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堰电视台《市长热线》:一档11年民生新闻栏目的坚守与创新

2016-11-14丁涛

中国记者 2016年8期
关键词:民生新闻

丁涛

内容提要 对于城市电视台来说,以本土化节目为核心,致力于开发满足本土观众现实需求的品牌栏目,是品牌构建的重中之重。十堰电视台从2005年开始,与市长公开电话办公室合作,打造了一档民生栏目《市长热线》,如今已走过11个年头,本文是其回顾分析。

关键词 市长热线 民生新闻 十堰电视台

一、恰逢其时的开创

“公民的政治参与和公众表达,都需要讲真话。在真诚参与、平等交流中,民众会逐渐领悟到建设的艰辛、管理的繁杂和社会的多样性。这对提升公民素质大有裨益”。

当12345这个号码在各地开通时,市长公开电话办公室一时成为百姓诉求的一个重要出口。相对于信访部门,它具有途径简单、事无巨细的优势。然而,海量信息的汇聚加上公开电话办公室只有“报批、转办”的权力,大量的诉求最终只能石沉大海。这不仅不利于公众表达,也有损政府的信誉。

而在当时,民生新闻风起云涌,备城市台都在“民生”的路上四处冲锋,寻找独树一帜,并符合本地实际的栏目以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十堰电视台敏锐地把握到时机,在十堰市市长公开电话开办一年半,正在为信息处理头疼的时候,向市政府提交了开办《市长热线》的申请:“借助媒体平台,吸引更多的市民(观众)直接参与。通过市长与媒体、市长与市民的直接交流,树立政府领导的公仆形象和亲民形象;通过政府职能部门与市民的现场解答咨询,释疑解惑;通过栏目与观众的电视互动,拉近距离,扩大栏目的社会影响力。从而形成政府与市民、政府与媒体、媒体与观众的良性互动。”

申请提交后,一周后就得到市长的回复。两个月后,栏目正式运行。

二、探索,在角色转换中完成

2007年,在湖南长沙召开的全国市长公开电话工作年会上,十堰电视台《市长热线》栏目被确定为全国首创。

“首创”就意味探索。作为和政府合办的民生栏目,看似“背靠大树”,却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体制的制约。“度”如何把握尤显重要:既要做“传声筒”,更要发挥媒体独立的舆论力量。栏目把“听民声、解民忧、促政风”作为宣传语,并在内容设置上力求如此。

(一)把电话打到12345的人,所反映的问题绝大多数与自身权益息息相关。而这些人又大多是弱势群体。依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专家何平的定义,主要包括四种人:下岗职工、“体制外”的人、进城农民工、较早退休的“体制内”人员。他们缺乏话语表达的平台,亟须制度性保障。这些人把情况反映到市长公开电话,或为寻求事情解决的路径,或为不满情绪的表达。虽不是大民生,却不可被漠视。《宋史》中说“贤路当广而不当狭,言路当开而不当塞”。栏目在此时的角色就是做个“传声筒”:开办《热线反映》板块,在每天打给12345的三四百个电话中,梳理出8到10条不具代表性但迫切需要解决,且公开电话办已转办责任单位的来电,在节目中发布。既给来电人一个交代,同时对责任单位也是一种舆论督促,以此促进事情解决。

(二)对于群众来电反映中具有代表性或影响较大的事件,栏目就由被动传播转变为主动参与,充当“调查员”的角色,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栏目用十分钟的时段开辟“热线追踪”板块,对此类问题进行层层深入的调查。在此时,栏目处于与公开电话办若即若离的关系:线索由公开电话办提供,调查却独立进行。毕竟,公开电话办还处于“体制内”,总免不了行政的压力或抹不开的情面。

有一次,十堰市张湾区凤凰山村的农民反映,村里把16户村民的退耕还林款转成了修公路的集资款,未补偿给村民。《市长热线》栏目得知情况后,次日报道出来,第三天,张湾区林业局主动与栏目组联系,表示已要求村里如数把退耕还林款退给村民。在此过程中,张湾区林业局也找到公开电话办,但栏目顶住压力,促成问题的解决。

不过,类似调查也并不是完全撇开公开电话办来进行,在很多时候,栏目需和公开电话办形成互动,也可以说是借助其“威势”:郧县叶大乡农民工在山西挖煤,因塌方死亡2人,但赔偿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市长热线》接到线索后,与公开办联合,督促劳动、公安、安检等部门组成“赴山西临汾协调工作小组”,栏目组派记者与协调工作小组一同前往,长途跋涉,夜以继日,终于为农民兄弟争取到了一百多万元的赔偿款。

