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我校化学校本课程的建设
2016-11-11朱华英
朱华英
校本课程开发进入课程研究领域开始于20世纪60、70年代,当人们认识到国家课程具有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时,尝试从其外部寻求一种课程开发方式来弥补其不足。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定了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提出了国家、地方和学校共同进行课程建设。因此,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管理、开发和实施的课程。
一、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
我校由校本部(学生都是重庆市最优秀的学生)和分校(学生相对较差)构成,再加上学生个体化差异很大,所以学校对多元文化背景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非常重视,在五年前学校课程委员会的自我建设就成为了学校领导思索和规划的问题。学校课程委员会是为了实现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整体规划学校课程设置方案、指导校本课程编制而设立了校内学术机构。课程委员会的成员由学校行政领导、各学科组优秀教师组成,在课程委员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校本有效运作。学校课程委员会定期对校本课程的编制进行业务指导,同时制定了一套对校本课程的实施评价及奖励措施。学校把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看作是学校自下而上的教师文化重塑,学校课程委员会根据这一力量实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形成和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这一目标的制度保障。
二、化学校本课程团队的建设
在学校如此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的大环境下,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团队也因此而诞生。由教化学的学校党委书记亲自牵头,学校化学教研室主任、化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参与的化学校本课程研究团队诞生了。为了更快更好地进行化学校本课程的建设,团队同时还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适应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一级子课题“化学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研究。为了更快更全面地提高团队的素质,每学期请一次专家到校做专业讲座,同时派老师外出参观学习,每月一次正式会议,每两周一次部分老师的碰头会。当然,新事物开始,都不会一帆风顺,首先,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愿意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就算教师愿意,由于教师的知识技能、工作负担和时间限制、参与的方式等因素都会影响教师参与课程发展。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原有的思维和习惯带来沉重冲击,教师必须以大量精力应对各种精神和实践压力。因此在新课程改革期间,我们也经历过各种阵痛但坚持了下来。现在,我们学校初三、高一化学校本课程都开设得很好。
三、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
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必须符合化学新课程改革的思想,贴近学生生活,重视实验教学,关注环境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感。首先确定了开设初三、高一的化学校本课程。由初三教研组长牵头负责,主要由初三化学老师及个别高中老师构成的小团队,开发了初二到初三化学衔接的《走进美丽的化学世界》校本课程,以及比初三层次略有提高的《神奇的化学》,由高中化学教师构成多个团队,分别编写了《小小化学家》《我们一起动手吧》《化学与生活》《化学与食品》《化工》《化学趣闻实验》等。
四、化学校本课程建设还在完善中
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目前每周只有一节课作为化学课堂教学的辅助部分,采用学生自愿选择原则,采用走班制教学。学生的感慨是增加对化学的兴趣;感到化学是奇妙和有趣的;增加实验动手能力;增加与同学的合作;感到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过半数学生提到“了解更多化学知识”。通过校本课程,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化学课堂的局限,大大开阔了学生的化学视野,感受了化学的奇妙。
高中化学校本课程建设对我们来讲是全新的课程尝试,它涉及教师、学生、家长、社区及教育行政部门等,是一项工作量很大的系统工程。对老师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同时也是极佳的机会,现在,我们的校本课程建设还在不断完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