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教育中基于可雇佣性的商贸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2016-11-12杭俊

中国市场 2016年37期
关键词:高职教育

杭俊

[摘要]可雇佣性指学生初次、维持以及取得就业机会过程中所应具备的能力,在商贸人才培养机制中引进可雇佣性理论,可以准确为商贸人才培养进行定位,以行业视角明确当前企业人才需求,并依此组织和改进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文章首先对商贸人才培养特征进行阐述,其次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就如何创新商贸人才培养机制展开讨论。以期推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发展,提高人才的商贸素质,更好地贴近行业人才需求,适应社会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可雇佣性;商贸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7216

商贸专业建设是高职专业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现阶段商贸类专业已经在国内各个高职院校中开设。根据我国高职院校对商贸人才的培养情况分析,虽然开设时间长但并没有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传统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教学模式和当代商贸行业的快速发展严重脱节,导致该类专业的高职毕业生在毕业后仍需要从头开始对工作业务相关技能进行学习,这显然是高职院校商贸人才培养所必须直面的一个问题。怎样有效培养高职商贸人才所需的可雇佣性技能,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是当前高职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挑战。

1商贸人才培养的特点

判断一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是否成功的一项重要标志是学校所培养的人是否同社会需求相适应。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尤其是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不仅需要学术型人才,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因此院校所培养的商贸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相应的理论知识基础,同时也需要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同时将其有效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能力,这不仅是当前社会中各类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是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活动的重心。总地来说,商贸人才培养工作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实践性和能力导向性。

11实践性

商贸人才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利用自身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方法,根据行业特点实施综合性分析,采取高效的问题处理办法,同时付诸实施。所以通过纸上谈兵的方式进行商贸人才培养是行不通的,必须在切实的实践中对理论进行验证,提高对象的实践能力。与此同时,各行各业对于各项素质能力都非常重视,比如,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所以要想全面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仅依靠课程理论和案例讲述等传统教学模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充分结合专业实践,在实践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性能力。

12能力导向性

商贸人才的培养口径较宽,并不仅限于某一特定职业或技能的培养。首先,商贸人才培养工作必须以行业标准作为基础,人才的专业知识结构不仅需要具有相应专业学科的相关理论基础,也必须具备行业的通用性技能。[1]例如,工商管理专业设置相应的专业基础课程,确保学生更好地学习和了解管理工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工商管理工作存在的普遍性规律,可以从事不同的企业工作;此外设置专业方向类课程,学生可以学习并了解行业自身的特殊规律,更好地认知行业的各种特殊情况。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商贸类课程设置需要基于本地区域经济的实际发展需求;其次,高职商贸人才的培养大可不必一味地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可以参照本地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和行业的结构布局进行更为有效的知识体系构建。这样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后,也培养了自身对于行业的适应能力,可以更好地应对行业的需求与变化。

2高职教育基于可雇佣性的商贸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现代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全面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社交技能等综合性能力的人才。依据当前高职院校商贸人才培养现状,这一层次的商贸人才培养主要存在如下问题:首先,专业定位和就业方向不准确。就综合性专业而言,如何进行合理的定位非常关键。一旦定位明确,就业方向准确,学校就可以根据正确的就业方向组织人才的培养活动。但是现阶段,对于商贸相关专业定位较为模糊,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商贸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其次,专业人才培养同市场需求存在内容上的脱节。从宏观角度来看,商贸类课程体系压缩了专业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教学的系统化,所以,其教学体系极易使得学生缺乏较强的职业能力;最后,专业实践课程所占比重不合理。商贸专业教育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需求,但是从实际的高职教学情况看,其实践课程的安排不多且实践课程的实践性欠缺,这一点使得学生进入社会以后很难较好地适应相应岗位的工作需求。无论是上述哪一点,都对商贸人才的培养效果产生明显的影响,这都将导致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能力受到社会人士以及各个企业的质疑。

3基于可雇佣性视角的商贸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基于以上分析,高职院校商贸人才培养机制可以尝试以下创新。

31转变人才培养观念

可雇佣性人才培养要求对高职教育培养模式进行调整和优化,高职院校必须转变过去落后的人才培养观念,将人才培养过渡到人力资源开发。[2]过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更多的是进行知识灌输,同时将既定目标的实现情况如就业率,当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衡量标准。而现今基于可雇佣性视角的人才培养则更加注重人才自身能力的开发,关注培养对象是否具有较强的可塑性。鉴于这一点,高职院校需要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教育资源,建立可持续的开拓性人才培养机制,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们的自身发展需求,有效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32有效融合专业技能与通用技能

