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封植兮永固 俾斯人兮不忘——中国古代建筑史学术研讨会暨莫宗江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会综述
2016-11-14刘敏陈迟LIUMinCHENChi
刘敏,陈迟/LIU Min, CHEN Chi
愿封植兮永固 俾斯人兮不忘——中国古代建筑史学术研讨会暨莫宗江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会综述
刘敏,陈迟/LIU Min, CHEN Chi
1 莫宗江先生
莫宗江简介
莫宗江(1916-1999),中国著名的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
1931年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师从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学习中国古代建筑。1946年中国营造学社解散,受聘于清华大学建筑工程学系,曾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建筑历史教研组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历史分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徽的主要设计者之一,协助林徽因使景泰蓝工艺重获新生的艺术家。1987年,梁思成科研团队因从事建筑历史研究与文物建筑保护取得突出成绩而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莫宗江是授奖人中在梁思成、林徽因之后的主要成员。为中国建筑史的早期开拓性研究与学科建构做出了巨大贡献。
2016年9月10日,对于全国人民来说这只是一年一度的一个普通的教师节,但对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来说,却是一个记忆深刻且与众不同的节日。这一天的建筑学院,热烈非凡,亦隆重非凡。为着同一份怀念,朝着同一个方向,德高望重的前辈们和卓有成就的同仁们,纷纷自发地相聚在这里,以学术活动的方式,共同缅怀和追忆一位逝去的大师—莫宗江先生,我国著名的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中国古代建筑史学术研讨会暨莫宗江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会活动,被列为清华建筑70周年系列活动重点之一,于教师节当日在清华大学建筑馆二楼多功能厅举行,大家共同追忆了老先生别具一格的治学风范和令人折服的人格魅力。院系领导都对此表示了极大的重视,建筑学院副院长单军教授主持开幕式,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张悦教授向大会致开幕词。建筑史学科几代学人,在这里以自己的行为表达了对莫宗江先生的思念,这也是对莫先生在建筑史、建筑教育领域所作贡献的认可与追念。业内前辈和专家齐聚交流,师生、挚友、亲人的出席和关切,使这次学术讨论会在严肃之余,增添了些许温暖和亲切。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吴良镛院士,中国建筑设计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傅熹年院士,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张锦秋院士,中国科学院常青院士,中国建筑设计院建筑历史所钟晓青研究员,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刘叙杰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楼庆西教授、郭黛姮教授等参加了纪念活动。莫宗江次子莫涛、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陈明达、莫宗江学术成就收集整理的殷力欣(陈明达先生外甥)以及莫宗江先生家乡广东省江门市的领导出席了当天的纪念活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所的王贵祥、吕舟、贾珺教授及全所教师、研究生参加了纪念会。
一般来说,举行纪念活动需要事先搜集和整理莫宗江先生一生从事中国传统建筑史教学和研究的视频、图片等资料,制作成短片播放。然而,莫先生一生独特的贡献方式却使搜集工作显得并不轻松。一方面,他淡泊名利,很少以个人的名义留下只字片语,甚至连系统的专著都鲜有,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另一方面,他又让你感觉无处不在,从他的家人、学生、朋友的口中,你总能看到一个博文广识、多才多艺的他,那么鲜活,那么执着,对于自己从事的事业充满了热情。寄情于业,其幸甚焉。因而,许多存世的精品,都有他的手迹,有他认真而睿智的发现,但却很少见到他的署名。所谓大隐于市,似乎正是莫先生的价值追求。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通过翻阅书籍以及拜访莫先生生前的同事、学生等方式收集到一些图像资料。从中国营造学社所存测绘图以及家人、学生、绘画作品等多个方面再现先生当年的身影,这为重新发现这位建筑史教学和研究上有突出贡献的老专家提供了重要线索。同时,这些资料和图片唤起了大家更多的感悟和交流,让莫先生鲜为人知的个人成就和研究成果得以鲜活地呈现出来。
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张悦教授追述了莫宗江先生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师从梁思成先生,而后追随梁先生到清华大学创办建筑系的历程,并且高度评价了他对中国建筑史的早期开拓性研究以及对学科构建作出的贡献,与梁思成等前辈学者一起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历史研究和古建筑保护骨干。这对促进我国建筑史学、建筑理论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莫宗江先生一生淡泊名利,对学术孜孜以求、具有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他是一位述而不作的人,对学问有很深的积淀及深厚的学术造诣,在当天举行的研讨会与纪念会上,几代建筑学人都共同追忆了莫宗江先生授业、治学与人生之道。
