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享发展理念下的中小学班集体建设

2016-11-11刘敏慧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班集体建设中小学

刘敏慧

摘 要 共享发展理念对中小学班集体建设来说,具有鲜明指导作用。本文以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引,提出在班集体建设中要坚持“建设为了学生、建设依靠学生、建设成果由学生共享”的价值取向,并将中小学班集体视作规范化的社会组织,围绕建立班集体组织规范、强化班集体凝聚力、培养自主管理能力和促进个性发展四个逻辑阶段,结合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等,提出中小学班集体建设策略。

关键词 共享发展理念 中小学 班集体建设

班集体是在学校教学班基础上,在教师教育指导和集体主义价值引导下,在共同活动中形成了文化心理共同体的学生主体[1]。班集体在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中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强班集体建设也是中小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优良班集体的形成依靠多种要素共同推动,首当其冲的是需要好的理念指导。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共享发展理念,从国家发展层面指明了价值取向。本文将共享发展理念浓缩到一个班集体的建设中,同样具有鲜明的指导作用。

一、共享发展理念在中小学班集体建设中的价值取向

1.班集体建设的目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既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落脚点和归宿。马克思集体主义理论告诉我们:“个人力量由于分工转化为物的力量这一现象,不能靠从头脑里抛开关于这一现象的一般观念的办法来消灭。没有集体,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可见,集体主义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班集体必须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这里的全面发展不是指样样皆优的全优发展,也不是指各种能力同等水平的平均发展,而是德智体美全方位发展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和谐统一。

2.班集体建设的过程依靠全班学生共同协作

中小学班集体是由几十个个性迥异的少年儿童组成,他们是班集体建设的主体。但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还不成熟、不稳定,个体意识比较强烈。班集体则是一个有集体主义价值导向的规范化组织,有着一定的管理目标、组织机构和纪律规范,因而在建设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学生个体利益与班集体利益不协调的情况。从系统论角度来看,班集体也是一个多要素组成的系统,而“协同是系统中诸多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合作的或同步的联合作用、集体行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中,普遍存在着整体性、协同性、合作性现象”[2]。因此,班集体在建设过程中,必然需要学生的共同协作,这也是班集体发展的基本动力。

3.班集体建设成果要让全班学生共享

共享发展的核心在于“共享”,同样,班集体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建设成果也必然让全班学生共同享有,这样才能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良好氛围,否则只会陷入“三个和尚无水吃”的尴尬境地。成果的共享体现在“获得感”上面,“获得感”既包括物质层面也包括精神层面,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更多的是后者,他们获得了知识、友谊、自信、能力等,这些收获反过来也会促进他们对班集体的认同感、归属感、力量感。因此,班集体建设的成果不仅仅是一个荣誉、一面旗帜,而是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从中受益,获得成长。

二、共享发展理念下中小学班集体建设的策略探析

从社会学视角看,班集体是一个规范化的社会组织,班集体建设的过程也是组织建立和发展的过程,因而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一般包括建立班集体组织规范、强化班集体凝聚力、培养自主管理能力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等四个逻辑阶段,这四个阶段在实践中是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的,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1.班集体组织规范阶段

组织规范阶段是班集体建设的基础性阶段。在共享发展理念下,班集体组织规范的建立既要考虑学校的教育目标,又要兼顾学生的个体目标;既要依靠班主任和教师的教育引导,又要发挥全班学生的共同协作。

(1)班集体目标应与个体目标相结合

在共享发展理念下,班集体的目标应围绕学生全面发展,既考虑全班学生的共性发展,又关注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部近几年就中小学生全面发展提出了许多明确的要求,如核心素养体系、综合素质评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等,班集体目标的确立应紧密结合这些要求,并结合每位学生的个人特点,确立个体的阶段性目标。这样,既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又能够将集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结合起来,从而使每位学生从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有更多获得感。

