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基本、持之以恒、回归建筑本原——写在《世界建筑》孟建民院士作品集发表之际
2016-11-14王建国WANGJianguo
王建国/WANG Jianguo
采访:张利/Interviewed by ZHANG Li
整理:叶扬/Edited by YE Yang
关注基本、持之以恒、回归建筑本原——写在《世界建筑》孟建民院士作品集发表之际
王建国/WANG Jianguo
采访:张利/Interviewed by ZHANG Li
整理:叶扬/Edited by YE Yang
获悉《世界建筑》杂志要为我的同窗孟建民院士做作品专辑,我非常欣喜高兴,作为同学能为孟大师写一点文字更是感到荣幸。孟建民是我的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同窗,也是文革后最初考入大学的我们那批学子中为数不多、至今仍然坚守在建筑创作一线的建筑师。他从业30余年,足迹遍布祖国大地,创作了大量广为人知的建筑作品,为史无前例的中国城市化进程和城乡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对建筑设计基本原则和规律的洞悉和把握,经典而富有创新意境的设计理念及中西融贯的设计手法,影响了一代青年建筑师的专业成长。这次专辑就是孟建民从业的一次系统回顾,从中我们或许可以看到许多值得大家学习研读的闪光之处。
1
1978年初春,老孟和我一同考入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学专业,班上一共56位同学。学习伊始,同学们很快便发现老孟美术禀赋极高,除了建筑系必修的绘画课,当年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一个爱因斯坦头像雕塑,着实让同学吃惊不少。老孟专业设计课成绩十分突出,他和陈宁、周一鸣合作参加由《建筑师》杂志主办的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方案竞赛获得了一等奖,在当时可谓一鸣惊人。完成本科学业后,他考取了杨廷宝、齐康先生合带的硕士研究生,我则考入建筑系刘光华、钟训正、张致中、许以诚导师组合带的硕士研究生。1985年,我们又共同考入建筑研究所师从齐康先生攻读博士学位,先后同窗10余年。毕业后我俩先后留校工作,后来他应学校召唤去深圳特区创业,此后虽然工作已经不再一起,但多年来一直互相关心对方的专业发展,期间我们也有很多的会议、研究和工作交集。在我担任建筑学院院长期间,他还在学院办学经费困难的时候帮我们做了一些捐资助学工作,至今记忆犹新。
1-3 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一等奖相关图片
回想我们这一代建筑学人,虽然学习硬件条件远不如今天这么完备,但当时办学规模小,学生人数少,教师教学尽心投入,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有直接面对前辈大师教诲的机会。我们属于1982年毕业的“文革后一代”建筑师,业界称这一代建筑师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当时整个社会的学子是一个刚刚接触大学环境和现代知识教育体制的过程。还记得1978年到1980年代初在各院校的建筑系绘图教室里,我们开始接受了正统的巴黎美院式职业建筑师教育的训练。建筑学子从枯燥的仿宋字、铅笔线条、水墨渲染、水彩渲染到各种建筑类型的设计课题,完成了功能主义建筑和唯美主义建筑的技能训练和美学修养。那时专业书籍奇缺,大家只能通过台湾盗版翻译的影印本学习西方理论,通过国内各专业杂志的翻译文章了解国外建筑的发展动向,我们班级毕业时就曾经以各自的“抄图”学习汇集成册互赠作为纪念; 1980年《世界建筑》创刊,对外部的建筑世界开始有了一扇新的认识窗口,它使我们有了对现代建筑的初步认识,对“后现代建筑来到中国”也有了似是而非的认知。总的来说。严谨而追求基本原理的建筑学学习为我们这一代人奠定了坚实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职业技能。
4 《新医疗建筑的创作与实践》封面
那是一个学者如林的年代,以梁思成、刘敦桢、杨廷宝、童寯、冯纪忠、李剑晨等为代表的老前辈,以吴良镛、齐康、彭一刚、刘光华等先生为代表的中年著名教授树立了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影响深刻而久远。我们清晰记得杨廷宝先生给我们上的入学第一堂课,那句朴实的“处处留心皆学问”便深深印刻在大家的心里,再也挥之不去;在资料室里,人们每天总能看到学界巨擘童寯先生研读外文书刊的身影;那时的教师和学生亲密无间,他们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不为类似今天的各种量化考核指标所累,全身心教书育人,使我们的学习获得了一个黄金时代。如今,前辈们很多已经仙逝,但他们那种对专业的热情和敬业精神却一直为我们晚辈所景仰。
我们的毕业赶上了中国千载难逢的改革开放发展机遇,市场经济为建筑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实践机会。我们56位同学中,有的在国营设计单位工作,有的下海了,有的转行搞房地产了,有的走上了行政岗位。就从这个时期开始,我和老孟便逐渐走向不同的专业职场道路,1989年我在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后,开始留校任教,先后在建筑研究所和建筑学院任职。而老孟完成博士学业在建筑系担任了两年教师后,在1990年代初一次机缘巧合之下,向学校提出了创办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深圳分院的申请并获得了当时东南大学校长韦钰的首肯,从此便开始了他在设计院里的一线创作实践工作。
2
1990年代,深圳作为经济特区,正处于大发展与大建设的起步时期。借助这一天时地利,老孟带领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深圳分院艰苦创业,历经5年多的磨练打拼,在深圳及其周边地区创作了大量的设计项目。尽管此时他还未能达到心目中的理想境界,但却为他以后的设计生涯奠定了基础,更为他以后的职业旅程开辟了道路。
