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曲艺(说唱)创作中传承与创新之我见

2016-11-11

大众科技 2016年8期
关键词:曲艺创作音乐

韦 佳

(广西群众艺术馆,广西 南宁 530023)

曲艺(说唱)创作中传承与创新之我见

韦 佳

(广西群众艺术馆,广西 南宁 530023)

曲艺是中国特有的舞台艺术品种,发展曲艺(说唱)需要对其进行传承与创新。文章总结了曲艺(说唱)创作的历史演变,分析了曲艺(说唱)创作的传承与创新,以期推动曲艺(说唱)创作的发展。

曲艺(说唱)创作;传承;创新

1 曲艺(说唱)创作的历史演变

曲艺是中国特有的舞台艺术品种。唐末初现雏形,宋朝盛行。曲艺的说唱类是宋时承袭唐朝民歌和佛教变文的基础上,发展出了鼓子词、诸宫调、货郎儿等能叙述故事的演唱形式。

说唱的词,初以民间口头文学为母体,生动活泼。在当时非常盛行,曾有“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郎”的佳话。后因“鼓子词”等曲调打破过去民歌中以唐诗五言、六言、七言为格律的约束,出现了长短句的句式,使节奏自由了,活泼了,神的文人墨客的青睐,遂填出许多非常出色的鼓子词作品,由此产生了誉满神州的宋词。宋词始是清丽、委婉、哀怨的词风,李清照是其中最有成就的女词人,至苏轼等大文豪介入后,则有了大气磅礴的对历史画卷式的描绘。宋词在文学上的成就,使其成为中国唐诗、宋词、元曲、清小说四大文学巅峰之一。

宋时还有一种不入勾栏的,只在农村做场的说唱叫“货郎儿”,其所唱内容都是新近稀奇事,它能及时反映现实,能动人心谐人耳(引自《中国音乐史略》165页)。想来这就是一种接地气的民间游唱。

宋朝起有了专门供说唱演出的场所——勾栏瓦肆。也逐渐有了职业的艺人。后来有了以说为主的说书类(如:评书、板书、快书)和以唱为主的唱曲类以及谐谑类(相声、滑稽戏)统称为曲艺。唱曲类(也就是说唱类)又可氛围鼓书类和琴书类。

鼓书类的音乐源自宋代的鼓子词,它以一曲至三曲同宫的曲调联式,多数时候是一只单曲填多段词来叙述整个故事。于明代发展成北方的主要曲种——鼓词。清乾隆前后,鼓词有了快速的发展,山东、河北等地的鼓词与本地民歌小曲为基础,创作出了大鼓的演唱形式。此时甚至南方扬州等工商业城市也能听到它(大鼓)的声音(引自《中国音乐史略》231页)。到近现代更有了京韵大鼓、西河大鼓、单弦、湖北大鼓、各地的渔鼓(道情)。这些鼓书类的演唱,主要以鼓(大鼓、八角鼓、渔鼓)为伴奏,也有加入打板和三弦等弹拨乐器的,音乐多是简单的短节奏乐句和短小乐段的曲调,口语化极强。

琴书类的音乐受宋代“唱赚”、“诸宫调”的影响,宋元时期,出现了由多个单曲联袂而成的大型套曲的音乐——诸宫调(唱赚小曲已融入其中)其音乐曲折多变,对细致地刻画人物内心情感变化十分有利,也为曲牌体音乐的发展开了先河(引自《中国音乐史略》158页)。诸宫调的曲目多为描写男女爱情的反封建作品(如《西厢记》),唱词委婉、清丽。伴奏有鼓、拍板、笛、胡琴等。至清代,南方的扬州、苏州、江浙等地,出现了播鼓小曲、滩簧歌船等众多的演唱形式,还有民间的昆曲清唱。至清康熙、乾隆前后,逐渐向说唱音乐过渡,并与当时流行在南方的一种说唱“陶真”(即弹词)并列流行开来,在全国造成很大影响,又与各地方言民歌小曲结合而成为各地极有地域特色的曲种。如四川清音、湖北小曲、常德丝弦、广西文场等(广西文场至今仍有越调、南词、滩簧等曲牌来自江浙)。

2 曲艺(说唱)创作中的传承

说唱艺术有如此源远流长的历史,有如此丰厚的文化遗产,非常值得后人继承、研究、发展,使其得以发扬光大,让这株中国特有的艺术奇葩永放异彩。

我们应该从说唱艺术中传承什么呢?笔者认为首先是文学上的成就,说唱的曲本,无论是在情节的结构上,还是遣词造句上都非常考究,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且莫说古文人陆游的“红酥手,黄藤酒……”及大文豪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或当代委任毛泽东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且看民间评弹的这几句:“李花落,杏花开,桃花谢,春已归,花谢春归你郎不归,奴似梦绕长安千百遍,一回欢笑一回悲……”就足以让人叹服。它对景对人心理的描写如此委婉细腻,如此深情,实在值得听曲人细细品味。