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的发言,重现了莫宗江先生从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到跟随梁思成先生到清华大学的历史,以及中国建筑史研究的发展历程。这些建筑史学的开拓者们在条件极其艰苦的年代创造了卓越的成就,值得特别肯定和赞赏,并寄语青年人能够继承前人的优良传统做好中国国建筑史的研究工作。作为莫先生的同事和见证人,他尤其提到莫宗江先生对王建墓的调查研究,并希望对当年遗失的手稿加以寻找,后人能够加以整理出版。
张锦秋院士从1960年代师从莫宗江先生学习研究中国古典园林,在莫先生的引领下,进入了中国古典园林研究大门。张院士深情回忆了当时由梁思成先生选定莫宗江先生做她的研究生论文指导老师。从自己亲身受教的过程中体会到莫先生在中国传统建筑方面的学术成就是清华大学建筑系的传家宝之一,他在研究和教学过程当中所体现的对古典建筑的营造法式与则例所体现的空间意识、以及求实的工匠精神,和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等等都是值得我们后人认真回顾、领会、学习并发扬光大的。同时,也追忆了莫先生在学术上的深厚造诣与贡献。
“我学古建筑的真正启蒙老师就是莫先生”,中国建筑设计院傅熹年院士如是说,真切地表达了身为后学对莫宗江先生的怀念与敬仰之情。莫先生为梁先生做助手,却一直是淡泊名利,默默地为建筑史的发展作贡献。《图说中国建筑史》中60%以上的图应该是莫先生绘制的,也为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为梁思成、林徽因先生的文章、著作绘制过无数的图纸,后来的学子们常将这些图当作经典加以模仿,或作为教材,但他却从不以此炫耀。即便有人当面问他,他也只是说为梁先生绘制的。莫先生先后多次参加全国以及清华建筑系组织的中国建筑史教材的编写工作,是主要撰稿人之一,亲自完成了相当分量的断代和分类的文字,而他的这些图纸和文稿都交给了系里保存,自己没有任何保留。这等不同一般的气度和胸怀,谦逊和无私,非常人能及。
上午的主题发言环节,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王贵祥教授主持。王教授曾师从莫宗江先生,他深情回顾了莫先生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2 与会专家学者合影
3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吴良镛院士
4 中国建筑设计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傅熹年院士
5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张锦秋院士
6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张悦教授向大会致开幕词
7.8 与会者参观校艺术博物馆“营造`中华”清华营造学科专题展
东南大学刘叙杰教授追忆了莫先生的学术历程以及在李庄时期与莫先生的交往,肯定了先生在水彩画方面具有极高的造诣。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楼庆西教授发言,作为莫先生的学生、助教以及同事整整50年的时间,除了从先生身上学到建筑知识,先生追求完美的精品意识、淡泊名利的精神也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并且具有高度的民族志气。楼教授还提到莫先生的两大课题:一是王建墓的研究,遗憾的是手稿遗失;二是钻研古代设计的规律,非常遗憾两大课题没有出版。同时,通过相处的往事表达了对莫先生的怀念之情。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郭黛姮教授,通过和莫先生相处,窥见先生在学术研究方面有很独特的见解,从中学到了研究学问的方法。先生从别人不关注的方面发现历史研究的轨迹,莫先生的独到见解总能让学生对中国古建筑及中国园林产生浓厚兴趣。先生具有超前的思维,一直在古建筑的研究中寻找古建筑的规律。
中国建筑设计院钟晓青研究员展示了随身带来的珍藏36年的两件礼物:一件是当时售价2分钱的小木尺,当时先生教她加工成绘图的模板,另一件是3cm大的放大镜,是先生从纺织厂发现的,当时拿来看线图。从中可以看到先生的奇思妙想和动手的精神,观察事物细致入微、勤于琢磨、善于发现。先生的一生在做三件事,眼睛看,脑子想,动手做。一生都在追求美,对艺术痴迷、爱好广泛,思考事物之间的联系。涉猎宽广才会有敏锐的眼光,亲历操作才能体会匠心之所在,才能捕捉常人视而不见的细节。钟老师同样为先生王建墓和颐和园手稿的遗失感到痛心。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贾珺教授代表建筑历史与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所发言。首先追忆了莫先生的生平,表达了对莫先生的学术生涯的成就的肯定,对莫先生的印象是犹如仙鹤般的洒脱。前辈的家国情怀高度、务实的态度与能力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后人珍视。
家属代表莫先生次子莫涛在会上深切表达了对学院举办如此规模纪念活动的深深谢意,更表达了对父亲的怀念之情,重点强调了父亲在世时提到的中国营造学社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做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多人纪念和怀念。原因在于中国营造学社让自己的建筑文化在外国人面前有了话语权,并倡议年轻人的职责和责任。最后,播放了莫先生离世前几个月的一段录音,录音中的莫先生声音洪亮,笑声爽朗并哼唱起岳飞的满江红调,真可谓慷慨激昂。先生的音容笑貌如在眼前,此情此景,不禁让一些在场的人潸然泪下。
远在美国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庄惟敏院长向纪念会发来贺词。梁再冰老师(梁思成之女)由于身体原因不能到场,也通过电话向莫先生家属以及参会的人员表达了她对莫先生的怀念之情,并向大会表示祝贺。她说莫先生是一位一辈子踏踏实实做学问的人,莫先生是一个好人。
