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标准《特色农业 保护与传承通则》解读

2016-11-12安徽省宁国市乡味源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刘宏斌

大众标准化 2016年9期
关键词:竹笋示范区标准化

● 安徽省宁国市乡味源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 刘宏斌

国家标准《特色农业 保护与传承通则》解读

● 安徽省宁国市乡味源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刘宏斌

刘宏斌,安徽省宁国市人,先后参与国家星火计划重点项目、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省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等项目的组织实施,参与编制安徽省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多项,参与申报省级科技成果2项、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

2015年12月31日,由安徽省标准化研究院、宁国市乡味源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起草的GB/Z32342-2015《特色农业 保护与传承通则》国家标准,经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予以公布,2016年9月1日起实施。

标准编制的背景和意义

特色农业是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区域特有的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其特点表现在3个方面:特色农业之“魂”是惟我独存或惟我独尊。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对于发展特色农业来讲,也只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称之为“特”;特色农业之“根”是天赋,也就是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各地的自然条件自古以来就有所不同,农业发展自然各有特色;特色农业之“本”是传统,即我们通常所讲的种植、养殖或加工习惯,尤其是先进的农业科技。特色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特色农业对提高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解决入世后国外农产品的竞争压力、加快农业产业结构深层次调整都有重要作用。开展特色农业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既有利于促进特色农业的发展,又有利于特色农业的文化传承。近年来,随着特色农业在国民生活、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如何在经济发展中把特色农业的特殊技术、文化和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保护和传承下去,保护其不在社会发展中日渐流失,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开展此项标准的研究有利于促进特色农业特殊技术、文化和自然生存环境、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传承,采取主动保护的方式引起社会的重视,保护国家特色农业文化。同时,本标准的制定与发布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完善了特色农业标准体系。

工作过程

1.组成标准起草小组

根据质检行业公益项目“特色农业多功能开发利用标准与示范研究”任务和要求,2012年7月下旬,由安徽省标准化研究院主持召开了《特色农业保护与传承通则》标准制定研讨会。会上,组成了标准起草工作组,明确了任务要求,安排了工作进度,成立了标准起草工作小组,会议研究讨论了《特色农业 保护与传承通则》初稿,对起草小组在标准起草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及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刻讨论,各单位代表就标准的范围界定、保护、传承措施等内容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对标准的整体框架进行了讨论。

2.开展相关调研情况

首先,起草工作小组开展了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情况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调研工作。在调研中,主要查阅了我国有关特色多功能农业的规划、研究论文等,以及与特色农业有关的法律法规及保护与传承等重要资料。

其次,标准化起草小组深入企业及相关单位实地开展特色农业保护与传承工作的调研,了解现状,掌握实际情况。

3.标准起草过程

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特色农业保护与传承的内容,按照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等要求,研究了特色农业保护与传承的依据、原则、方法,确定了特色农业保护与传承的范围及措施等内容。依据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对《特色农业 保护与传承通则》标准开展了起草工作。2012年10月底,起草工作小组完成了《特色农业保护与传承》国家标准(草案)。2013年4月和6月,在合肥市召开的两次标准草案讨论会上,与会人员对标准草案逐条逐句地进行了讨论,并对术语的整体框架做了调整,使术语的层次更加清晰,形成了征求意见稿。

标准编制原则及主要内容

1.标准编制原则

特色农业保护与传承涉及的范围很大,确定采编范围、选取原则是编制工作的重点。首先是通用性原则。本标准是我国特色农业标准体系的基础和后续所有保护与传承标准的基础,同时本标准定位于“基础”;二是实践性原则。我国特色农业虽然在标准化工作方面刚刚起步,但国家和地方在特色农业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本标准尊重已经形成并经过实践检验的、被社会广泛接受的保护与传承措施,特别农业文化传承的有关措施;三是规范性原则。标准按照《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的要求进行编写,保证标准形式和内容的规范性;四是前瞻性原则。在兼顾当前我国特色农业发展现实情况的同时,还必须体现标准的前瞻性和引导性特点,考虑到未来的保护与传承发展趋势和规范化需求;五是力求全面覆盖,科学合理,层次清晰,重点突出,定位在围绕特色农业需要保护与传承的措施上。

2.标准的主要内容

(1)范围

《特色农业 保护与传承通则》规定了特色农业的术语和定义,保护和传承原则,保护、传承及其主体要求和信息化建设要求。本标准适用于特色农业的保护与传承。

(2)保护

①保护内容

特色农业的保护内容至少应包括:

种质资源;

产地环境;

生产技术;

特色农产品;

特色农业景观。

②保护措施

A.种质资源

开展种质资源普查,建立资源档案和文献资料库;

建立种质资源数据库和资源库;

开展种质资源的繁殖研究,以及性状鉴定和评价。

B.产地环境

维护特色农业生产的特有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定期开展产地环境的检测;

避免过度开发,建设特色农业自然保护区域;

保证产地土壤环境符合GB 15618中二级标准,农田灌溉用水符合GB 5084要求。

C.生产技术

收集和整理特色农业的生产和加工技术,并制定相关标准;

