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事政治有效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16-11-11张义江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时事政治有效性教学

张义江

摘 要 时事政治教学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为搞好时事政治教学,广大教师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长期以来缺乏经常化教学的有效形式。对传统“时政课前五分钟”活动几个关键点进行合理改进,打通时事政治教学和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壁障,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是落实时事政治教学的重要保证,也是促进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政治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时事政治 经常化 有效性 教学

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及党和国家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规定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思想政治高考考纲规定的必考内容。培养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时事政治教学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加强时事政治教学,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开发和实施了许多有效方式,取得了积极效果。其中,“时政课前五分钟”活动就是被广泛采用的方式之一。所谓“时政课前五分钟”,就是在课堂上让学生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就新近发生的国际国内重大时事政治事件,简明扼要地向全班同学作一介绍,并根据所学知识作适当评述的活动。实施中的具体形式主要有时事播报、时政演讲、时事评论、时政综述等。

“时政课前五分钟”活动的开展,调动了学生关心时事政治、主动参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思想政治课贴近了时代,贴近了生活,贴近了学生实际;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同学们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但随着教学条件的改进和教学实践的发展,“时政课前五分钟”这些传统形式的不足与缺陷不断暴露出来,严重影响了其积极作用的发挥,甚至危及到了它的存在和发展。

一、传统教学形式的不足与缺陷

传统“时政课前五分钟”活动的不足与缺陷集中表现在重形式、重过程,轻内容、轻效果,因一时一事而开展活动,效果尚可,但作为一项经常性活动,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1.主体积极性难以持续

每次活动刚刚开展时,作为一种新鲜事物,同学们的好奇心强、兴致高,都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劲头,积极性高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问题就会暴露出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呈递减趋势。究其原因,一方面,如果由教师按学号或座次发放时政专题,不同学生的知识储备、爱好特长不同,学生领到的专题往往不是其感兴趣或擅长的,如男生一般对国家大政方针、国际问题、军事问题、体育科技等方面的问题感兴趣;而女生则对网络热点、文化问题、民生问题等感兴趣,一旦领到的专题不符合自己的兴趣,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如果由学生自由选择时政专题,选题往往又过于偏向自己的爱好,研究分析时又常常顺着自己的爱好跑偏,容易导致课堂展示时说者兴致颇高,听者索然无味,由于得不到欣赏和认可,最终积极性全无。另一方面,在学习比较紧张的时候,有些学生怕耽误时间,影响学习,往往不做精心准备,应付了事。

2.对客体研究缺乏深度

“时政课前五分钟”活动最初是在学生校园生活封闭、信息闭塞的情况下,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家事、国事、天下事设计的。因此,活动设计的初衷就停留在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了解时事、提高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层面上,并没有要求学生对时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所以当时主要采取了时事播报、时政演讲等形式。后来,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和校园学习条件的不断改进,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畅通了,了解时事已不存在障碍,许多老师就对原有形式进行了改进,采用时事评论、时政综述等形式开展活动,即在时事播报的基础上加以简要评述。但由于缺乏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操作规范,学生的评论随意性极强,评论常常游离主题,偏离正确的方向,缺乏系统性、理论性,使很多评论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另外,对于许多复杂、长效热点问题跟踪不紧,收集信息不全,对整个事件缺乏整体规划,对事件的宣讲和评述支离破碎,使人难以全面、深刻、系统地理解和把握整个事件。

3.研究成果难以再利用

“时政课前五分钟”活动原有形式最大的设计缺陷,就表现在没有充分考虑研究成果的后续利用上。学生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收集、整理信息,并做一定的分析、评述,整个活动止于五分钟的课堂宣讲,甚至没有留下必要的备查资料,这种戛然而止的活动对于大部分听者而言,时间短、理解浅,难以留下深刻印象,更谈不上深刻的领悟和价值观的内化,导致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不仅如此,时事政治教学,本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题中应有之义,由于活动止于课前五分钟,不能进一步向课堂教学延伸,与课堂教学相融合,极易造成时事政治是外加于思想政治课、可有可无的心理暗示,严重影响了时事政治教学的效果。

二、对传统教学形式的改进与完善

针对“时政课前五分钟”活动不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对原有形式进行了不断的调整和改进,有成功,也有失败。总结一路走来的成功与失败,我们认为以下几点改进与完善值得推荐。

1.以认领的方式发放时政专题

时政热点专题不再由学生自由选择,也不再由教师随意分发,而是由教师筛选一定时期内的热点问题,并对这些热点问题做初步整理,根据学生实际提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并结合热点问题本身的特点和要达成的研究目标,分以下三种情况以招标的方式由学生自愿认领,并保证完成任务。

(1)一人一题,集中攻坚

对于一些孤立、简单和偶发事件,如“天津滨海发生特大火灾爆炸事故”、“习近平同马英九历史性会面”、“屠呦呦获诺贝尔科学奖”等,事件本身清楚明了,学生不必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收集、整理资料信息,对时政资料的分析和加工也不复杂困难。这类问题,可优选一名学生认领、研究即可。

(2)二人一题,合作共研

有些时政问题,事件本身比较复杂,它涉及面广、牵扯问题多,需要广泛搜集资料,认真筛选信息,多角度、多侧面、调度多学科知识加以分析和认识,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定方略绘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这类问题,如果由一位同学认领,压力较大,任务完成质量也难以保证,可选两位同学共同认领。两位同学共研一题,一方面通过分工可以减轻工作量,另一方面遇事有商量,通过思想的碰撞,更会闪现出智慧的火花,有利于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3)多人一题,跟踪围点

