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设置,请以“生”为本
2016-11-14陈晓妹
陈晓妹
作业是阅读教学完整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的认知、锻炼学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成为教师教学的凭借与支撑。但在实践中,很多教师在作业上只能依托现成的辅导性资料,而不能从学生的兴趣特点、认知需要等因素出发,违背了生本作业的原则,使得作业渐行渐远。
一、课前作业:在预习中历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鼓励学生自主质疑
不同的学生他们关注文本内容的维度、层面也不尽相同。如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时,学生提出了很多的问题,教师在整合之后发现,很多学生对作者的选材产生疑惑:作者前后写了9件事,有的一笔带过,有的简单略写,为什么要将“铲地”这件事情写得最具体?
正是这一集体性困惑,让教师将教学重心进行了重新设置,着重引领学生体悟了作者选材材料、详略设置的思考,有效地对话了作者,解决了学生内在的困惑。
2.引领学生收集整合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全面、深入地解读文本,作者经常会布置学生进行资料的收集,但在操作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资料收集很多时候都流于了形式,光搜集,不阅读;光阅读,不整合,这种资料收集的价值其实并不大。因此,我们应该提出明确的要求,引领学生在收集后进行细心地阅读、整合,从而真正地吸收信息,为渗入教材文本奠定基础。
在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时,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了宋庆龄生平资料,并且让学生在悉心阅读中寻找宋庆龄优秀品质中哪些与课文中描写的樟树非常相似。这样的问题为学生资料收集与整合指明了方向,学生学会根据自身的学习需要合理而有选择地收集资料,并努力将资料的收集与教材中的课文有机整合在一起,让资料的收集发挥出其应有的效益。
二、课中作业:在言语运用中历练语用实践能力
1.指向课文内容概括
第一课时的初读文本,是训练学生概括性能力的重要平台。但在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就粗暴地要求学生概括课文,没有要求的提示,没有方法的指导,学生的概括也只能停留在原有层面,虽然历练较多,但能力的发展效益却不明显。
教师在教学《埃及的金字塔》时,设置了这样的练习作业: 。这就是埃及的金字塔。虽然作业的形式并不新奇,但一句“这就是埃及的金字塔”却为学生营造了真实可感的运用情境,学生随着“这”字,将思绪伸向文本整体,学生不仅需要整体性地把握文本,更要将其放置在这一语言情境中,在明确要求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概括训练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2.解读文本言语密码
练习作业对于学生来说,终究是一种负担和任务。如何改善作业这种压迫式面孔呢?这就要求教师在作业的设置上尝试改头换面,将理性的训练与学生的情感生趣融合在一起,从而提升作业练习的针对性和趣味性。
以教学《秦兵马俑》为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设置两项作业:(1)游戏“一站到底”:自主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中,吸收兵马俑坑的相关知识,并采取知识竞赛的方式加以展示;(2)小组合作探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这些方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这两项作业中第一项指向文本内容的体悟与吸收,通过游戏的方式展现,引领学生以愉悦的方式体验了文本,获取了知识,并倾吐了知识。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读得趣味盎然,参与的过程中更是热情高涨;而第二项则聚焦写作表达层面,以理性的视角审视文本,从文本知识信息的关注层面转向了对文本言语形式的品析鉴赏起到了较好的表达效果。
三、课后作业:在分层选择中历练拓展实践能力
传统教学中所认为的作业,其实更多层面就是课后作业。因此,教师要强化学生的认知效益,为学生设置开放、动态的作业形式,并探寻、开掘、创设便于学生实践练习的平台与环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挣脱教材文本的禁锢,积极引导学生与自然相处、与生活拥抱、与社会对话,让学生在广阔的认知和实践空间中,体悟生活、悦纳语言、历练能力、融入社会。
如在教学了《我和祖父的园子》之后,教师为学生设置以下的作业选项:1.抄录课文中的优美词句,诵读积累;2.观察一处景物,模仿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写法,展现这一处美景的特点;3.向同伴推荐阅读《呼兰河传》,自己收集资料,并创作一段书本介绍;4.尝试着给童年的萧红写一封信,表达自己阅读课文之后的感受。
在这些作业类型中,既有层次上的难易之分,又有空间范畴的不断拓展;既有积累层面的摘抄,又有运用层面的创作表达,对于不同层次、类型的学生而言,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中的作业不能是教师一厢情愿地代表,也不应该仅仅凸显教材特点,作业设置的最根本出发点应该在学生身上。只有基于学生原有的基础和经验,契合学生内在的认知需求,积极倡导“生本作业”,我们的作业练习才能走上正确的轨道。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维扬实验小学北区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