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卫鸣绘画艺术多棱镜折射出的璀璨之光

2016-11-14孙凯

珠海 2016年10期
关键词:速写画像澳门

文|孙凯

图|由采访对象提供

吴卫鸣绘画艺术多棱镜折射出的璀璨之光

文|孙凯

图|由采访对象提供

《无题》 布本丙烯

尺寸:120x240 cm

日期:2011年10月02日

介绍:让思绪自由进出抽象空间之中

在吴卫鸣先生的身上,既有来自西方的浪漫与恣意,但同时更又谨守着东方文化里最重要的钻研与传承。印刻在他艺术线条上的中与西,体现在他的经历里,他的美术作品之中,也体现在他对澳门情有独钟的融会贯通与热爱之上。

因缘际会,成就传奇人生

吴卫鸣所走过的这五十余年,可谓丰富而富有传奇色彩:出身寒门的他,绘画的启蒙老师是甘长龄老先生;在出国并不普遍的上个世纪,他曾两次赴葡萄牙留学;进入公职三十余年的他已任澳门文化局局长;但同时他又是研究中国画论的学者,在广州美术学院获博士学位后,现如今又是中国美术学院的博士研究生……

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多重身份,吴卫鸣却认为“一个人,像一个三棱镜一样,可以透出许多光来,他可以有很多身份:画家、父亲、丈夫……像发散出的很多的光一样,这是没有冲突的;搞现代画、抽象画、搞设计、搞研究……这也是没有冲突的。这只是个人内心的思维表达和表现形式不同,其内核是不变的。”在多元文化的熏陶下成长的吴卫鸣,自有一种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在出版于1989年的画集《吴卫鸣速写集》的卷首语中,吴卫鸣回忆起儿时在澳门的巷弄之间向“甘生”问好——他口中的甘生,正是甘长龄先生。成为甘长龄老先生的徒弟,实在是机缘巧合:早在吴卫鸣幼年时期,甘长龄先生偶然经过吴卫鸣的家,被其门口所种的菊花吸引,也被吴卫鸣爷爷脸上饱经风霜的皱纹所吸引,于是在他家门口作画。这次偶遇,令吴卫鸣的哥哥与他先后成为了甘长龄先生的门下弟子。吴卫鸣感慨道,若没有甘长龄老先生,今日的兄弟俩也永远不会想到自己能够成为画家。

《无题》 布本丙烯

尺寸:150x210 cmcm

日期:2015年09月26日

介绍:让空间留下冲动时间的轨迹

在学画的这条路上,除了甘老先生外,吴卫鸣还遇到了许多贵人。上世纪八十年代,他进入澳门文化局,当时其上司是一个葡国人,见到这个绘图员的画后,他对吴卫鸣说:“你绘画画得很好了,但是你要到更广阔的世界去,澳门太小了。”这便成为他两次赴葡留学的契机。但习惯了澳门这片弹丸之地的他,在国外的生活并非一开始便一帆风顺。在他第一次远赴巴黎参观现代艺术展的时候,由于看不懂现代艺术,只在展馆待了几分钟就跑了出来,特意转机带吴卫鸣来参观展览的上司对他的表现甚为不满,甚至说他的“脑子像花岗岩一样”顽固不化。

然而这次并不太愉快的经历,却让他开始了解现代艺术这种艺术表达形式,渐渐地,他也喜欢上了现代艺术,除了传统的水彩画和写生外,他也开始尝试现代画、版画和速写。近20年来,吴卫鸣在现代绘画、综合表现艺术作品方面成就惊人,是澳门出类拔萃的现代艺术家。不仅如此,他致力于参与、推进澳门的现代艺术海报设计,为澳门在国际上赢得了有口皆碑的声誉。

用速写为中西艺术正名

速写,在吴卫鸣的美术创作中占有相当大的分量。许多人将速写误认为是草图或看成是草稿,使用速写为水彩、水粉等其他艺术形式勾画轮廓和草稿成为许多画家常用的创作方式。而在吴卫鸣眼中,速写本身就是艺术。“速写本身是有生命的,它不是依附在其他的艺术形态才能反映出来”。相反,吴卫鸣还将自己在素描、油画等其他艺术形式创作中对线条的经验,对空白的掌握等表现技巧融入到他的速写创作中。

吴卫鸣出生在澳门,而这片多元的土地也成为了吴卫鸣创作灵感的沃土。在澳门这片有着四百多年东西方文化交融土地上,至今还保留着自十六世纪始不同时期的历史建筑,尤其是那些各具风格的教堂、宗庙等建筑,至今依然屹立在澳门的大街小巷中,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对于每一个在澳门长大的人来说,这些大大小小的历史建筑构成了澳门的文化风景,也赋予了这座城市中西交融的城市内涵。就这样,在吴卫鸣的速写本上,有西方教堂的异域浪漫,也有古代庙宇及老街巷的市井趣味;有一砖一瓦的齐整,也有山海之间的恣意。他用黑白分明的线条,讲述在澳门这片土地上,中西文化奇妙的交融。

鲁昂·主教座堂

速写

速写本身是有生命的,它不是依附在其他的艺术形态才能反映出来。

用笔触重新审视中国宗族文化

吴卫鸣从澳门出发,在欧罗巴文化中吸收养分,然而现在的他,却转向了中国画论研究。从欧罗巴文明到华夏文明,是他对传统艺术的珍重。1997年,吴卫鸣第一次见到挂在祠堂里的先祖画像之后,便被其背后所代表的艺术和文化内涵所吸引,自此以后,对传统祖先绘像的研究就成为了他的主要课题。吴卫鸣认为,中国的“祖宗画像”无论是线条还是用色,都是非常完美的,然而这么美丽的作品却无人理睬,实在太可惜了。文革时期大部分的画像难逃被抢被毁的厄运,而在当今时代,祖宗画像日渐销声匿迹,却是因为我们自己将这些珍贵的传统文化丢弃了。

吴卫鸣担心,要是他再不去研究,这些祖先绘像和其代表的中国古老宗族文化将会在不久的未来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但自幼在澳门长大,后来学习西方绘画艺术的吴卫鸣自觉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水平有限。于是,一个背包、只身一人的吴卫鸣来到广州美院修研中国画论研究,后来又转赴中央美院继续深造;吴卫鸣对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研究,不单停留在书卷堆、象牙塔之中,更是印在他行走在世界各地参观的足迹上。吴卫鸣在学习之余,还独自一人前往国内各地,深入乡村采集素材,更远赴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展览馆参观馆藏的“祖宗画像”。

“如果一个东西,你知道它的内涵,知道它的意义,那么你看这个东西的眼光就改变了。普通人看到的是一张普通的人物画像,你可能在大街上、在古玩城上看到,或许你看也不看就走过去了,但如果是知道是老祖宗几千年来生活在同一个概念里面,这是我们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所在,你知道这个背后所传达的意义之后,你看待这些东西的目光就不同了。”

而吴卫鸣现在做的,就是将这些被历史埋没的“祖宗画像”应有价值重新发掘出来,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看到并重新认识到这些寄托在画像之上的深厚历史文化和璀璨艺术价值。

猜你喜欢

速写画像澳门
威猛的画像
《青年速写·归》
“00后”画像
钢笔速写
画像
澳门回归20周年:“一国两制”的回溯与思考
“蹲连”速写
澳门回归日
张自启速写
潜行与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