建立特色农业的生产档案和资料库。

D.特色农产品

应按照特色农产品的特定质量、卫生安全等要求,制定和完善相关产品标准;

应完善产品的检验检测体系,建立日常检验检测机制;

应完善产品的综合标准体系,产品质量特色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应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实现过程管理的可追溯性;

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减少或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

E.特色农业景观

建立特色农业景观保护区域;

景观资源不受破坏;

在特色农业景观边缘建立保护缓冲区,避免过度开发,人为破坏,防止水土流失。

(3)传承

①传承内容

特色农业的传承内容至少应包括:

农业文化;

传统技艺;

品牌。

②传承方法

A.农业文化

通过农业考古、农业历史、传统农业哲学及农业民俗学等途径,研究特色农业的形成、发展等历史过程,充分挖掘特色农业的文化价值。

制定特色农业文化的传承规划;

建立特色农业文化博物馆、科普馆、展览馆等,开展特色农业文化的整理、研究、学术交流和代表性文化的宣传、展示;

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和农村服务业;

建立特色农业文化之乡的申报、审核和命名机制;

开展农业文化的宣传,举办农耕文化节,突出地方特色。

B.传统技艺

建立特色农业生产的技艺传承人(传承单位)的认定和培训机制;

开展传承、传播活动,培养后继人才;

建立技艺保护名录,分级管理和开发。

C.品牌

提高品牌的产品质量和信誉,打击侵权行为;

注重品牌文化内涵的发掘,及品牌的宣传;

建立完善的配套支撑服务体系。

(4)保护与传承的主体要求

建立科学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机制;

培育大众的保护和传承意识;

重视专家指导和人才队伍建设;

d.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5)保护与传承的信息化建设要求

①建立功能齐全的特色农业网络平台,实现农业信息化,促进市场、资源、技术、生产等信息共享,服务于特色农业的市场开拓、生产技术推广与传承、产业化经营和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②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于特色农业产品生产设备,研制适合现代生产的机械设备。

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于特色农业产品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关键问题的说明

《特色农业 保护与传承通则》标准制定的关键技术问题是研究范围的确定、保护措施和传承方法的研究。

1.研究范围的确定

为使特色农业保护与传承标准研究工作顺利开展,界定其涉及范围对标准的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范围在确定上主要考虑在特色农业的范围基础之上开展、在种植历史方面研究基础之上开展、在地域研究基础之上开展。

2.保护措施

为了使特色农业能够随着社会发展、产业发展朝良性方向发展,需要制定一系列保护措施。结合特色农业的特点确定产品相关的种质资源、技术方法、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3.传承方法

传承特色农业的农耕文化,确定传承方法使农耕文化发扬光大,延续发展。传承方法的确定主要是围绕特色农业的发展特性。

标准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特色农业 保护与传承通则》虽然为推荐性国家标准,不具有强制性,但是却对特色农业产业经营与管理起到了指导性和示范性作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以宁国市小径竹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为例:

1.围绕本标准,示范区建立了从种质资源到产品种植、加工、品牌等环节完善的标准化体系,包括《无公害竹笋标准化生产技术》《有机竹笋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雷竹笋用林培育技术规程》《中小径散生竹笋用林丰产栽培技术规程》《乡村园艺产品的保护与传承指南》《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通则》6项安徽省地方标准以及《脱水小径笋》《蔬菜干制品》《脱水蔬菜》3项企业标准,上述标准科技含量高、适用性与可操作性强,提高了竹笋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2.示范区以标准为指导,经济、社会效益明显。

(1)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壮大了小径竹笋产业

示范区标准化实施面积达2 000 hm2,并辐射带动全市及广德、临安等地7 000 hm2竹林开展标准化生产,使小径竹笋产业成为宁国市农业三大重点骨干产业之一,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协会、经营种植户共赢的良好发展格局。通过测土配方施肥、丰产栽培等多项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示范区实现竹笋亩均增产30%,2013年示范区年产鲜笋总产量达3.2万吨,产值近7 000万元。综合计算,示范区1.32万户笋农,户均增收约0.38万元,大大提高了农户参与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积极性。

(2)打造优势品牌,提升市场影响力

通过标准化生产的实施,示范区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不断提升,远销全国17个省市,深受消费者喜爱。宁国市乡味源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已建成国内最大的脱水笋生产、加工基地,多项种植、加工新技术、新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乡味源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先进单位”“省级农业龙头”“省级林业龙头”和“省级民营科技”企业,合作社被评为“省级林业示范社”和“省级农业示范社”,示范基地被评为“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

(3)生态效益显著,建设美丽乡村取得实效

示范区建设制定了完善的标准体系,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加强引导和监督,规范了各项农业投入品的经营和使用,大大降低了农产品种植、加工各个环节对环境的影响。

示范区建设带动了笋农增收,提高了笋农从事竹笋种植的积极性,小径竹笋种植面积从2010年的8 000 hm2增加至2013年的9 330 hm2,项目区的森林覆盖率大大提高,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空气质量,为建设美丽乡村贡献了积极的力量。■

猜你喜欢

竹笋示范区标准化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标准化简述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竹笋
竹笋
小竹笋的梦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挖竹笋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通知
着力打造“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升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