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和声音构造

2016-11-12下牧建春

数码影像时代 2016年6期
关键词:收音录音师话筒

下牧建春

内容摘要

在艺术学院和拍戏现场大家所用的语言大不相同。例如,说“声音响一点!”这在操作上是什么意思呢?又如何操作呢?

在英美国家或者港台地区的拍摄现场常说“On-MIC”(声音响一点),只有一个意思,是指把话筒对准了演员口型。“On-MIC”的反义词为“Off-MIC”,这是指操作相反,把话筒的方向偏转演员口型点。换一句话说声音的“轻响”不是物理的,而是表现层面上的术语。

4-3话筒的响和轻,声音的清和浊

轻响可以理解为音质的浓度,因为话筒偏转改变了频谱曲线,音质开始劣化,中音和高音成分开始衰减,台词模糊起来,残响加重,口中好像有一口痰,如果作为表现手段,倒是好事,例如,表现慈禧太后的临终嘱咐,即使表演慈禧的专业户刘晓庆也很难发出濒临死亡的老太太的声音。

这里所说的演员声音的“轻响”是清晰度的问题,与声音压力的“大小”无关。在艺术表现上故意通过改蛮话筒频谱特征,让演员口齿不清,嘟嘟囔囔。

1台词的远近感技巧

我们知道,如果电影台词仅仅能够听得清晰,缺少临场之美就会失去“词义的凝聚力”。

前面我们谈到了话筒“偏移角”的问题,有许多录音师发现这种操作方法与控制音量不一样,在控制台词的空间感有极好的表现。因为音量大小并没有改变音质,而话筒偏移可以改变空间的音质变化,音质发生变化而产生“动感”。

由于音质反差对于表现电影的空间感有着积极的意义,在观众心理上会产生声音自然之感。在许多“听觉和心理”的论文中都认为,声音的远近感的辨认能力是依据声音的“轻响度”(音质变化)。

我们可以想象,在电影院里,如果改变喇叭与观众的距离,观众是无法判断声音远近发生了变化的,而观众是依据喇叭音量来判断距离。例如,电影开场声音淡入我们感到声音接近,电影结束声音淡出我们感到声音远去。如果因喇叭远离观众而提升音量,喇叭接近观众而降低音量,那么远的喇叭用大声音与近的喇叭用小声音,观众会在前后之间发生错觉。

这样的现象,我们研究声音远近感的形成问题,第一要素,声音大小,但是这个实验是在“无音室”里实施的,残音为零的室内,这当然不能代表实际录音的状况。也就是说物理上的声音大小不一定决定观众心理上的远近感,我们无法在操作来定义“远近感”,说出有多少dB与表示多少距离的问题。

举例来说,在闭上眼睛的时候,录音师要我们听到铃虫的叫声,他不需要提升音量也可以表现铃虫离我们非常近。如果铃虫声音和鞭炮声音同时出现那么我们会是什么感受呢?谁也不会相信铃虫的边上会出现鞭炮声。从这个例子里我们可以学到,用音量变化来表现声音空间距离的依据是以我们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我们是通过向生活学习来获得真切的创作感觉。

那么,以铃虫的叫声为基数,鞭炮声应该多少dB,这时我们感到鞭炮声的距离多少远,这是从生活的体验获得的智慧,这两种声音之间不是绝对的dB的关系而是相对的关系,也是数学上所说的绝对数和相对数的转换问题,观众主要通过声音比较来判断的我们技术高低:这正是上帝给予群众的灵性。如果说观众可以用音响数值来判断远近,那么对于听力下降的老人来说,我们对他听感无法解释。

顺着远近感的话题,我们在来讨论实际操作的问题。我们想要表现远近感,不是说有残响和声音模糊度的问题,是吗?那么远处的声音在室内需要添加残响。我们知道人耳听到的声音来自于某人之口的“直接音”和墙面反射的“间接音”的总和,换句话来说人耳听到的声音可以分成“直接音”和“间接音”这两种成分,由于两种成分混合的比率不同在观众心里上发生了远近感。另外,还有同样一句台词在不同场所收音,那么残响成分多少,不一定表示声音远近。例如,野外的环境本身就没有残响。

