视障残疾人社会支持网络构建个案报告[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4] 张冬冬.论推拿中盲人推拿师形象的自我意识[J].昭通学院学报,2014(2):95-98.
[5] 西西.为了盲人的生存和发展——浅议《盲人生活指南》[J].中国残疾人,1998(2):14-15.
[6] 邹淑芳,郎洁滨.山西省盲人按摩从业人员情况调查及对策建议[EB/OL].(2014-11-02)[2016-05-10].http://news.xinhuanet.com/2014-11/02/c_1113080 926.htm.
[7] 庞惠.文科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低的原因探析——基于扎根理论的建构[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8] 王海宁.心理学理论建构的新方法——扎根理论[D].长春:吉林大学,2008.
[9] 何雨,石德生.社会调查中的“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探讨[J].调研世界,2009(5):46-48.
[10]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326-327.
[11] 陈向明.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4):58-64.
[12] 乔坤,贺艳荣.基于扎根理论的中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10(6):94-98.
【责任编辑王坤】
Constructions of Survival and Coping strategies by Visually Impaired Persons
Han Ling
(LawSchoolofBeihuaUniversity,Jilin132013,China)
As a part of the social vulnerable group,the life condition of the visually impaired persons has drawn much attention.This article takes the visually impaired persons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adopts the grounded-theory method to analyze the survival and coping strategies,with in-depth interview and non-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s the main method of data collection,with the field notes,profiles and related photos as the main form of data,with the three types of coding as the method of data analysis,thereby the theoretical model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survival and coping strategies are created by the visually impaired persons.The model describes predicament and context that underlie the development of survival and coping strategies,intervening conditions that influenced strategy development.actual survival and coping strategies,consequences of those strategies.
Visually impaired persons;Grounded theory;Survival;Coping strategies
C979
A
1009-5101(2016)05-0048-08
2016-06-08
韩玲,北华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讲师,主要从事社会保障研究。(吉林13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