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养成教育的学校困境及家校互动策略

2016-11-12霍国强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家校行为习惯德育

摘 要立德树人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工作,而学生习惯养成教育问题则是德育的核心任务之一。学校单独进行的养成教育必然会存在问题,而家庭参与会在养成教育的主体、内容和效果三个方面对学校养成教育进行补充,因此在养成教育方面须将学校和家庭二者力量有机整合,通过建立共同目标、明确双方责任、积极沟通交流和定期评估等策略,探索一条以家校互动为手段的养成教育途径。

中小学 养成教育 学校困境 家校互动 策略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领域发生了重大变革,我们对课程教学有了更新的认识,很多教育问题得到了解决,尽管如此,仍然有些老生常谈的问题在困扰着教育工作者,例如在中小学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问题,依旧是困扰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一个症结。越来越多的教育实践经验表明,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取得优秀学业成就的重要非智力因素,所以当前中小学教育者在教育工作中,也更加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但是时至今日,由于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作用机理和家庭-学校的相互影响缺少更为全面的认识,导致目前中小学习惯养成教育的成效较低。深入研究习惯养成教育的内涵,探寻学校养成教育的困境,家校积极互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必由之路。

一、习惯养成教育的内涵及其意义

德育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意义,越是在时代变革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德育就越发显得紧迫和重要,越能体现出其独特价值[1]。我国党和政府重视学生德育工作,尤其是学生习惯的养成教育,早在1988年底,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就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2]。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教育行政部门开始制定并组织试行中学生和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

1.行为习惯及“养成教育”

行为习惯是生活常用语,指的是人们在不假思索、不知不觉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行为,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定势,是长期形成的、不易改变的生活方式或行为方式[3]。基于对行为习惯的定义,可以将习惯养成教育理解为是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它涉及学生所有行为习惯的方方面面。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学校德育工作者一般将“习惯养成教育”简称为“养成教育”。

2.养成教育的必要性

越是有经验的教师越会发现,往往决定学生学业成就和思想品德的不是学生智商高低,而是学生是否有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养成教育在中小学德育乃至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中是十分重要的,其必要性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分析:一从国家要求的德育工作角度来看,良好的行为习惯本身是一项学校德育工作,即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学校的德育内容之一,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也是在完成德育任务。二从学校角度来看,既然养成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必然有助于减少校园中的不良现象,以此保证其他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三从学生发展角度来看,良好的行为习惯虽然不能直接转化为学生的学业成就和思想品德,但是可以为将来更好地生活、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学校养成教育面临的困境

从目前中小学的养成教育实践状况来看,学校养成教育面临的困境越来越大,严重制约着学校养成教育的实效性。而造成学校养成教育主要困境的根源都与家庭教育有关,一些家庭不能很好地参与养成教育,甚至有些家庭成为学校养成教育的阻力,这里将从教育主体、教育空间以及教育效果三个方面分析。

1.养成教育的主体“单枪匹马”

有研究者将德育分为正规德育和非正规德育,将德育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学校是中小学德育的主阵地,承担着正规德育的工作,而家庭承担着非正规德育任务;隐性课程不同于显性课程之处在于其目的和要求的实施过程是暗含的、潜隐的[4][5]。从这两点来看,家庭负责非正规德育,而且家庭生活中存在很多隐性德育课程。但就目前来看,虽然在新课程改革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家庭和社会力量参与到教育当中,但是大部分中小学仍是“单枪匹马”, 主体单一,尤其在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教育方面更是如此。由于当前我国社会普遍存在大量的独生子女,很多家庭中所有成员都围着一个孩子转,因此很难不将其作为掌上至宝,深怕孩子受到任何伤害,只要能满足孩子的要求都会去做,有时甚至会对孩子过于纵容。另一方面,不少家长一心想着子女是否能进入好学校、将来能有个好工作,相比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他们更在意的是学业成绩,却不知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要比学业成绩更加重要。这样一来,学生的养成教育缺少了家长的参与,使学校在养成教育中孤掌难鸣。