从物理法则的立场来说,我们是无法在空旷的场景里添加残响的,这样收音操作第一是音量,第二是音质。远处的演员台词由于大地把低音吸走了,语音的低频减少了。我们会有一种生活体会,在楼上和底楼的两个同学大声说话,对方的声音变得“喉音缺乏”,有“中气不足”的感觉,而平时面对面说话不是这种感觉。那么对于远景中的演员收音就需要把她的高音成分衰减一下,让台词的尖音成分听不清楚;而对于近处的台词提高一点低音。

我们必须掌握要领,因为每个演员发音都有其特有的声音特征。大声叫喊时,其中音区域能量很大,相比之下低音区域能量较小。对演员表演绝叫的声音,有的同学会说“声音爆了,请你的声音小一点声!”这种做法十分荒唐的。演员在大声叫喊,正确的做法是演员以更大的声音来表演。

相反,小声音在耳边的感觉,低音能量会大,如果我们考虑到这个因素来收音,不应该让演员提高她的声音。也就是小声音说话的情况,话筒接近嘴边可以强调低音区,低音感效果好。

2人物景别感收音技巧

电影画面是景别。不管你录音多好也是为画面服务,与画面进行匹配,不能马虎。如果远处的语音响,而近处的语音轻,那么观众会感到非常困惑。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需要用调音,也就根据景别来录音。当然我们首先需要充分理解摄影和景别的关系问题。在现场录音师与导演和摄影进行沟通是理所当然的,大多数的情况是大家心领神会。

(参照图2)这样构图为男女一前一后,为了表现两人的远近关系,当然要用两个话筒一前一后,话筒1的音量大一些,话筒2的音量小一些。

3背景噪音匹配技巧

环境噪声的设定需要用笔记备忘,这一点在拍摄故事片非常重要。

一般电影摄影用一台摄影机,在现场通过角度不断变化推进拍摄。这种收音不是像大妈跳舞“一景到底”就可以完成一场戏的。由几十个镜头组成,这样的制作方法叫分镜头拍摄:一个镜头拍完,演员表演中断,然后再拍下一个镜头。这样反反复复,剪接的时候把演员中断的表演连接起来,呈现个场景。换一句话说,我们要把许许多多断裂的素材连接起来,听上去没有断裂的感觉,不然就会导致失败了。

电影观赏需要通过影像中断加强节奏来吸引观众,但是观众的耳朵绝对不能接受声音断断续续。导演在剪接的时候会注意这些问题,在现场录音师必须考虑声音是否连贯的问题。

现在我们提出音乐性的问题,其连续性比起画面和其他表现元素是最为严肃的工作。假如在拍摄音乐演奏,如果用中断的方式拍摄,那么就不能构成一个连续的场景,肯定是无法进行剪接,因此会有一种假唱拍摄法。一般台词连续性的拍摄中也有这样的问题,妨碍连续性因素之一为背景噪声突然中断,镜头切换中背景噪声忽大忽下。控制每个镜头的背景噪音变化,这是录音师的技术问题。学员们往往在台词收音的时候,过多地依赖音量旋钮,从而造成环境噪声大幅度度变化。正确的做法不是调整录音旋钮,而是调整话筒和演员的距离。

一般外景拍摄中话筒的位置发生变化,背景噪声变化不会太大。如果调整录音按钮,那么这个场景的所用镜头的背景噪音应该可以保证连续性。但是实际上我们的操作是如何呢?在拍摄特写镜头的时候把话筒接近演员,这样就可以获得相当高的清晰度,但是,因音压过大而本能地会把声音调小一些,那么背景噪音也会减小,台词和现场噪声的比例发生了变化。接下来轮到拍摄大全景,话筒不能进入画面,我们只好从演员位置退了出来。这样台词音压自然会下降,为保证观众能够听清台词,我们又需要调整演员语音的音量,于是背景噪声也被提升上未了。如上收音方法,如果把特写镜头和全景镜头的声音剪接起来,尽管台词音量可以达到一致性,可是背景噪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了。观众观赏电影的时候听上去台词的音场还是有断裂感,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答案只有一个,录音机上的调整旋钮不动,用话筒移动话筒的位置来控制音量大小。我们想100%的这样工作,但是外景拍摄是不可能的,只好尽量去做。

