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心理压力,战胜儿童抽动障碍
2016-11-11芮慧强
芮慧强
5岁多的乐乐就要上小学了,身体挺好,特别喜欢画画,可是爹妈却要他双休日上数学、语文和外语3门学前辅导班,课后还要做很多作业。他很发愁,有时候梦中还在赶作业。乐乐眼睛累时,就使劲眨眨眼,爸妈见了不停地批评他:“不想学习还添毛病。”偶尔还打过他几下。谁知乐乐毛病越来越多,眨眼、面部抽动,做鬼脸,不自主发声,有时还骂脏字。于是,爸妈带乐乐去了医院,导诊让他们看心理科,医生说乐乐可能是患了抽动秽语综合征。
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比较多见,近年来有增加趋势。据估计,大约有15%的儿童在某一阶段会出现这种问题。其表现形式不同,包括肌肉的抽动、痉挛等所谓的“运动性抽动”,以及发生各种声音的所谓“发声性抽动”。
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以前的叫法,现在准确的叫法是抽动障碍。人们对抽动障碍的关注已有百余年,对这种病的认识及分类逐渐清晰。比如,1952年的《美国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的第1版,还没有将其纳入分类系统。第2版将其归为特殊症状类。到了1980年,《美国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的第3版把抽动症归为抽动障碍,并且分为一过性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或发声性抽动障碍、发声与多运动联合抽动障碍3个亚型。
抽动障碍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的综合征,并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强迫动作和思维以及其他行为症状。
抽动障碍的病因
总体来讲,抽动障碍的病因还不是很清楚。初步的明确原因有以下3点。
1.综合双生子和家族史研究,遗传因素在抽动症的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
2.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多巴胺D4受体及功能基因与精神病的病因密切相关。现在国外已有报告多巴胺受体D4受体等与抽动障碍也有一定关系。
3.学者们普遍认为遗传因素要和环境因素共同起作用,引起体内生物学物质发生变化。
此外,某些基础疾病也可能成为抽动障碍的诱因,如结膜炎、干眼症、屈光不正等;腺样体肥大、扁桃腺炎以至鼾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失衡或缺乏;贫血、佝偻病及维生素D相对不足;鼻炎、鼻窦炎、中耳炎;龋齿、牙龈炎、出牙早晚;喘大气、吃手、嗑指甲等不良习惯等。在考虑抽动症之前,要排除以上疾病诱因,先积极治疗诱发病,再治疗抽动症才有成效。
抽动障碍的临床表现
抽动是一种不随意的、突然发生的、快速的、反复出现的、无明显目的的、非节律性的运动或发声。抽动不可克制,但常被抑制住一段时间。分为以下5种:简单运动性抽动;复杂运动性抽动;简单发声性抽动;复杂发声性抽动;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
乐乐的症状应该属于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症状已经很明显,但为什么医生说乐乐只是“可能”患了抽动秽语综合征呢?
这就是医生的高明之处了,应该点赞。因为大约有15%的儿童在某一阶段会出现这种问题,可能有许多诱因,而且乐乐是处于早期、轻症阶段,通过治疗诱因、心理治疗和生活辅导,症状会逐渐减轻,乃至恢复正常。如果马上就“确诊”抽动障碍——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过早下结论、戴帽子,也许会加重孩子的心理压力,增加治疗的负能量,不利于疾病康复。
医生在交代病情时,最好采取内外有别(孩子和家长)方式,争取更好效果。
患儿家长不能有病乱投医,最好首次就找当地的权威医生,可以看儿童医院的脑系科,也可以看心理科。
抽动障碍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包括针对抽动症状的治疗和针对伴发障碍或症状的治疗。前者可选用氟哌啶醇、泰必利等;后者可选可乐定或抗抑郁药等。
2.心理治疗。应加强支持性心理治疗,解除患儿的各种心理困扰,使患儿正确认识该抽动障碍,正确处理所遇到的问题,如同学的耻笑等,积极配合治疗。
要帮助家长和老师正确认识该抽动障碍,合理安排患儿生活,避免各种加重抽动的因素,进行一些生理辅导。
对抽动障碍儿童的生活辅导建议
1.让孩子生活规律,营养均衡,睡眠充足,心情舒畅。身体要健康,心理更要阳光。
2.家长要做孩子的好朋友、好伙伴,弯下身来甚至蹲下来,听取孩子的讲述,了解孩子的喜好,给予引导,而不是以长者自居,不能采用命令式的语气,过分苛求。
3.学龄前期及小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孩子适应学习氛围,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尽力即可,孩子成绩差时要帮助分析原因,不以学习成绩、班次排名定优劣。
4.亲子之间要加强疏交流,了解孩子的难处、苦衷,真正帮助孩子解决实际问题。
5.鼓励孩子的点滴进步,不要吝惜表扬,减少孩子之间的攀比,尤其不能拿别人的优点和孩子的缺点比较,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6.生活上既要关心孩子,眼中又不要过于注意孩子的小动作,决不能斥责打骂。孩子抽动发作时要转移他的注意力,不要模仿和嘲笑。
7.要让孩子喜欢看书,学会玩耍,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乐趣。要帮助孩子交到同龄的好朋友,互相关心,互相倾吐心声。
8.让孩子由内向转向外向一些,有话敢说,有气敢出,要让孩子乐于跟家长讲述自己遇到的酸甜苦辣,谈论感受和体验,与大家一起分享。
对于轻症的抽动障碍,家长表现十分重要。有时候通过综合治疗,包括心理治疗或者生活辅导,症状会逐渐减轻。有的孩子症状本来不重,孩子也不太在意,由于家长过分要求完美,过分“关注”,采取不当方法,强化了抽动症状,孩子也郁闷起来,担心病症会影响今后的一切,症状会越来越重。所以,病在孩子身上,根在家长心中,要想缓解孩子的症状,必须解开家长的心结,先给家长治好心病,才能配合治疗,争取佳效。
当然,抽动障碍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有时需要较长时间服药治疗。大部分患儿到少儿后期症状会好转,也有部分患儿症状持续到成年,甚至终生。因此,家长发现孩子有此类问题,必须给予足够重视,及早地带孩子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