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促小学生主动学习数学
2016-11-14杨建霞
杨建霞
大量事实表明,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创设出学生乐于接受的情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是极其有效的。所以,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目标,有意识地精心创设适宜的、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积极的态度来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一、联系生活,设置悬念
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当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比较贴近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特别高。所以,在设计数学教学过程之前,教师应该先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对他们的生活环境及大体的生活经历要心中有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现实的数学问题。
四年级上册开学伊始的《升和毫升》,是关于容量单位的认识,教学内容本身就比较枯燥和抽象,而且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教学过程并不是那么得心应手。后来经过了解,我发现虽然多数学生平时在这个方面并不是很留心,但是他们却有一些与之相关的生活经验,比如有许多学生喜欢在浴缸里泡澡,用杯子在脸盆里玩水等等。于是我大胆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改良,创设了以下的教学情境,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大屏幕上出示一张浴缸的图片,教师手里拿一个脸盆,问:很多同学喜欢在浴缸里泡澡,你们知道浴缸和脸盆哪一个能装的水多呢?再拿一个茶杯,问:脸盆和茶杯哪一个能装的水多?学生们根据日常经验,相当自信地轻松地说出答案,有一些人甚至回想起了自己在浴缸里、在脸盆里玩水的情景,脸上浮现出灿烂的笑容。然后我就根据学生们的回答,以谈话的形式引入容量的概念:“像这样,浴缸装的水比脸盆装的水多,就说明浴缸的容量比脸盆大,脸盆装的水比茶杯装的水多,就说明什么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明这个脸盆的容量比茶杯大。”
二、变静为动,直观再现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迅速,他们已经初步认识到事物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并根据这种认识开始对事物进行分类和简单的分析、概括,从而掌握了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不过,从总体上来说,他们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有些数学教学内容是比较抽象复杂难于理解的。对这些内容,仅凭口头的空洞讲解是起不到真实有效的作用的。这时,我们可以采用动态教学,把书本上的静态知识,通过动态的演示,就可以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增加学生的学习情趣,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注意力全面集中起来,如此化难为易。
仍以《升与毫升》的教学为例。在帮助学生建立1升和1毫升的概念时,我先出示了一些课前搜集来的标有升和毫升的包装,请学生说一说这些包装来自哪里?用的是什么单位?学生知道了升和毫升大多用在液体的计量上,但是大家同时也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有的用升做单位有的用毫升做单位呢?1升和1毫升到底是多少呢?此时,我拿出量筒和量杯,让学生用量筒滴几滴感知1毫升的水有多少,再用量杯取100毫升的水往升的容器里面倒,倒了10次,升的容器满了,学生们欢呼,充分感知到了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关系。在一个个这样的小实验中,教学重点和难点迎刃而解,学生人人动手,个个参与,思维活跃,学习主动。
三、穿插游戏,开展比赛
在教学中,适当地穿插一些数学小游戏,可以把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趣味盎然,课堂气氛也会随之变得轻松愉快,在这样的气氛中,学生更容易快速牢固地理解并掌握新知。
在书本第六页第8道练习题:在括号里填“L”或“mL”,只有4张图片配文字填空。我一方面加大了题目的量,一方面设计了一个答题小游戏。不是让学生以传统的方式在书本上直接填空,而是让每个人先自己制作两张答题卡,一张上面写“毫升mL”,一张上面写“升L”,做题目时,要求学生举卡回答,开始是师出题生举卡,后来是学生两两组队互问互答。一方面学生在制作卡片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得到了巩固,另一方面,此种答题形式新颖有趣,学生参与积极性高。
课后,我就要求学生到超市去做调查,亲自观察总结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哪些用升作为单位,哪些用毫升作为单位,它们在包装上有什么区别?第二天再回到课堂上来反馈交流。采用分小组汇报的形式进行,哪个小组汇报得全面细致,形式新颖,可以为小组获得一枚奖章。由于是为了小组的荣誉而战,学生们分工明确,配合到位,做足了功课。课堂上生成了多个精彩瞬间。
总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创设出适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学习情境,这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知识是必需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震泽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