(2)班集体制度应获得认同

社会心理学指出,群体规范在群体成员的共同活动中一经形成,便具有一种公认的社会力量,它通过不断内化成为人们的心理尺度,而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3]。可见,班集体所建立的一套行为准则或制度,只有真正为每位学生所采纳和接受,并内化为自觉行动的内部观念时,学生才会从个体变为“集体人”。因此,在共享发展理念下,班集体制度的建立不能简单以班主任个人意志或者管理者的角度,提出“不准”“禁止”等约束性要求,而应该充分发扬民主,让全班学生共同讨论具体的条款、规则和语言文字,并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同。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还要耐心细致地引导他们适时地调整和补充,让他们从制度的执行和完善中共同获益,从而更加主动地遵守制度。

(3)班级组织体系应依靠共同参与和协作

在共享发展理念下,班集体组织体系应该是一个协作体系,而不是“权威的领导体系”。在组织建构中,要以促进每位学生全面发展为指引,摒弃成人化、社会化的思想,班干部的选择应坚持民主、集中的原则,采取学生自荐、竞争上岗的形式,让每位班干部上任初始就形成服务意识、责任意识,而不是管理意识、权力意识。在岗位设置上不是简单按照学习成绩或者过分强调个人能力优势,而是让每位学生都能够有锻炼和成长的机会,这样既符合“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共享发展理念,又有利于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和增强其责任感。

2.强化班集体凝聚力阶段

社会心理学认为,凝聚力表现在成员的心理感受方面,即为认同感、归属感与力量感[3]。因而,增强认同感、归属感与力量感是强化班集体的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1)重视班级环境的影响

“破窗理论”认为:“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可见,环境能够对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影响。班级是学生长期学习的地方,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尤其重要。在共享发展理念下,班级环境的营造应突出让学生产生归属感、认同感,如在物质环境方面,保持环境卫生、桌椅整齐,墙壁、黑板报的布置应健康向上、富有人文关怀、体现学生成长历程等,让学生有一种“家”的感觉;在精神环境方面,让学生结合班级目标,共同讨论设计班训、班徽、班旗、班歌等,增强他们的集体感,使内心产生“我们”“我们班”这种情感,当班集体取得成功或遭到失败时,每位学生有共同感受,从感情上爱护自己的班集体,这样就形成了认同感和归属感。

(2)加强学生间互动

社会学理论提出,社会互动能促进对自我的认识、能满足行动者的需要、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4]。同样,班集体也是在全班学生的互动中不断发展的,在互动中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我,从中获得认同感、归属感和力量感。在共享发展理念下,班级互动的设计与实施要考虑三个因素:一是把教育目标如学生核心素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融入到互动中,如北京市出台的《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考核实施意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和综合素质评价的要求融入到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创设集体教育情境,加强集体互动。如创设“挑战—成功”情境,并采取分组的形式,让每位学生设计各自的活动角色,承担集体赋予的任务和责任[5],使学生与学生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充分互动,引导他们分工协作,在获得成功之后,学生能够从中收获合作、信任、尊重等认同感、归属感;三是引导学生间进行分享,适时给予评价。分享交流不仅是丰富集体和每个成员的经历和体验,而且能够使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有获得感,同时,班主任或教师适时给予正面评价,能使学生从正面评价中感受自尊、自信,获得力量感。

3.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自主管理能力阶段

主体意识对于主体认识、改造自我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承担起班集体建设的责任,真正经历建设过程中的困难与挫折、成功与喜悦,他们才会有更多的获得感。

(1)敢于放手

在班集体建设的前两个阶段,主要是在班主任的高度参与下实现的,尤其是中小学生,受到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主体意识很难自发形成。但随着班集体的不断发展,出于自主管理能力培养的客观要求,班主任必须转换角色,逐步淡化主导权。俗话说:“少小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只有从少年儿童时期就积极培养主体意识和自主管理能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因此,必须大胆放手,但不是放任,可以通过侧面引导和鼓励,但不能过度干预。只有让他们充分发挥创造力、想象力,这样建设出的班集体才能异彩纷呈,每位学生也才能从中体验成就,收获自信。

