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课堂应追求形神兼备的旨趣
2016-11-11董健
董健
摘 要 历史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在实践中应当追求形与神的统一,近年来的中学历史课堂却充斥着各种有形无神的乱象。通过反思我们认识到,既不能让形式压垮了内容,也不能让内容取代了形式,需要在两者之间寻求一条贯穿的通道,这个通道就是一节课的“灵魂”、“神韵”,或者说核心主题。历史教学应当追求三个层次,即有形更有神、形变而神凝、寓神于无形。
关键词 历史课堂 形与神 教学
一、有形更有神:历史教学的学科底线
南朝文学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夸饰》中说:“神道难摹,精言不能追其极;形器易写,壮辞可得喻其真。”[1]意即:文艺的呈现方式可以多元多样,但其蕴含的精髓就难以把握了。历史课堂也一样,有问题的课堂一定是肤浅的、苍白的、造作的、乏味的、茫然的。因此,近年来新课程的设计者们一再呼吁教师改变自己的课堂架构、授课模式、教学策略,认为这样才能跟得上时代进步的潮流。于是,我们见证了课堂的跨越式发展:教师退出讲台、学生成为主人、合作全面开花、讨论处处皆见、展示样样精彩。各种类似于“一三五”、“二四六”公式的教学模式蓬勃生长,没有这些名词术语就不能称之为改革;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全面推行“互联网+”的模式,翻转、微课、慕课扑面而来,没有这些外来技术就不能称之为先进。在“去讲授化”后我们迎来了“全自主化”的时代,总感觉不亦步亦趋地跟上步伐就将沦落为旧观念的遗老遗少。
可是,有些变化总让人隐隐感觉不安。比如,展示型课堂:形式繁多却缺乏一根贯穿始终的主线,学生在课堂上的表演、讲演、争辩散碎支离而无所适从,最终并没有解决任何问题,热闹后只剩下空虚。问题引领型课堂:预设的问题精致细密却固化了学生的思维,使之在教师铺设的跑道上机械奔走;某些教师还喜欢在学生结论的基础上做出总结,浓缩成所谓标准答案,导致学生辛苦累积的思维能量前功尽弃。自主合作型课堂:导学案编写千篇一律,化史料为试题、化阅读为演练、化生动为呆板;自主学习某些时候成为预习的变种,学生完成教师预设的学习任务,然后到课堂上去演示,整个过程中自我思维究竟有多少,难以衡量。知识的系统化让位于碎片化,思考的深刻化让位于浅白化,历史课需要的反观、慎思、追问都被闹闹哄哄的场景掩盖了。虽然上述现象并非历史课改的全部,但是一边倒式的课堂面貌依然令人揪心:有形无神的课堂究竟能够走多远?
好的课堂一定是形神兼具的,如果一味在形式上做文章,即使能获得一时的掌声与喝彩,终不过是过眼云烟。历史课堂教学既不能让形式压垮了内容,也不能让内容取代了形式,需要在两者之间寻求一条贯穿的通道,这个通道就是一节课的“灵魂”、“神韵”,或者说核心主题。总之,“形”与“神”是一切审美活动的两种基本要素,必须双轮驱动、两翼齐飞,才能俊彩神驰、气象万千。我们的课堂教学决不能逾越形神兼备这条学科底线。
二、形变而神凝:历史教学的基本策略
先秦时代的学者就已经开始强调“神”对“形”的引领作用,“神”是纲领、是主线、是航道,它统领着、贯穿着、规范着“形”的走向。中学历史教学同样可以从中获得警示:以神统领的课堂应该主旨昭彰、思想深邃、意境通幽;以神贯穿的课堂应该内容丰实、设问有力、节奏铿锵;以神规范的课堂应该形式新颖、策略多元、意趣盎然。“神”是什么?就是一节课的灵魂。这个灵魂是教师在认真品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后,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炼出来的核心主题,它的内涵远深于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更有学术性和人文性。
譬如,201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不少老师都选择在课堂上讲述抗战史,“一条战线、两大战场、两种路线、三大阶段”往往成为他们讲述的主要框架。但是如果我们深入一步,就会看到抗战不仅是战争史,更是精神史、心灵史,我们完全可以从这两个角度重新定位抗战的历史价值。以笔者的《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堂课为例。