2.学校养成教育缺乏生活意蕴

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要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开展,所以一定的空间和时间是教育活动完成的必要条件,而生活化的空间和时间则更适合德育工作的开展,养成教育也不例外。可就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学养成教育的空间来看,班级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空间,这也成为养成教育的主要场所。虽然也会有部分养成教育的活动在校园内进行,但这终归是一种空间上的制约,这可能会使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校场景联系在一起,难以保持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从时间上来看,学生并不是一直生活在学校之中,而是在学校和家庭之间不断地来回往复,行为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生活方式或行为方式,其在形成过程中必须具有连续性,所以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来回中断,事实上也给学校的养成教育增添了困难。此外,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在方式上以传统的说教、规制、惩戒等僵化模式为主,这使得本属于日常生活的养成教育离生活越来越远。所以,养成教育需要一种更广阔、更生动、更具连续性的生活场景,也需要向更有生活意蕴的教育方式转变。

3.养成教育的效果难以保证且易反弹

教育效果难以保证且易反弹,是学校养成教育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源,是家校之间缺乏良好的互动和合作。正如上文提到的,目前社会存在大量的独生子女家庭,全家人围着一个孩子打转,有时甚至是纵容孩子,不少教师都为带新生发愁,因为他们多年的经验发现,新生中会有一部分学生连基本的课堂行为规范都不懂,所以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去帮他们建立规范,矫正不良习惯,而家长过于袒护自己的孩子,导致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做孩子的工作,也得做家长的工作,即便这样,也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目前有一种较为极端且较为常见的现象是,在学生回家后呆上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如寒暑假),很多之前学校养成教育的成果像空气一样蒸发了,学校不得不对这些学生们再次进行教师,这种养成教育效果反弹现象无形中增加了学校养成教育的工作量。

现代教育制度下,学校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然而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当前有些家庭将孩子扔给学校,不谈如何和学校相配合,更别说承担起家庭的责任[7]。个体最初接触到的行为习惯,基本来自于父母,而不是学校;就算入学后,家庭行为习惯对子女的影响仍不可小视。从某种程度来讲,很多学校教育工作者所开展的养成教育,是在改变部分学生在家庭中习得的不良行为习惯。

三、家校互动是养成教育成功的保证

养成教育作为对学生生活和行为习惯的教育,必然和学生的家庭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家庭价值观念、文化背景、教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学生都是带着各种家庭特征来到学校,而养成教育的大部分内容也是针对学生的日常生活,所以家庭必须参与到学生的养成教育中。

1.构建更有力的教育主体

从世界范围来看,学校之外的教育因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体系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同,学校工作者也不再是唯一的教育主体,家庭和社会各方力量也逐渐地参与到教育过程中。首先在养成教育方面,家庭是个体最真实、最常在的生活场景,“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学生的大部分行为习惯最初也来源于家庭,并且时时刻刻受家庭的影响。家庭生活也是个体最初和最重要的过程,个体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为了个体拥有幸福家庭生活。其次,学校养成教育面临的各种困境,归根到底还是源于家庭,很多情况下,家庭会带给孩子一些负面的习惯,不但不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而且对学校养成教育的成果也会起反作用,所以只有家庭参与到养成教育中,建立家庭和学校的互动机制,才能保证养成教育的教育主体更有力。

2.实现更全面的教育内容

学校是一个以学习活动为主的场所,在学校中所进行的教育一般都带有学校特质,即一种教育专业关系和专业内容之上的活动,学校内的养成教育也被烙上这样一个基本特点。但是从养成教育的定义来看,其涉及语言思维、日常生活以及各种行为方式等各方面,这些方面又包括生活中各种与行为有关的活动。所以,大部分学校的养成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都限制了养成教育的内容,也就是说,学校单独进行的养成教育在内容上是片面的。全面的养成教育需要完整的生活场景,在家庭和学校各自不同的生活场景中,养成教育有着各自不同的内容,只有将家庭和学校有机地结合到一起,才能为养成教育勾勒出一个完整的生活场景,进而保证教育内容的完整性和全面性。

3.取得更积极的教育效果

教育是一种目的性的活动,养成教育亦如此,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正因如此,养成教育搞得怎么样,关键要看预期的目标是否实现,或者说学生是否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也是对养成教育效果的评估。长期以来,以学校单一主体进行的养成教育,对学生是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有些学校这种影响是比较令人欣慰的,但是这种积极效果却经常会因家庭以及其他社会性因素的影响,最终变得令人遗憾。家庭和学校共同构成了学生的生活空间,家庭可以补充学校养成教育缺失的内容,重要的是能够进一步强化学校养成教育取得的成果,增强养成教育效果的实效性和长效性。所以,家庭同学校一道参与到养成教育中,有助于巩固养成教育的效果。

