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曲艺之乡的传承之路

2016-11-14薛珊张洲手绘叮咚

珠海 2016年10期
关键词:粤曲斗门悸动

文 | 薛珊 图| 张洲 手绘|叮咚

中国曲艺之乡的传承之路

文 | 薛珊 图| 张洲 手绘|叮咚

近千百年来,勤劳智朴的斗门人民在生活劳作的同时自娱自乐,创作了很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节目,并从自娱自乐逐渐走入大众生活,家喻户晓,广为流传。现实生活中的悸动元素,以戏曲方式呈现,观众无不如痴如醉,演员的唱念做打,也令人回味无穷。

文化的活力在于自发的传承,戏曲,特别是地方戏曲,在苦苦挣扎的同时也庆幸还有一些人在继续。历史总是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戏曲源自乡野,源自生活,终究还是要回到生活中去寻找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粤剧常用的演奏乐器,多是在吸收我国各地民间乐器的基础上加以粤化而成。

现在的粤剧常用乐器有高胡、小提琴、大提琴、扬琴、琵琶、中阮、萧、笛、唢呐、喉管、板、鼓、镲、锣等。

这些乐器在粤剧的表演中起到配合和衬托的作用,可调节、控制舞台节奏,渲染戏剧环境气氛。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现实生活中的悸动元素,以戏曲方式呈现,观众无不如痴如醉,演员的唱念做打,也令人回味无穷。

据史记载,斗门曲艺源远流长,民歌可溯源至东晋时期,明朝嘉靖年间《香山县志·卷七》所记载,元朝元贞二年(1296年)大量“疍家人”民歌已在该县传唱。随后出现新的曲艺品种锣鼓柜、粤剧粤曲等。据史载和文物考证,斗门乾务镇的荔山业余剧团始创于清光绪乙未年(1895年),至今走过百余年历程,创立时叫“龙雅堂”,虽三易其名至今仍薪火相传。斗门的曲艺品种繁多,内容丰富,真可谓枝繁叶茂。现存有粤曲、粤乐、粤讴、客家竹板山歌、南音、锣鼓柜、龙舟歌、渔歌、咸水歌、高堂歌、姑妹歌、大罾歌、叹情歌、木鱼歌、相声、三句半等20多种不同形式的曲种。其中又以粤剧曲艺社团多、骨干队伍庞大、爱好者众多,既是斗门的曲艺主流,又是传承和保留得最好的曲种。斗门目前曲艺社团有粤剧曲艺团51个,民歌队8个,半数团队已经拥有50年的历史。

作为“中国曲艺之乡”,斗门也吸引了许多外地曲艺爱好者,今年一场名为“中国曲艺之乡”斗门·丹麦跨国曲艺交流欣赏会在井岸霞山粤韵乐苑举行,旅居丹麦多年的“老戏骨”吕朝鸿、廖家平伉俪与斗门一众票友盛装登台。

近千百年来,勤劳智朴的斗门人民在生活劳作的同时自娱自乐,创作了很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节目,并从自娱自乐逐渐走入大众生活,家喻户晓,广为流传。“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现实生活中的悸动元素,以戏曲方式呈现,观众无不如痴如醉,演员的唱念做打,也令人回味无穷。据斗门区曲艺协会主席何国雄介绍,斗门曲艺创作活动广泛开展,作品枚不胜数,其中获中国曲艺之乡曲艺大赛“岳池杯”银奖的粤曲表演唱《灯笼沙之恋》,以及获省、市奖项的笛子独奏《蔗乡情》、相声《趣说斗门》、 《陪练》、粤曲独唱《斗门礼赞》、《十里莲江花吐艳》等优秀作品一大批。斗门除坚持每年一届、至今已连续举行了16届的全区曲艺大赛外,数十个社团除平日开局活动,还在平时不定期、特别是节日,纷纷进行交流联欢、搭台演戏惠民演出。

时至今日,面对观众的老龄化与即将到来的迅速流失,如何实现通俗化的演绎传承,让新一代观众接受,这一现实问题任重道远。斗门曲艺这一项艺术,不应束之高阁,更不能令人生畏。粤曲、粤乐、南音等虽然也常在民间上演,然而在大部分人眼中,早已成为口耳相传的概念。

对此,斗门区曲艺协会和相关部门,也在一起努力。除却曲艺词汇精练、音乐悦耳悠扬、表演功架身段优美等自身的优点,曲艺内容大多也都教人向上,学唱粤曲无论是陶冶人的精神身心均获益良多。近年来,戏剧进校园的活动在斗门各地试行,南门小学、东风小学等学校开展的曲艺特色培训,让小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们可以近距离地了解曲艺,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和热烈的反响。

猜你喜欢

粤曲斗门悸动
珠海斗门乡村聚落发展开发时序策略探讨
悸动是什么?
在古石绝壁前
谈当代民族唱法如何演唱传统粤曲——以《昭君出塞》为例
粤曲《回归颂》
发现斗门 畅游无限
慌张
斗门地标新生传统非遗佳作
用音乐认识斗门
粤曲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