总之,我们背景噪音多的地方收音,不应该调整录音机上音量旋钮,用话筒移位的方法来调整语音响度。如果在内景或者背景噪音较小的情况下,倒是可以小幅度的调整旋钮来控制语音大小。

另外,在外景拍摄必须注意的地方是突发性的声音出现。例如,背景周围突然有一辆汽车经过,我们就会听到了汽车声音。如果是现代戏的情况还可以解释问题,在剧情里出现汽车也属于正常,即使出现磕磕碰碰的声音也符合生活逻辑。但是如果这个突发性的声音正好在镜头的尾部出现,那样就成为了问题。在剪接台上镜头切换时就会发现刚才还有汽车声音,下一个镜头不知为什么声音突然没有了。从电影的连续性观点来看,不可思议的情况发生了。

背景噪音其实是非常难于处理的问题。在外景拍摄中我们应该尽力让背景噪音降下来,一般而论,到了后期混音的时候,采用其它的噪音混入台词,以制造场景气氛。因此,在上面所说的情况,在现场拍摄时就要做出为混音而采集音场准备,有必要单独的录制现场噪音,以备后续声音剪辑之用,这种方法被称之为“SOUND-ONLY”,汉语叫“台词静音噪声”。

4原声和还音关系

不管什么高级的录音设备,“忠于原声”是操作之本,原声和还音发生误差,能叫“原声”吗?

我们知道即使在嘈杂的地方,恋人之间的悄悄话听起来也非常清楚,周围的东西看不到了,与悄悄话无关的声音也听不到了,也就是说你在选择自己看的东西何想听听的事情,这是人的生理机能,对特定的人和声音具有指向性的本能。但是,如果用话筒录音之后听听声音,这种选择性的特定声音听不清楚了,也就是通过机器那种客观性的还音装置,我们的生理上指向性的本能完全消失。

其实收音和再生的关系是机械处理,而机器是没有情感遐想的能力的。举例来说,像助听器那样的东西,由话筒和再生两个部件组成。如果我们用话筒仅仅是为了收音的话,这与助听器没有什么区别,声音还原的结果是一样。

因为“不想听的声音也在里面”,所以录音技术需要对于不想听到声音需要进行适当处理,实在不想听到的声音给与全面回避;对于想要听的声音尽量贴近,如果是100米以外的候鸟的声音,就需要那种被称作为“野外集音器”的收音装置,通过调音让人听得清楚等等。如果录音师对声音不是这样不择手段的进行精心处理的话,从影院喇叭里出来的声音与助听器没有什么两样,吵死人了!

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拍摄中,关门声,碗筷碰撞声等非台词的自然性的声音出现非常正常,如果你不是选择性的收音,或者轻轻地给以处理,那么就会让人感到吵死了!

总之,我们在录音现场对于“原声”和“还音”的情况需要用心加以判断,识别,预估在影院里释放出来的声音会是什么样子,两种声音相差有多远。这种电影特有的录音技术不管今天的数码器材多么先进,还是需要通过训练才能掌握。

5话筒和声音表现

在拍摄现场你在操作话筒上,一定被要求做到频谱特性好,歪率小,没有杂音。但是这还不能说是优秀的录音师。

演员使出全身加数表演和控制发音,我们必须充分地捕捉到她的音色。例如,收录悲伤台词只是悲伤的台词罢了,我们必须捕捉到那“揪心”的音色。对于演员声音色彩,角色喜悦心情,我们收音的时候必须做到声音饱满,凸显气氛。

过去的观众是因为大银幕才去影院,现在的观众是因为好声音才去影院,最终还是录音师对台词原声混响的能力来评价电影声音的价值。切记!

责编/刘铭哲

猜你喜欢

收音录音师话筒
译制片录音师的艺术修养及艺术素质
小话筒
实车收音效果测试与优化方法
韩国语初学阶段双收音教学方案考察
简易无线话筒扩音系统设计及实现
新媒体时代音乐录音师应具备的素质探讨
录音师星星狐
海螺
静音钻
译制片的录音师具备的艺术素质和艺术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