这个角色的转变,目的就是要成为有效舆论的担当者、推动者、引领者。以达到弘扬社会正义,促进社会公平的目的。而这,也才能符合栏目的定位。

(三)社会的复杂性与管理的繁杂导致一些群众的诉求被拖延甚至被“束之高阁”。尽管有“热线反映”“热线调查”形成一定的舆论压力,但并不意味事情能够解决或必须有进展。不过,随着国家法制化进程的推进,党风政风的改进,在让百姓感受到清新之气的同时,也让栏目有了更多底气。栏目每天对“反映”“调查”进行跟踪回访,在节目中设立“红黑榜”:对群众反映问题积极沟通解决,并能得到反映人理解和赞许的为红榜;对反映情况敷衍拖沓处理的上黑榜。“红黑榜”每日发布,次日送公开办报市政府秘书长,“红黑榜”的信息作为市政府对部门年度考核的依据。至此,“促政风”真正落到实处。在此过程中,栏目基于节目而独立发布出评价,角色也就转换为了“评论员”。

三种角色的转换,是在长达十年的探索中逐步形成,这与政府信息公开的进步息息相关。也因为有了这三种角色,化解了社会矛盾,拉近了市长与市民、政府与媒体、栏目与观众的距离。栏目才能生存并发展为日播15分钟,收视率长期位居全台前三的‘‘湖北省十佳电视栏目”。

三、新形势下《市长热线》民生表达的突破

“随着数字媒介技术的普及与应用,社会媒介资源极大丰富,开放的媒介平台在构建各种各样快捷传播渠道的同时,消解了传统媒体对媒介力的控制。社会由此进入一个泛媒介力的舆论时代”。

虽然,12345现在每天仍有三四百个电话打进,这意味着《市长热线》的选题来源足够充分。但是仔细分析,这些信息较以往更为琐碎,来源更多集中在偏远的山区农村,城区和近郊的来电日益减少。而在双微和本地网站上,类似的投诉却在大量增加。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积极的舆论引导,做到“替政府分忧,帮百姓解难”,成为《市长热线》面临的新问题。

积极走出去。栏目连续两年开展“社区行”,一个个社区地走访调查,看老百姓需要解决哪些民生问题?归纳梳理后,联系市长公开电话办公室协调问题所涉及的各职能部门,一同去现场协调,能解决的现场解决,不能解决的上报。走出去后才发现,就在我们身边,还有着很多以前未知的百姓疾苦:东风轮胎集团所辖社区在企业改制后处于管理真空状态,一个小区里八十多幢老居民楼底部常年积水浸泡,小区里环境十分糟糕。尽管以前有过反映,但由于涉及面广,资金缺口巨大而被搁置,而这却涉及一万多人的利益。“社区行”对此进行连续七期的深入报道,引起巨大反响。最终该集团三个社区改造被列为市政府2016十件实事之一。2016年三月,投资近两亿的北山小区改造已经开始。半年“社区行”的开展,彰显了栏目的宗旨,进一步扩大了栏目影响力。也让编辑记者改变过去单纯依靠热线的思路,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积极融进去。栏目开通几年后,影响力较大,也渐有“唯我独大”的心理。虽然公开电话办在本地网站开设了网络版《市长热线》,但由于各自所属媒体处于竞争态势,加之后者影响力较弱,同一出口的“俩兄弟”鲜有交集。但近几年媒体融合的大潮来袭,地市级电视媒体民生栏目已无法置身事外。栏目清醒认识到固步自封只会带来自身的衰减,主动与网站沟通,每日节目在网站推介,网友评论在节目中出现。这样双方形成良眭互动,形成双赢局面。

同时,栏目积极谋求双微平台的建设,但由于相关规定的限制,平台的建没长路漫漫。栏目不等不靠,“搭载”着本台另一名牌栏目《直播十堰》的快车(《直播十堰》官方微博和微信的用户累计达到6.5万;其中新浪微博@直播十堰的“传播力”和“活跃度”在湖北省电视媒体中排名前十),先积累人脉,锻炼队伍。在2015年经过不懈争取,“市民热线”微信平台终于开通。有了人脉、经验,“市民热线”微信平台出世后就引起广泛关注。很多市民以前爆料只能打电话,现在可以通过微信发送图片、视频,栏目原有的“热线反映”一改往日字幕加解说的单一形式,利用图片和视频播发,荧幕形象大为改观。另外,微信评论加上网友的评论也使节目互动性大大增加。

开放的舆论口径,宽松的制度环境,勇于担当的媒体精神,与时俱进的开拓意识,使《市长热线》在十年间播发1800余篇作品,作品的背后却是为百姓解决了上千个难题。栏目真正做到了“听民声、解民陇、促政风”。(作者是十堰广播电视台社会新闻中心副主任)

猜你喜欢

民生新闻
以民生新闻为视角的城市电视台媒介生态研究
社会新闻报道与民生新闻报道的异同
县区级广播电视台民生栏目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从电视民生新闻角度谈新闻报道创新
探究新媒体环境下民生新闻的发展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民生新闻栏目特色的挖掘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