在当天上午的纪念会上,与会人员还参观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营造`中华”清华营造学科专题展,展览以梁思成先生和他在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们为保护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作出的努力为源头,对中华建筑的演进脉络做出梳理,同时展现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的最新发展。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建筑文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脉络,领略中华建筑文化的魅力。一张张精美的测稿和渲染图,仿佛把大家带到了莫先生以及各位前辈学者所处的那个既波澜壮阔又宁静悠远的年代。
下午的研讨会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吕舟教授主持。作为后辈晚学,他对莫先生有着特殊的情感。同样有着特别感情的与会代表们济济一堂,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学院常青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罗森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秦佑国教授,中国建筑设计院孙大章研究员,故宫博物院前副院长晋宏逵先生,原河南省文物局局长杨焕成先生,同济大学建筑学院的路秉杰教授,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刘临安教授,东南大学张十庆教授,东南大学陈薇教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吴葱副教授、丁垚副教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徐怡涛副教授,殷力欣先生,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常务理事马炳坚先生,新华社高级记者王军先生等。与会代表们积极发言,大家围绕莫先生的人格品质、学术成就及历史贡献进行了深入地探讨。结合亲身经历或当前学术热点,追忆着莫宗江先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实事求是地评价了莫宗江先生的为人、事迹及贡献。学习、继承和发展是对莫宗江先生最好的纪念,也是对先贤的学术思想和精神品格最好的传承。莫宗江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活动最后在真挚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9 莫宗江在应县木塔檐下,1933年
10 赴云冈考察途中:左起莫宗江、林徽因、刘敦桢,1933年
11 测绘赵县安济桥:左为梁思成,右为莫宗江,1933年
12 莫宗江、陈明达在河北易县白塔山白塔下,1934年
13 佛光寺后山墓塔前:上为莫宗江,下为林徽因
这是一场对中国建筑史研究历程的集体追忆,更是对莫宗江先生生平和成就的再次认同。中国建筑史的开拓和发展在前辈学者们孜孜以求、付诸毕生努力的背景下走到现在,这其中不仅有莫先生作出的突出贡献,更有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学术工作的执着,对名利的淡泊,对后学的提携和对教育传承的探索。在他的人生事业前十几年他在中国营造学社通过自身的刻苦努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身体力行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坚持做出了突出贡献,之后的几十年,则在孜孜以求的基础上通过清华的三尺讲台把深厚的学术积累传播出去,提携后辈研究教学,教学相长,倾其一生,奉献不止。
莫先生虽为教授,但独具匠人精神。善于从实践中总结,以敏锐的眼光、终其一生的实践、持续着对中国传统建筑之美的追求,并以独创的方式因材施教,毫无保留地传道授业。莫先生的一生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建筑史研究前辈们高山仰止的成就,更见其对后辈润物细无声的支持和培养,这其中饱含着一种深沉的情感,更是真切人格魅力的体现。
此次纪念会是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办的一场高质量学术会议,既有集体的动情怀念, 也有严谨的学理反思。前辈们的成就和贡献,在今天仍然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继续指引学子们虚心学习、奋斗不止。
14 考察咸阳顺陵:中为梁思成,左为莫宗江,1936年
15 莫宗江随梁思成考察天龙山石窟留影,1936年
16 莫宗江先生手绘:山西榆次永寿寺雨花宫
17 莫宗江先生手稿
18 梁思成和莫宗江在李庄营造学社工作室内
19 国徽设计组成员与国徽设计过程中的各种国徽设计方案合影(前排右起:李宗津、胡允敬、张昌龄、朱畅中、罗哲文,后排右起:高庄、莫宗江、汪国瑜)
Remembering Him and His Great Achievement: Chinese Ancient Architectural History Academic Seminar,Report on the Commemoration Meeting of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the Birth of MO Zongjiang
清华大学建筑历史与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所,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
2016-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