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事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研究

2016-11-14施娟

学子·教育新理念 2016年9期
关键词:宋庆龄樟树司马迁

施娟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何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内容,对教学效果与质量有着直接影响。和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故事教学更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规律,也非常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旨在引领学生通过故事更加深入地了解文本内容和知识点,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实现学习计划与目标,进一步提升语文素养。

一、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主要是通过讲解生字词、重点段落等单纯分析教材文本的方式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尽管这能够帮助学生学习词语、了解教材内容,但是此种教学方法很难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究其缘由,是因为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在不了解文章创作背景的情况下,很难弄清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精神主旨,因而也无法深入地认识、理解课文。而基于故事教学法,学生能够通过有趣的故事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或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例如:在进行小学五年级苏教版《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只是向学生介绍课文中的新词语,简单讲解课文的重点段落,学生无法真正理解为什么司马迁要“发愤”而不是“发奋”写《史记》一书。而如果教师搜集、整理一些司马迁小时候听父老乡亲讲述的英雄故事,向学生介绍司马迁和父亲相处的方式和典型的事例,简要说明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向任安诉说的个人经历尤其是在李陵之祸中所受的奇耻大辱,学生便能够知道司马迁为什么会主动替李陵辩护以及他替李陵辩护后得罪汉武帝、遭受酷刑的原因。同时,也能明白司马迁为什么在遭受酷刑后依然忠于自己对父亲的承诺。如此一来,司马迁的形象就变得颇为丰富,只要教师稍加指引,学生就知道为什么司马迁不仅仅是发奋创作《史记》,从而可以更好地体会司马迁的思想情感,更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中隐藏的深层意义。

此外,要注意的是,故事虽然可以帮助学生对课文形成更深刻的认知,但是并不意味着教师要在整堂语文课中讲述故事。教师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将故事教学安排灵活设置在课中、课前抑或是课后三个环节中。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如果在进行故事教学的过程中,只是教师单方面地讲,刚开始或许可以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由于这种方式过于单一,时间一长,学生难免会觉得枯燥、乏味,提不起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如此一来,故事教学的积极作用就难以充分发挥出来,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也将会大打折扣。小学生具有强烈的表演欲望,如果教师积极鼓励、引导学生根据故事内容进行自由表演,便能够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进行小学二年级苏教版《木兰从军》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事先查找一些和花木兰有关的背景故事和资料,并将其和教材中的重点内容相结合,整理、编制成学生可以看懂的表演剧本,然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先向学生讲述课文内容,待学生基本认识新词语,大致了解花木兰替父从军这个故事后,再让几位学生来扮演花木兰的父亲、母亲、弟弟以及官兵等剧本中涉及的人物角色,其余的学生则观看表演。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其适当配合自然的表情和肢体动作来丰富人物角色的性格,以更好地体现剧本要传达的意思。然后,等到学生表演结束以后,教师再对教材内容进行更细致、深入的讲解。如此一来,学生便能够在教师引导下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同时进行表演的学生可以在表演过程中深刻明白木兰从军的原因,而观看表演的学生也能够通过表演理解木兰的做法,因此,对学生更好地进行教材学习有较大帮助。除此之外,此种教学方式能够营造相对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充分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由于小学生的自控力普遍不强,为了避免学生在自由表演的过程中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实时的观察和适当的指导,有效控制、维护好课堂教学秩序。

三、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全新的阅读感悟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了解一些和教材内容相关的环境和时代背景知识,使其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教师除了向学生讲故事,让学生根据故事进行表演,也可以适时组织学生读故事。因为不论是教材课文还是课外故事,都是文本内容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教师能够抓住时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读故事,并鼓励其积极进行思考,将有助于学生形成全新的阅读感悟。

例如:在进行小学四年级苏教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教授学生生字词的字音,带领学生朗读课文,等到学生基本认识课文字词,了解文章大致意思以后,再组织学生一起阅读《宋庆龄和她的保姆》《宋庆龄义救七君子》《宋庆龄生平简介》以及《你好,宋庆龄》等讲述了宋庆龄生平事迹的故事。然后,在学生阅读完这些故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宋庆龄喜欢樟树?为什么人们总爱在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前合影留念吗?在学生不了解宋庆龄生平事迹的情况下,通常只能根据课文得出浅层次的回答,认为宋庆龄喜欢樟树是因为樟树的枝干很粗壮,树叶很稠密,四季常青,而且不招虫,有一股特殊的香气。而在阅读了有关故事后,学生基本能够将樟树和宋庆龄联系起来,形成全新的阅读感悟:宋庆龄为他人所做的感人事迹就如同樟树的香气一般,永远存留人间。如此一来,学生便知道宋庆龄喜欢樟树不仅仅是因为樟树的外在特征,更主要的原因是樟树有其独特的可贵品质。同时,因为樟树和宋庆龄有一定的共同之处,人们看到故居前面的这两棵樟树,如同看到了她本人一样,所以人们喜欢在樟树前合影,并以此来纪念宋庆龄。

四、有助于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语文写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是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许多学生受固定模式的影响,写作的思维和方式都比较局限,以至于写出来的文章不具有创新性,而且趣味性也较低,甚至还有部分学生存在无话可说、不知道如何表达的问题。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故事教学,指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来续编故事,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例如:在进行小学二年级苏教版《狐狸和乌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结束课堂教学内容后,布置一些课堂的写作任务,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续写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如果学生对续写故事无从下手,不知道从哪些方面来展开写作,教师可以提出相关的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自由写作:如果下次狐狸再用相同的方式来引诱乌鸦唱歌,乌鸦会怎么做?此时,狐狸为了得到乌鸦嘴里的肉又会如何奉承乌鸦?而如果乌鸦早已识破了狐狸的伎俩,不理睬狐狸,狐狸又会通过何种更巧妙的方式来获得乌鸦嘴里的肉?此外,如果乌鸦再次上了狐狸的当,之后是不是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惩罚狐狸?由于这一系列问题较为详细,而且思路非常的清晰,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基本能够较好地成文。但是,为了避免学生形成依赖心理,教师也要注意把握好指导的度,以免学生写作思路受限制,不利于其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提升。同时,教师也可以将续编故事作为学生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写作任务,然后再在下次上课时让学生上交写作作文,并适当进行点评。

综上所述,以往的教学方法不能充分满足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无法有效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为了有序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提升其语文写作水平,教师可以尝试引入故事教学。该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全新的阅读感悟,提升其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刘浩小学)

猜你喜欢

宋庆龄樟树司马迁
宋庆龄,三城记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香樟树,樟树香
樟树扦插繁殖研究进展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困扰宋庆龄一生的疾病
辛亥革命后的宋庆龄与日本
樟树木化学成分研究
司马迁的军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