导入:出示“9·3”大阅兵中抗日老兵通过天安门接受人民检阅和敬仰的经典画面,引领学生思考:此时此刻这些健在的老兵会想些什么?学生讨论后,老师开宗明义:面对抗日战争这样一场震天撼地的战争,每一代人都会发出自己的声音,这节课我们就来听一听他们的声音。整节课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有泪水”:来自战场的呐喊。展示中日两国对于战争的准备及其主要斗争过程,展示两大战场一些民族英雄及其团队的壮烈事迹,引导学生认识战争的残酷惨烈和抗战的艰苦卓绝。第二部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战场之外的声音。展示战前、战中、战后中日两国不同阶层人士对于抗战的看法,引导学生思考政治与战争、民族与战争、历史与战争的辩证关系。第三部分,“来自何处?所在何地?去往何方?”:朝向未来的叩问。引导学生围绕“中国选择在日本投降签字日举行大阅兵是否在炫耀武力”这个问题进行分组讨论。最后,引用习总书记的话:“70多亿人共同生活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应该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共同发展。”告诫学生:阅兵不是炫耀武力而是提醒和平,我们应郑重记取历史、坚定守望历史,寻找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这次教学设计立足于引导学生审视抗战历程,思考抗战价值,感悟抗战精神,通过展示、思考、讨论、争辩等不同的形式,表达了对战争与和平的辩证认识。整节课围绕着“战争与和平”的沉思这个核心主题,通过大量史料解析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胜利与和平在人类发展史上的价值,整个设计主题鲜明、内容充实、意境开阔。好的历史课犹如一篇美文,一定要主题突出、内涵富厚、意蕴深远,而且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从根本上说就是可感、可悟、可信。
三、寓神于无形:历史教学的终极追求
历史教学的终极使命在于引导学生从人类的普遍命运中认知和思考自身的命运,因此有其独特的学科价值取向和认知规律,叙事说理、勾沉细节、解读史料、逻辑推演、比照分析等手法都可以综合运用。我们现在推崇“核心主题教学”,就是要在传统教学之外另辟一条蹊径,引导教师们尝试探索历史课堂教学的无限可能,最终达到形神合一的境界。
上海历史特级教师孔繁刚曾经这样描述他眼中的历史课:“历史课的灵魂来自它的思考,历史课的精神来自它的情感,但这一切都离不开它们的载体——历史的本身,历史的真实。历史教师的讲课不能脱离课本,但绝对不能照本宣科,也不能局限在仅仅是理解课本、解读课本,而应该是着眼于了解历史、理解历史。讲课是一种追求、一种再创造、更是一种艺术,要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动机和渴求。我们要讲真实的历史、过程的历史、人物的历史、宏观的历史、细节的历史、学生身边熟悉的人和事,要培养与训练学生善于将天时——地利——人和,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过去——现在——未来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性、立体性的思考能力,要学会用历史辨证思维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2]在他看来,“格物求真”就是历史学科的灵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发挥着核心引领作用,而教学技巧和手段则是辅助或者补充,多之,锦上添花,少之,无伤大雅。
教学的境界在于求真、务实,还在于累积和沉淀。当下,不管多么艰难,历史教师依然需要一种精神:静水深流,厚积薄发;仍然需要一种品格:拒绝平庸,勉力求真;仍然需要一种激情:挥斥方遒,超凡入圣。我们开展的核心主题教学实验是一块硬骨头,对教师的个体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正所谓“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3],唯有静心内视,反复打磨,才能寓神于无形,臻于化境。
参考文献
[1] 刘勰.文心雕龙注·夸饰第三十七[M].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2] 孔繁刚.“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我[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12).
[3] 刘勰.文心雕龙注·神思第二十六[M].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责任编辑 郑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