1997年,深圳市很多国家事业单位率先实行公开招聘制度,其中包括了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老孟参加竞聘并最终成为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的副院长和总建筑师。当时老孟在深圳工作已经4年了,他感受到深圳拥有很好的创作平台,机会也相对多一些,所以希望能留在深圳,在这个氛围与环境里面继续做设计,因此他当年没有回到东南大学担任设计院领导,而是选择进入深圳总院,从那时起他就正式离开了高校。
老孟早期参与的重大项目大多是配合齐康老师做的,比如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梅园新村周恩来纪念馆等。后来他逐渐认识到,要完成工程技术难度更大、功能更复杂的建筑,离不开大型设计院的设计创作平台,而深圳建筑设计总院恰好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在深圳建筑设计总院任职后,老孟成立了总院方案工作室,召集全院一批青年建筑师,加强总院的设计与创作水平。随后的10多年里,老孟先后担任了深圳总院的院长、董事长,在担任行政职务的同时他仍不忘建筑创作。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创作了一系列为人熟知的大型项目,这些成果大大提升了深圳总院的建筑创作水平,提升了总院在建筑行业内的影响力。其中包括纪念性建筑系列作品,如深圳市基督教堂、渡江战役纪念馆;医疗类建筑系列作品,有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吉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原深圳市滨海医院)等;办公楼建筑系列作品,有合肥政务中心、昆明云天化集团办公总部、新华社湖南分社办公楼等;还有大型口岸建筑——深港西部通道口岸旅检大楼。在他的纪念性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从前辈建筑师身上继承下来的一种学院派的气质和精神,一种对传统和古典纪念图示的理解和修养。在东南大学所受到的良好美术基础训练和对历史建筑的钟爱,使得他在作品中刻意或无意地遵循着经典的布局特点,营造纪念性建筑所特有的空间仪式感,将现代建筑简明的造型与古典的比例和范式相结合,这是目前许多年轻建筑师所难以企及的一种基本功。而在医院和办公楼建筑中,更多的是在对现代建筑复杂而系统的功能组织方面,老孟表现出很好的运筹和设计的能力,譬如在新医疗建筑的设计方面,强化对人车、医患、洁污3大流线进行系统性分流,从“医院街”到“医疗城”的概念提出,建立了一套“全方位关怀”的设计理念;在合肥政务中心的创作实践中,采用中心放射、空间层叠递进的布局方式,解决空间集约化资源共享、联系便捷、分合有度的问题。
我曾经两次有机会接触老孟的设计创作,一次是参加合肥规划三馆设计评议,记得老孟团队拿出了一个很有创意的设计理念,方案吸取了徽州皖南民居村落意象,并将其收纳在外表呈现城市尺度的公共建筑内庭中,巧妙地解决了城市大型公共建筑创作中难以表达的地域文化和大小尺度结合的问题。还有一次是参加渡江战役纪念馆设计座谈,现场能够清楚地表达出设计对这一历史事件“宏大叙事场景”的探求,看得出他曾经受过的经典建筑设计原理的熏陶。
由于老孟多年来都有一个做建筑师的情节,钟爱设计与创作。因此,他在2009年辞去了总院领导的行政职务,开始专注一线建筑创作。在过去的7~8年里,也正是他职业生涯迅速攀升的时期。在这期间,他带领团队完成了如玉树地震遗址纪念馆、新疆喀什大学等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建筑作品。
3
老孟在医疗建筑领域颇有研究,并以此逐渐发展出他的本原建筑理论和方法。20世纪末,他就开始关注医疗建筑的发展,在大量实践中率先引入了“医院街”概念,进而发展出“医院城”这一现代综合医院模式。在之后的医院设计中,老孟将创作重点放在如何解决医院严密的功能逻辑关系、以及如何创造具有人文关怀的情感空间两个主要方面,发展出了“全方位关怀”的设计理念,提出了从整体结构、相关领域间和各领域内部三个层面解决医院复杂的流程设计和人性化空间营造等具体设计方法。他将对医疗建筑20年来的创作与实践进行总结,出版了《新医疗建筑的创作与实践》的专业书籍,全面展示出全方位人文关怀的设计理念,为他设计思想的形成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老孟在专业技术岗位至今30余年,这也正是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他在工程实践的第一线累积了不少经验和教训。他总结,虽然我国的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着贪大求洋、盲目追风、模仿抄袭、形式主义等突出问题,这是由于许多建筑创作忽视了建筑学的原始本义。“本原设计”理论便是在这样的社会发展背景下总结得出的。
2015年初,他出版了《本原设计》理论专著,随后我们也在同年的东南大学校庆中就他的建筑理论做了交流。“本原设计”观对纠正当前建筑界出现的各种乱象和怪象具有积极意义,他提出的“健康、高效、人文”三个基本要素也值得建筑师们思考借鉴。我赞同他对设计基本问题的强调和“建筑服务于人”的设计理念。这个理念看起来简单,但真正做到做好并不容易。我们的建筑创作都要考虑人的感受,要以自己的人文精神去感动建筑“读者”,而不是靠夸张的建筑形式、拼凑的建筑符号、超大的建筑尺度来自我表现。
孟建民院士追求建筑原创理想,始终聚焦对建筑基本问题的合理有效解决,希望建筑作品能给人以全方位人文关怀,而这正是建筑师最需要秉持的重要责任。老孟正在不断地用自己的作品践行这一责任,并用越来越精美的原创作品实现着自己心中的理想。
作为昔日大学的同窗,也作为多年交往的挚友,衷心期待他日后有更多的佳作问世。
5 《本原设计》封面
Focusing on Basics, Persistence as Ever, Returning to the Essence of Architecture: For the Publication of World Architecture—MENG Jianmin's Issue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
2016-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