对于一些长效时政热点问题,在一段时间内,会有不同的代表性事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出现新的典型事件。如“雾霾治理”这一时政热点,在当今中国,它已不是一个简单的气候问题,也已不是一个纯粹的环保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问题,它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这类热点事件会不断出现,研究分析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单凭一两个人进行跟踪和研究是很困难的。为此,可以以班级学习小组或学习兴趣小组为单位认领的方式,依靠集体的力量,长时间跟踪,及时抓住其中的价值点,做出有价值的分析。

2.以试题的形式呈现研究成果

以什么形式呈现研究成果,是“时政课前五分钟”活动的中心环节。因为它影响着选题方向、研究角度,决定着用什么样的知识、什么样的方法研究问题,也最终决定着研究成果能否得到后续利用。为克服原有形式肤浅、浮躁的弊端,在几次尝试后,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学生认可度最高的是命制试题的形式。因为它是学生最熟悉的一种形式,也是伴随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一种形式,更是学生最关心的高考的基本形式。同时,要想命制出一道高质量的试题,必须在熟知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时事政治资料,透过纷杂的现象找到二者的最佳结合点。并以此为切口,巧妙地设计出能够唤醒所学知识、评价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试题,这无疑需要深度的研究和思考。因为既有学生所熟悉和喜欢的外在形式,又有深刻的内容和一定的思维含量,所以,以试题作为研究成果是恰当的。具体操作中,先由研究者根据所认领的时政专题,结合所学知识命制试题,在课堂上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向全班同学介绍时政背景、命题意图、解题思路和答题要点,课下用一到两天的时间征求同学们的意见,修改完善题目,交给老师审定。学生命制的试题,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要认真审核,及时修订,形成定稿。

3.建立题库以落实成果的后续利用

为了有效地利用研究成果,我们设立了班级公共电子邮箱,在教室建立了档案盒,将老师最终审定的试题以电子稿的形式存入电子邮箱,以纸质打印稿的形式存放于档案盒,学生可根据需要随时下载查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所整理的时政背景资料,设置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探究、生成新知识;作为具体案例,印证所学道理;以学生命制的试题作为典型例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取其中的试题,培养解题能力,巩固和理解所学知识。在平时的检测和阶段性考试中,教师可选择其中的优秀题目作为考试题,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检测和评估。

三、改进与完善的突出优点

经过我们的改进与完善,“时政课前五分钟”活动适应了新形势,进一步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在新的起点上,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1.实现了时事政治教学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

“时政课前五分钟”活动的原有形式,虽然将时政内容放到了课堂中进行,但它与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仍然是两张皮,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通过我们对“时政课前五分钟”活动原有形式的改进,以命制试题为抓手,通过学生和老师的互动,使时事政治学习从课前的收集整理信息、研究获得成果,到课堂中的发布研究成果、充当教学资料,再到成为课下复习资料和学习评价试题,就将时事政治内容融入到了课前、课中、课后整个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真正实现了二者的有机统一。

2.探索了一条务实有效的研究性学习的路子

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距今十多年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来,研究性学习步履艰难,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与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指导教师把研究性学习理解得过于“高大上”而对开展活动具有畏难情绪;学校在参加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中对学生安全有所顾忌;家长、学生怕参加活动挤压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成绩而积极性不高等。在这种形势下,探索一条务实有效的研究性学习路子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紧迫。通过改进和完善,使“时政课前五分钟”活动成为一款简约型、实用型的研究性学习版本,它有效地克服、回避了上述不利因素,既没有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又紧紧围绕教师和学生的主要任务,使学生在开放的学习情境中锻炼了收集处理信息、发现提出问题、分析探究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有效地进行了研究性学习活动。也正因为如此,它得到了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的认可和支持。

3.激活了学生主动参与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内在动力

高中学段的学生,思维特点上具有明显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他们不愿轻易接受现成的结论,不轻信他人的说教,喜欢思考、怀疑和评论;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并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通过我们对“时政课前五分钟”活动原有形式的改进,让学生自主搜集整理信息,独立得出结论,极大地增强了结论的可信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再用这些事实分析和论证问题,会令学生倍感亲切、可信。同时,如果某位同学命制的试题让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引用,会被视为对自己的认可;如果试题被选为考试题,更会被视为一种荣耀,这些都调动了学生参与时事政治和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4.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品质和能力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人们推动事物发展的逻辑。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创新和发展的关键。从古至今,人们无数次地看到苹果落地,无数次地被苹果砸到了头上,但都习以为常、熟视无睹,只有牛顿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并最终解决了问题,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造福人类。我们的教育,从来不缺乏对学生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甚至有的畸型发展到把学生培养成为了“解题机器”,但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品质的培育却十分匮乏,这与我们所处的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极不相符。通过我们的改进和完善,“时政课前五分钟”活动为学生搭建起了一个平台,学生通过这个平台,在开放的环境下,学会通过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的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据此提出问题、命制试题,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和看待当今社会现象。这一活动的经常化开展,无疑会帮助学生养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品质,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时事政治有效性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高中政治教学应用时事政治的探讨
如何利用时事政治增强高中政治的实用性
浅谈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时事政治教育:意义、原则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