就业技能基本含有两大类:其一,专业技能,这一技能是个人步入企业,从事某一工作最基本的技能,很多高职院校对此非常重视。[3]其二,通用技能,这是可雇佣性理论重点阐述的,这一技能涉及学生可以向潜在的雇主展示自身所具备的人力资本,同时在实际的工作中应用自身人力资本的能力。高职院校普遍对通用技能并不重视,这直接导致很多学生步入社会后,在参与实际工作期间表现出较差的适应性,这也是企业对当前高职毕业生的普遍评价。美国某地区的一个研究小组曾对于不同行业的各种工作所需要的各项技能开展了研究,归纳总结出26项技能,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理论知识、个体管理和团队合作。同时该研究小组对该地区近3000名雇主关于工作技能的调查结果表示:相比理论知识,个体管理和团队协作能力更为雇主们所看重,也就是说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一样非常重要。如果学生单纯具备专业能力,但是通用技能欠缺,其工作是难以顺利进行的;同样如果一个毕业生自身只具有通用能力,但是相应的专业技能较为欠缺,则通用技能缺乏相应的运行基础,因此必须将两项能力进行有机的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不仅要加强专业技能培养,同时也要重视其通用技能的养成。

33将可雇佣性教育融入课程体系

根据上文描述以及相关调研,将可雇佣性教育内容融入高职课程体系,可以使学生的就业技能更加全面、系统和完整。可雇佣性人才培养需要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加以改进,强调自主学习和自我研究,这是一种强调实践应用的学习模式。这一模式不仅强调学生对知识进行掌握,而且实现了学生创新性技能的提升。为达到这一目的,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课程体系,但是这并非是简单地构建独立的课程,而是合理地在课程体系中融合各项关键性技能。对此,国外进行过较多的探究以及实践。比如,瓦伦(WarrenD)对可雇佣性教学内容进行了划分,将其分为整合式、半整合式和独立式三种。整合式采用基于工作和学习设置以职业为导向的专业教学,半整合式指在特定的课程学习中增加工作经历性教学,独立式是指可雇佣性培养作为正规教学的补充,比如设置额外的能力培养模块。[4]根据调研我们发现,各个企业对商贸人才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各专业的融进方式也不同。比如会展、导游等相关专业使用整合式较为理想,而独立式以及半整合式的融进形式较为适合现阶段国内高职院校商贸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可将企业需求的各项基本能力融进课程体系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34创新实践环节,培养企业精神

为提升学生能力,实践教学活动非常必要,可以将理论和实践进行较好的结合。现阶段较为常见的做法是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开进行,理论教学完成之后,再组织学生进行实践。这种方式有利于学校进行课程的统筹安排,但是不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我们可以考虑在课程体系中间安排学生带薪工作半年到一年,相关专业教师跟班管理,将工作绩效计入学生的实践成绩和教师的业绩考核中,这一举措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取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专业教师将这一阶段的实践管理经验更好地“反哺”到今后的理论教学中。期间,培养学生的企业精神,有利于学生可雇佣技能的提升。企业精神一般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个人效率、企业家技能和知识的可迁移能力。[5]对此,我们的人才培养工作需要更加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学生和企业之间的联系,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进行活动设计与实践,不断地培养学生企业认知与企业精神;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倡导进行小组项目协作,相应地缩减学生的书面作业量,强调就业中所关注的个体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6]

35创新教学方式与手段,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专业教师可以大胆地尝试各种有助于提升学生各项能力的教学手段,努力让学生树立一个理念:自己是知识的使用者并非简单的学习者,在校园内部形成一个积极创新的氛围。我们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网络教学,这里并不是简单地在网上布置作业或者浏览课件,而是更加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以高质量的教学资源,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自觉学习。[7]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更多的互动方式,给予学生一定的讨论机会,促使其在交流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开发其创造性思维,提高其社会适应性。

4结论

综上所述,针对我国高职院校对商贸人才的培养情况进行分析,可雇佣性理论在高职商贸人才培训中具有积极意义,应当进行有效的应用推广。可雇佣性商贸人才的培养思维对高职院校商贸人才培养的定位非常有帮助,这一思维转变了过去的“教师—学生”教学模式,实现了“市场—学生—市场”的全新教学模式,更加贴近市场,能够较好地掌握行业与企业需求,并由此确定社会实际的人才需求状况,进而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正。在培养过程中重视可雇佣性技能的培养,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促使其能够更好地就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施冰芸商贸类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设置——基于可雇佣性的研究视角[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9):113-118

[2]邹鑫基于可雇佣性的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1(2):61-65

[3]姜源基于可雇佣性的高职学生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62-64

[4]倪超美基于可雇佣性的商贸类人才培养诌议[J].北方经济,2013(12):94-96

[5]曹晓丽,林枚基于可雇佣性视角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人才市场需求匹配对策研究——以天津市为例[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3(10):32-35

[6]艾楚君,田双喜,田艳媚工科学生可雇佣性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探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46-48

[7]王丽娜可雇佣技能生成机制与人才培养创新[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4):34-37

猜你喜欢

高职教育
职业高校职业思想道德重要性探析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专业基础课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浅谈素质拓展训练对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