再看曲本的结构,曲艺产生之初就有行家总结出其有“收纵、转换、顿挫、悬念”的创作技巧,就算很日常的民间小事,都能通过结构的技巧编排得有章有法,从开端悬念到逆转都自然而巧妙。如湖北大鼓《大老王剃头》(这里不述全文,只做梗概介绍):话说有剃头匠大老王为周财主剃头,词里描绘周财主的头“横有三条沟,直有三条杠,弯弯曲曲就像母猪脑壳一个样”而吝啬又奸诈的周财主威胁老王,如剃头割了一刀就要扣工钱一斗红高粱(剃头钱一共三斗),周财主在剃头时故意左摇右晃,真的就割了一刀,又颠来倒去,不好弄又割了一刀,在周财主声声“扣你一斗红高粱”的叫嚣声中,大老王忍无可忍,终于唱出:“我干脆让你全扣光,我撑起那个母猪脑壳冒起(拼命)刮,刮得那周财主象猪昂(叫)”这里就是把悬念(怎么剃这个头)提起后,放纵来写,一层层的逼近大老王,本以为善良的大老王会被逼求饶,谁知一个转换陡变,却是爆发了反抗,这出乎一般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也是去一中常用的三翻四抖的技法,前三次步步提升矛盾,第四次反过来解决矛盾。这样巧妙的结构,使作品紧凑顺畅又痛快淋漓。

鼓书类的音乐虽多用一、二单曲,但可以对此曲调不断以情节和人物内心活动为依据变奏,使描绘的情景与人物表现如在眼前。如:“京韵大鼓”改编的《晋察冀的小姑娘》(前段唱的是小姑娘预见日本鬼子逼她带路)接下段:

(又如:白——只见那地雷爆炸)

音乐在模拟节奏上有独到的功夫,演唱定能抓住听众。

琴曲类的音乐又有独到之处,琴曲曲调多为优美、抒情的唱腔,悦耳上口。50年代流行全国的四川清音《布谷鸟咕咕叫》、《花园跑马》都是很出色的唱段,粤曲清唱《昭君出塞》更是享誉全球的作品。然而在刻画人物内心活动的戏剧性很强的唱段,也不失旋律的美感。如四川清音《昭君出塞》一开头的音乐就把王昭君推入风沙漫漫、大漠苍茫的凄凉境地:

再应该传承学习的是曲艺的表演技巧,因历史上勾栏瓦舍的场地不大,演员以唱为主,所以多为一人一角,没有更多地陪衬,因此尽考演员的功夫技巧,我们从清代小说《老残游记》对说唱演出的描绘中可见一斑。小说中“王小玉(白妞)便启朱唇,发锆齿,唱了几句书,声音初不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的妙境,五脏六腑里象熨斗熨过,无处不服帖……唱了十数句,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一拔一个尖儿,象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哪知她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转之后又高一层,周匝数遍,愈唱愈低、越低越细,那声音就渐渐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两三分钟之久,仿佛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一个弹子上天,随它化作千百道五色火花,这一声春晓,好鸟乱啼,耳朵忙不过来……忽然嚯的一声,人弦俱寂。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这等声音的功力,这等演唱的技巧实非等闲,后人要下大力气才能得其效果。

曲艺说唱的许多好处,是要慢慢品出来的,其间“高台教化、寓教于乐”的益处也是慢慢悟出来的,当今许多人都有焦躁的心情,浮躁的性情,喜欢吃文化快餐,是否还能品出和悟出个中道理?这就需要文化人和文化单位,多多传承和普及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大众的文化艺术素质,才能达到。

3 曲艺(说唱)创作中的创新

然而历史总是不停顿地向前发展的,时至今日,时代多快速节奏,使人的生活,心态节奏都由不得地加快,辛劳的工作,生活的压力,人心很难静下来,这也是喜欢文化快餐的一个原因。

因此,曲艺说唱也应与时俱进,打造更多即明快又深刻的作品,内容更接地气,悬念更紧张抓人心,矛盾的展开要更快些,唱词更口语化些,音乐更自然上口些。表演形式更多式样些,除了听觉在视觉上也提供更有冲击力的辅助等等。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文艺政策扶助下,去一起是在创新上已经做了许多工作,首先曲艺被誉为文艺的轻骑兵,能及时地反映时代面貌和精神,能灵活地在田间,车间,营房为工农兵服务,成为为人称道的文化形式之一。从单弦的《红军长征过草地》到电影《四世同堂》中的京韵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直到2016年春晚的评弹《中国山水美》都在创新上下了很大功夫。这是必须的,只有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才能永远获得认可,才能抓住人民群众的心,如果墨守成规,不思新发展,不敢对旧的定规有新突破,则路越走越窄,渐渐失去观众,还有可能被时代淘汰。

传承与创新曲艺(说唱)的具体方法以及怎样在创新中保有传承,怎样在传承中绽放创新都是值得这代文化人认真思考的课题。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in creation of folk art forms (Chinese rap)

Folk art forms is a unique variety of Chinese stage art, development of folk art forms (Chinese rap) needs to carry on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it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folk art forms (Chinese rap) creation, analyses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folk art forms (Chinese rap), in order to promote development of folk art forms (Chinese rap) creation.

Creation of folk art forms (Chinese rap); Inheritance; innovation

J80

A

1008-1151(2016)08-0160-02

2016-07-09

韦佳,供职于广西群众艺术馆。

猜你喜欢

曲艺创作音乐
发掘消失的明代曲艺——《金瓶梅词话》所载明代曲艺探赜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一墙之隔》创作谈
浅谈曲艺的创作与表演
圣诞音乐路
基于Flash技术的曲艺动画设计与实现
音乐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