(2)平等参与,人人有责

班集体作为规范化的组织,不可避免的使组织体系带有一定的权威性,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这种“权威”会随着自主管理方式的实施,由班主任逐步转移到班干部身上,在班级管理和集体活动的互动中,如果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一些学生容易产生主体意识转移为权威意识、自我意识的问题,这恰恰违背了主体意识和自主管理培养的目的。因此,在这一阶段,应强化责任和义务,弱化权力和利益,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加强分工协作,形成“人人参与、人人有责、人人共享”的主体意识。

(3)树立“容错”理念

波普尔的“试错渐进”理论提出:“正是在不断试探和纠错的行为持续中,生物确定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就整个生物界来说,较好地完成试探与纠错过程的生物,能够生存下来,而不能完成试探与纠错过程的物种就会逐步淘汰。”[6]中小学时期是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的时期,放手他们自主管理,不可避免的会犯错,这个时候不能简单地给以批评甚至惩罚,相反,应该树立“容错”理念,允许他们犯错,给予理解和宽容,帮助他们反思和改正,让他们在不断“试错”中取得进步。

4.促进个性发展阶段

受遗传、家庭、环境等因素影响,中小学生在个体性格、智力、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使他们显现出不同的个性。在共享发展理念下,班集体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和谐统一,让全班同学都能够从中充分展现自我、释放个性、收获成长。

(1)尊重个性差异

在多年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班主任和教师会形成一些固化的认识,主观地设定“好学生”、“差学生”,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不自觉地采取方式“塑造”学生的性格、习惯,朝着其主观设定的“好学生”标准发展,这样容易扭曲甚至扼杀学生的个性。正如多元智能理论所指出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和弱势智能领域,而每个人都应该在充分展示自己优势智能领域的同时,将自己优势智能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能领域中去,从而使自己的弱势智能领域尽可能得到开发。”[7]青少年身心发展速度存在不均衡性,其优势和弱势智能的发展速度也会存在不均衡性,这就需要充分尊重个体差异,即使是存在学习困难、行为偏异的学生,也要给予平等对待。同时,可以通过主题讨论、自我评价等方式,帮助学生对个性差异树立正确认知,学会互相尊重。

(2)引导个性发展

让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并不等于放任自由发展,中小学生身心发展仍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果没有科学的引导,容易误入歧途,出现诸如“不成熟人格”、“双重人格”、“边缘人格”等问题,甚至出现人格扭曲、分裂等障碍。因此,需要在尊重和保护个性差异的前提下,以学生核心素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学校教育目标为导向,积极引导个性的健康发展,如在树立共性价值观方面,可以采取榜样示范的方式,引导学生向榜样看齐;在促进个性发展方面,可以通过全班学生的共同参与和互动,发现和分享身边同学的“闪光点”,并鼓励他们各自展现特长,为班集体建设增添异彩,从而实现个体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个体发展与集体发展的和谐统一,在共同建设班集体的过程中普遍享有获得感。

参考文献

[1] 胡麟祥.班集体的涵义、结构及教育功能[J].中国德育,2007(3).

[2]薛伟江.共享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EB/OL].http://www.qstheory.cn,2016-2-21.

[3] 崔丽娟才源源.社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 胡麟祥.集体建设背景下的班级教育活动——现代班集体建设系列讲话之七[J].中国德育,2007(8).

[6] 陆剑杰.波普尔的试错渐进理论及其对解读马克思哲学的启示[J].南京社会科学,2006(4).

[7] 于和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J].辽宁师专学报,2006(5).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班集体建设中小学
网络环境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班集体建设的实践应对
中职卫校护理班班主任工作体会
论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忽视也是一种爱
高校班集体建设的实践研究
温暖童心,让孩子恋上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