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2016-11-11杨咏梅
杨咏梅
【摘 要】 教师只要在教学时重视概念教学,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把枯燥的概念变成朗朗上口的歌谣,这样的教学一定是成功的。教师的教学质量自然就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关 键 词】 概念教学;教学质量;小学数学
数学概念是现实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概念实际上是构建数学知识大厦的基石。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一种倾向,往往对概念教学的重要认识不足,教法不当,偏重于让学生背定义、记结论,忽视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这样,不但有碍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也不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影响学生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数学概念教学。
一、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1. 数学概念在小学数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问题进行判断、推理。”在小学数学中包含着大量的数学概念以及由其构成的数学基础知识,如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定律等等,而定律、法则、性质等都是判断,它们是由概念与概念的联系构成的。通过几个判断又可以推出一个新的判断,这就是推理。所以,数学概念实际上是数学基础知识的基础,是正确作出判断和推理的重要条件。
2. 讲清数学概念是学习法则、性质、定律、公式的基础和前提。如学习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里的“甲数除以乙数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0除外)”这些数学术语都是概念,不理解上述概念,就很难学好加法法则。帮助学生学习时还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让学生学会巧记。上面的那条法则我教学时就觉得学生掌握起来有些拗口。于是我把法则编成“一不动(被除数不动)两动(除号变乘号,除数变倒数)”的口诀。因为正确灵活地理解掌握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必备条件。
3. 讲清数学概念是提高计算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的基础和条件。学生只有正确地理解掌握概念,才能正确地进行判断,正确地进行思维。如在复习“直线、射线、线段”概念时,我要求学生判断下面各题的正误。
(1)直线是无限长的。( )
(2)一条直线上的两点把直线分成三条射线。( )
(3)线段是可以度量的。( )
(4)射线有一个端点。( )
通过看似简单的判断,实际上是归纳了“直线、射线、线段”各自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进一步强化“直线、射线、线段”本质属性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逻辑思维的过程。
二、加强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
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是“轻过程重结果”还是“概念形成过程”教学,这不仅仅是教学方法问题,其实质是两种教学思想的反映,轻过程重结果,让学生死记硬背概念,这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为的是片面追求分数,忽视能力的培养,而加强概念形成过程教学,是遵循人类的认识规律,是在感知和表象的基础上,通过比较、观察、分析引导学生揭示概念的内涵以形成概念,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掌握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能使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保证,这正是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数学概念的形成大致要经历“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这一认识过程,因此伴随这一过程的教学活动是:
1. 让学生动手,凭直观获得感知。概念的引入正常有两个途径,一是从实际引入,即通过实物、模型、实验等方式引入概念。这就是直观性教学,它符合儿童好奇好动的年龄特征,也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动手操作形成感性认识,再向抽象的概念过渡。如教学圆锥的体积公式时,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圆柱体积公式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让学生用圆锥体装满水倒入等低等高的圆柱体里,从操作中发现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低等高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使轻松地学生记住了为什么圆锥的体积乘上三分之一的道理。二是从已有知识引入,数学概念之间往往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概念既是前面的概念的发展,又是后面概念的基础。如讲最小公倍数概念时,可以采取归纳的方法,可分别找出6和8的倍数各有哪些?它们的公有倍数有哪些?其中最小公倍数是几?从而引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2. 促使感知内化为表象,概念形成过程中,要重视表象的作用,表象是在感知基础上形成的,它是感知过程的事物不在眼前时,人脑中浮现出的该事物的形象,由于表象既有形象性又有概括性,因此它是感知向概念过渡的中间环节。所以,概念的形成要依赖于表象。如学习平行线,举出实例,桌子的两条对边,练习本上的两条横格线、双杠上的两道杠都是处在什么样的位置上?如果把双杠上的两根杠分别看成两条直线,把它无限延长,能相交吗?这样就促使了感知内化为表象。
3. 将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借助表象实现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就必须结合具体直观和语言表达。要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讲直观操作的过程,操作活动只是一种外部的物质活动,它要向内部智力转化,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如教圆的周长推导公式时,让学生用几根线绕不同大小的圆一周,并用剪刀剪下线,把它们与各自圆的直径比较,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于是推导出了圆的周长公式。如果没有实物,学生是不会明白圆的周长与直径间的关系,也不会理解圆的周长公式。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操作,既可获得丰富的表象,又可适时摆脱对直观的依赖,从而培养学生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概念教学引入的几种方式
数学概念的引入通常有两条途径:一是从实际引入,这就是通过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入实物、模型、实验等等方法,即具体—归纳的途径。这种数学概念教学在低年级经常使用;二是从已有知识引入。数学概念之间往往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概念常常是前面某些的发展,又是后面一些概念的基础,成为概念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因此建立新概念,要注意分析概念中已有的知识成分,充分利用已有知识体系为理解新概念创造良好条件。如教学“比的意义”这个概念的建立是在已学过的“两个数”“相除”概念德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且又是今后学习比例的基础。所以在学习过程中,首先就要创设“两个数”及区别出两个数之间是什么关系。展示这样的旧知确定表象的联系,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寻找旧知导向新知的过程,明确组成新知的要素有哪些,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出新概念,即抽象——演绎的过程,通过概念的同化方式获取概念。
这样通过对旧知识的回忆,确定新旧知识的表象联系,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动脑、动手、动口,主动探究,抽象概括,总结规律。
四、概念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数学概念教学的最基本要求是使学生概念明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虽然我们不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各是什么,但是在教学时必须使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能正确地给概念下定义,掌握概念的分类。在概念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无论是从实际引入,还是从已知引入,形成概念都必须经过思维加工,完成从具体形象到抽象过渡这一过程。这样,在感知形成表象后,要及时进行抽象概括,摆脱对直观的依赖。
2. 把握概念的实质,能够准确地区分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
3. 实现概念内化时,不只是由旧概念引出新概念,还要把新概念纳入到已有概念认知结构中去。
4. 在需要沟通新旧知识联系时,进行启发、点拨,一定在知识关键处发问,在知识的转折处发问,在进行概念教学时,教者在心中有数,以“预”为主,要针对概念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弄清概念间的关系,防止混淆。抓住差异进行比较,会增强学生差别感受性。比较是确定一类概念或对象的共同点及差异的一种方法。
总之,教师只要在教学时重视概念教学,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把枯燥的概念变成朗朗上口的歌谣,这样的教学一定能成功,教师的教学质量自然也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幼民.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2] 郑毓信. 小学数学概念与思维教学[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4.
[3] 季红兵.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探讨[J]. 数理化学习,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