四、养成教育中的家校互动策略

家庭和学校共同参与的养成教育不只是家校之间的简单合并,而是家校之间要保持积极有效的互动,为了保证养成教育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家庭和学校必须采取共同的、可行性的策略,制定更加具体的互动程序。

1.建立养成教育的共同目标

家校合作是当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家校合作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教育中越来越多地看到家长的身影,尤其是《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建立家长委员会制度,家长委员会要承担支持教育教学工作、参与和监督学校管理、促进家庭和学校沟通与合作等职责,以此来增强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合作。家校之间的合作应始于家校共同教育目标的建立,就养成教育来看,家庭和学校首先应该在行为习惯上形成统一的价值观,最重要的是对于“哪些行为习惯是值得学习的(哪些行为习惯是好的)?哪些行为习惯是需要改变的(哪些行为习惯是不好的)”这类问题形成统一的认识。之所以需要这样做,是因为在实践中,经常会发现有不少学校的行为习惯理念与家长所持有的观念具有一定出入,这样便很难保证二者在今后是一种互动关系,更多可能是一种对抗关系。在统一价值观念的前提下,就可以制定出具体的、可操作的养成教育目标。

2.明确家庭和学校双方的责任

在对行为习惯共同认识的基础上,家庭和学校双方可制定合作互动方案,明确和规定双方的责任。双方的责任应该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自身作为,即家庭和学校各自的养成教育义务;二是一种相互的责任,即家庭和学校要不断强化对方养成教育的内容和成果。从自身作为角度来看,根据学校的社会角色和工作特点,学校应该以学科课程和德育活动为基本方式,以学校生活和学习为背景,承担起与学生学习和品德行为相关的习惯养成;而家庭作为学生生活场所,家长更应侧重孩子日常生活习惯的养成,例如生活起居习惯、饮食习惯以及基本生活礼节等。在相互责任中,学校和家庭实际上是补充对方在养成教育空间、时间和内容上的局限性,同时也是对家庭和学校养成教育成效的巩固。

3.家庭和学校之间及时沟通

任何合作中,沟通是极为重要的。本文采用“家校互动”一词而不用“家校合作”,就是为了突出家校间沟通的重要性。尽管可以事先进行周详的计划,但是教育实践说明,在养成教育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预料外和情境性的问题,需要家庭和学校随时进行沟通。此外,因为学校和家庭在养成教育上还存在一种相互责任,如果没有良好的沟通过程,这一责任很难实现。建立学校-家庭养成教育共同的价值认知,会为家校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供良好条件,但是影响二者之间交流的因素还有很多,尤其是双方的地位。经验表明,家校之间的关系越平等,双方的沟通会越顺畅,越有效,所以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沟通最后是以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进行,而不是学校以一种指导者的姿态指挥家庭,也不是家庭作为监督者与学校对话。

4.共同进行定期的评估和改进

学校和家庭共同对养成教育的效果进行定期评估,一方面要了解养成教育在学生行为习惯方面的效果如何;另一方面,可以发现其中的问题,及时改进双方养成教育的实施策略。在评估中,应以双方制定的最初目标为依据,同时要将学生和行为习惯分类分析,针对“哪些学生改变较好”、“哪些因素有助于这些学生行为习惯的改变”、“哪些行为习惯的养成比较容易达到”等问题展开共同研究,以此为下一步养成教育方案提供经验。

无论是对学生、家庭还是学校,养成教育的教育价值都不可轻视。个体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很多行为习惯是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即使在家校互动下的养成教育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但是平日里教师和家长的行为对学生习惯的养成都会有较大影响,所以,有些情况下,养成教育的这些策略只是对生活中积极影响的一种补充和强化。

参考文献

[1] 傅新禾,李菩菩.社会转型期德育价值的解读及实现路径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3(3).

[2]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Z].1988-12-25.

[3] 闫书广.素质教育实施的路径之一:行为习惯养成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4).

[4] 侯文华,孙泊.德育生活化的理论基础及实践路径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4(3).

[5] 邓向群,等.略论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区别[J].当代教育论坛,2014(3).

[6] 冯文全,孙良英.我国近十年生态德育发展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2013(4).

[7] 霍国强.我国中小学家校合作的困境及其归因[J].现代教育科学,2014(4).

【责任编辑 王 颖】

猜你喜欢

家校行为习惯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家访是家校联系的"润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