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毛泽东严肃要求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说开去
2016-11-15朱有华
朱有华
[摘 要]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以鲜明而严肃的态度,要求各地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他代表中央起草的9封文电,既是刚性的工作部署,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政治建设的指南,还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思想理论、基本内容及工作方法之源。9封文电,内涵丰富,其中不少思想观点,对于我们保持与发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良传统,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创新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参考和现实指导。其构建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开启了人民当家作主、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进程的序幕,也无可争辩地凸显了毛泽东作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开拓者、创建者、奠基者的卓越功勋和历史地位。
[关键词]毛泽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历史参考
[中图分类号] A8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11-0010-03
近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文献选编》发现,新中国成立前后的1949年8月至11月的4个月里,毛泽东就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给各中央局、各野前委及相关领导同志发了9封文电,包含1个给新华社社论加的一段话[1](以下简称9封文电),措词严厉而恳切,彰显着严肃认真、毫不含糊的鲜明态度。
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为什么这么重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毛泽东的心目中,政党、政权之要,就是要处理好与社会各界及人民群众的关系。“现在请你们严催所属三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务于九月份一律开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并一律将开会情形在报纸上公开发表,在广播台上公开广播……借此以使所属三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党的组织和各界人民代表亲密结合,经过他们去团结各界人民,克服困难,恢复和发展生产。”[2]“这是一件大事。如果一千几百个县都能开起全县代表大会来,并能开得好,那就会对于我党联系数万万人民的工作,对于使党内外广大干部获得教育,都是极重要的。”[3]不难看出,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对于掌握了全国政权的中国共产党,能否为人民所认同、所接受、所支持,意义非常之大。有鉴于此,毛泽东要求迅速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你们应重视此事”“召开是正确的,不召开是不许可的”“勿误”“是为至盼”……对于忽视、轻视,一时没召开会议,召开了没有及时报告的严肃地指出,予以批评。于是乎,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成了我们的党和政府与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联系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有了新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是古今中外第一个喊出“人民万岁”的领袖毛泽东的伟大创举。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提出了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并为此进行了不懈探索。新中国成立前后有关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9封文电,提出并明确了人民代表会议主题、原则、思路、办法等一系列重大内容,奠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基础、实践要求。9封文电中的丰富思想内涵,迄今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对于我们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保持与发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良传统,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创新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参考和现实指导。
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这是洋溢于9封文电中的最大信息。毛泽东虽然没有明确地说出这一观点,但“人民主体观”是渗透于他骨子里的思想,在这里的字里行间中无不能直接感知出来。他在指示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鲜明地指出人民力量的强大和智慧的宝贵,要求“克服党的领导机关中的许多人只相信少数人的党内干部会议,不相信人民代表会议的官僚主义作风”[4];严肃告诫不能束缚于党内狭小圈子,必须放眼社会各界,放眼最广大人民。他多次提到“三万以上人口城市和各县均须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1949年9月4日的文电中还提出“二万以上不足三万人的城镇,亦可开各界代表会”。这里的三万、二万,是可开会的基数,也是对人民群众这个新中国的主人、执政基础的看重。不仅如此,在会期要求上,毛泽东提出中小城市至少每月一次,每次一天,至多两天。大城市每月或每两月一次,每次一天两天,至多三天。如此安排,既让群众有充裕的时间来表达意愿,也使党和政府有充足的时间坐下来听取意见建议甚至批评。试想,没有对人民群众的充分尊重,是不可能这么精细设计的。在毛泽东的伟大开国方略中,各界代表必须第一,人民群众始终至上,建立新中国,必须密切联系群众,走好群众路线,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要充分尊重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国家的事情放手让国家的主人——人民来参与、来商量。通过讨论商量,找到各界人民的共同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
人民代表会议是权力机关。早在1948年4月1日晋绥干部会议上,毛泽东就指出:“只有基于真正广大群众的意志建立起来的人民代表会议,才是真正的人民代表会议。这样的人民代表会议,现在已有可能在一切解放区出现。这样的人民代表会议一经建立,就应当成为当地的人民的权力机关,一切应有的权力必须归于代表会议及其选出的政府委员会。”在9封文电中,毛泽东通过指示各中央局、分局及相关领导同志借助人民代表会议,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很好地议大事、做决定,生动表达了人民代表会议的性质和定位问题。在毛泽东看来,中国是中国人民的,即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各级党的干部手中的权力来自于人民的委托,是代表权力的主体——人民来行使权力的,而人民代表会议就是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地方,行使权力的地方,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相关的一切重大问题都应交由人民代表来决定,“例如剿匪、反霸、借粮、征粮、救济灾荒、修理堤坝、推动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农协、减租减息问题、恢复和发展县范围内的工商业及文化教育问题、推动人民币及县的财政金融问题等,均以召开各界代表会议,经过讨论,取得代表们同意,然后传达推行,比不开这种会,长期限于党内干部的讨论、传达和推行,要有利得多”。[5]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不少人民代表会议,在毛泽东的直接指示指导下召开,他们按照毛泽东的要求组织实施,人民通过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再由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大家的集体事务,直至管理国家事务,很好地发挥了国家权力的作用,因而受到人民的广泛热诚欢迎。历史昭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是非常适宜的新中国政权最初组织形式。
