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初中语文的生态课堂分析
2016-11-14李桂琴
李桂琴
生态,原是指自然界中的生物之间以及生物和生物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生态课堂是从生态学的角度提出的,这种课堂是将课堂中的环境、教师和学生看作一种相互的依存、制约以及一种多层次的互动的关系,这种微型的生态系统就是生态课堂。生态课堂的提出和构建是对师生关系、课堂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环境的重新的认识。
一、创造性的解读文本,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使得在语文教学中一标多本的教学现象很普遍,但是大部分的地方仍然使用的是人教版的教材。人教版教材采用的是文体编排加主题编排的方式,并且在选文时注重教材的范文作用,教材中的选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学生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能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但是,也必须了解到教材的不足,即适应性不是很强,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深入地研究教材,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解读。首先,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深入地研究文本,寻找文本中与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契合的地方,引导学生快速地进入文本,进而与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产生情感的共鸣,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在教学《木兰辞》这篇文章时,对于文中描写战争的段落,学生理解起来是有困难的,但是对于战争残酷的理解对学生理解整篇的文章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将古代战争的残酷场景逼真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并进行相关的文字解说,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战争的场面,引导学生进一步的理解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其次,教师在文本解读时要参考一些资料,但是决不能够依赖这些资料,而是要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是构建生态课堂的必然要求,但是,一定要合理运用多媒体,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教师在制作教学课件的时候,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进行。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这一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相关的教学短片和相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但是在教学中不能够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上,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地阅读文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朱自清对“父亲”的爱以及“父亲”对朱自清的爱。让学生通过一些细节的描写,感受到亲情的力量。
三、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个性差异
在构建生态语文课堂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与学生积极的情感交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和研究学生,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语文基础、家庭背景等,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因此,在语文生态课堂中,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充分地了解学生的情感,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一起学习,共同探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相关的比赛或者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地参与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课堂问答中,要有针对性地提问学生,要善于正确合理地评价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能够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进而实现教学的目标。
四、灵活施教,关注课堂精彩的生成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进行施教,要关注语文课堂的精彩生成,师生一起构建语文生态课堂。
例如,让学生收集相关的咏物诗并进行鉴赏和相关的实践活动。学生选择了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和《沁园春·雪》,还选择了一些其他诗人的作品,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了解到了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对于祖国的壮丽山河和古今的英雄人物的由衷的赞美。然后结合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栩栩如生的画面以及动人心弦的音乐,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反复的朗诵。然后课堂上出现了精彩的生成,有的学生说王安石的《梅花》称赞的不过是墙角的数枝梅而已,为什么不用自己的雄心壮志去改变就中国的命运呢?而毛泽东则从自身实际出发,要凭借自己的努力去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还有的学生说柳宗元的《江雪》虽然写出了一幅静态的雪中垂钓的唯美画面,但是缺乏一定的气势。课堂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精彩生成,说明学生积极思考,已经能够深入与文本进行对话,这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必要环节。
总之,在初中阶段构建生态课堂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但是也存在许多改进的地方,这就需要初中教师不断地研究和改进。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第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