人民代表要有广泛性。这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诸多特点中的重要一项。在9封文电中这一思想十分鲜明。1949年9月7日,毛泽东在致华中局并告各局、各野的文电中说:“县的各界代表会的成分,应包括党、政、军的代表,农民及工人的代表,及若干开明绅士的代表。”同年8月25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关于各县均应召开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指示中就明确,新老解放区各县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由农会、工会、学生会、文化教育界、工商业界及党政军选派代表参加,讨论全县工作。大县代表二百余人,中县代表一百余人,小县代表数十人”。[6]代表的广泛性,在毛泽东的人大制度设计中,一开始就注意到了,尤其是相当数量的基层代表,充分彰显了人民代表会议的根底和血脉。事实也表明,只有广泛代表性才能保证人大代表始终成为人民的代表,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避免成为某些利益集团的代言人。
人民代表会议不能搞形式主义。在1949年9月4日的一个文电中,毛泽东明确指出,召开各界代表会议,必须反对形式主义,要做到这一条,“每次会议要有充分准备,要有中心内容,要切切实实讨论工作中存在的为人民所关心的问题,要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为了保证会议实效,在有关会议研究解决的问题上,毛泽东指出,“每次解决问题不要多,应集中在一两个问题上”。[7]毛泽东认为,召开人民代表会议,是要议大事、商大事的,不能为了开会而开会,必须带着问题意识,着眼解决问题,把会议开实,把会议用好。1949年11月27日,毛泽东在致华南分局,并告华中局等的指示中说:“你们必须将这种市的县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看成是团结各界人民,动员群众完成剿匪反霸,肃清特务,减租减息,征税征粮,恢复与发展生产,恢复与发展文化教育直至完成土地改革的极重要的工具。”在毛泽东看来,如果人民代表会议不聚焦问题,“靴子不落地”,一次又想解决很多问题,就可能吃夹生饭,就可能走过场,再好的工具也白搭了。为此,要把人民代表会议“当作一件大事去办,否则将损害党的政治威信”。
人民民主是个渐进的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前后,国情纷繁复杂、社情千差万别、民情林林总总,如何开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毛泽东用他那一贯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对待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处理。1949年9月4日,毛泽东在给各中央局、各分局、各野前委的电报中因情论事、明确甚细:“在新解放区,各界代表会的开始若干次,代表的产生可以推派和聘请为主,由可靠民众团体的民主选举为辅,以后,即可改为由各团体、各界的民主选举为主,推派和聘请为辅……尚未彻底完成土改的省、县、区三级,均开各级代表会议,乡村开农民代表会议,而以县的各界代表会为中心……已完成土改的省、县、区、乡四级,均开人民代表大会,但在开始若干次,亦可开各界代表会议,以为过渡。”[8]1949年9月16日,毛泽东在修改一则新华社社论特意加的一段话中要求:“老解放区,凡属条件成熟的地区,则应召开普选的全权的人民代表大会;凡属条件尚未成熟的地区,亦可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以为过渡。”[9]1949年11月27日,毛泽东以中央名义给华南分局,并告华中局等的一则电报中要求:“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开会之前必须召开县的农民代表会议,由这个会议选举出席县各界代表会议的农民代表。”[10]毛泽东是中国国情的洞悉大师,特别是非常了解社会最底层的工人、农民。他紧贴国情推动实施最广大人民民主,按照发生、发展、成熟的路径走,因而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倡导的人民民主很快得到广泛认同,并凝聚起社会各界的力量。民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推崇的民主,是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这个民主的实现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是基于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的渐进式的,与时俱进式的,内生性演化式的,是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它不可能一夜之间完全彻底地实现。正反两方面的大量事实表明,人民民主这个“德先生”,也要稳步走,循序渐进来,如果操之过急,不顾主客观条件,强行超越阶段,就可能背离民主的精神和真谛,欲速则不达,形不成治理国家的合力。
人民代表会议要保证由党领导。毛泽东高度重视党的领导,在1949年9月4日的文电中指出,人民代表会议“总以既能保证会议由我党领导,又能养成民主精神为原则……会议之前由党委(市委、县委等)召集代表中的党员开会一次,决定方针”。同年9月7日,毛泽东在又一封文电中,就党员代表数量特别提出,“共产党员及可靠的左翼分子,应超过二分之一,保证决议的通过”。[11]人民代表会议的政治性很强,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对此,毛泽东旗帜鲜明,精心谋划,既抓方向性的原则问题,又抓党员大会、党员代表构成等具体操作层面的工作,以具体促关键、以细节保核心,有力有效地实现了党对人民代表大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做好人大工作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毛泽东当年对人民代表会议的政治把关、大局定向,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新形势下,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始终坚持和突出党的领导、高举党的旗帜。
毛泽东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开拓者、创造者、奠基者,但他的探索也不是一挥而就的,而是引导“各路大军”共同实践,日臻成熟的。1949年9月7日,毛泽东在致华中局等的一封电报中说:“此种会议(各界人民代表大会),我们尚无经验,请你们注意收集经验,指导各地,并告我们。”在此前的一封代为中共中央起草的指示中,毛泽东要求各中央局、分局,“你们应重视此事(各界人民代表大会),总结经验,报告中央为要”。[12]1949年10月13日,毛泽东在致彭德怀、习仲勋等电报中要求,“你们看了松江县的经验(全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经验)后,请即通令所属一律仿照办理……并请你们选择一个县,亲自出席,取得经验,指导所属”。毛泽东的9封文电中,既有他自己的谋划设想,又有他推介一些地方的经验,非常难得,十分宝贵。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向毛泽东等老一辈马克思主义政治家学习,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总结、继承、完善、提高”的原则,不断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更好更充分地展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注 释
[1][2][3][4][5][6][7][8][9][10][11][12]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文献选编(一)[Z].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47.25.90.25.32.26.24.30.47.92.32.24.
作者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副主任
责任编辑:卞吉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