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至天涯 不如行至海角
2016-11-11魏华
魏 华
(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 浙江 衢州 324000)
梦至天涯 不如行至海角
魏 华
(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 浙江 衢州 324000)
对于在内陆长大的我来说,从小就有一个梦,那就是去海边看看。长大后,常听说“天涯海角、海枯石烂”。恋爱后,女朋友偶尔提起想去“海之角”看看,我明白她想要那份“海枯石烂”的爱情。后来,两人准备拍摄婚纱照,商量决定选择三亚这个城市,不仅能圆我儿时的梦想,更重要的是我想给她一次浪漫的爱情之旅。
2014年7月19日,我们出发了。
一、台风,我们遇上了你
一踏上旅途,就遇上了台风。之前定好的当日22:05去海口美兰国际机场的航班,却因台风“威马逊”(该台风于2014年7月18日15时30分前后,在海南省文昌市翁田镇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7级)的余威而晚点了四个多小时。
到了海口,领略到台风过后带来的破坏,道路两旁的树枝叶横七竖八(图1),有些树甚至被连根拔起,而被台风雨冲刷的各种污垢散落在大街的各处,街上拉着各种与灾后重建相关的宣传横幅。
图1
我们落脚在海口市区舅舅家。发现家里已停电、停水。我们只能用桶装的矿泉水了,但停电的日子对于我们来说异常痛苦,夏天的炎热让我们全身的汗冒个不停。夜间,我们只用蜡烛带来光明。是啊,未到台风灾区,很难体验到灾区人民的艰辛。每经历一次台风,当地人们得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去恢复重建啊!
而据“中国天气网”统计,海南岛是台风登陆的重点地区,平均每年直接登陆或影响海南的台风达8~9个,是海南最严重和普遍的自然灾害。那么为什么台风喜欢从海南岛登陆呢?
对于大多数同行来说,这并不是一个较难的问题。台风喜欢从海南或者广东一带登陆与台风的移动路径有一定的关系。台风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26℃以上的广阔海面上,随夏季风向前移动,像在流动江河中前进的“涡旋”一样,一边绕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一边随副热带高气压形成的夏季风向前移动(图2),而海南或广东一带刚好位于台风的西移路径之上(图3)。
图2
图3
台风过后,风和日丽,阳光灿烂。舅舅于是开车带我们到海口各处逛逛。来到郊区,田里一片狼藉,蔬菜遭受毁灭性破坏。我想,海口非台风“威马逊”的登陆点,竟遭受如此严重的毁坏,那么文昌呢?这次,台风造成的损失应该非常大吧。
果不其然,后来上网关注新闻。7月23日,海南省“三防办”及农业厅公布的信息显示:基础设施严重损坏,直接经济损失119.5226亿元,农作物受灾面积162.97公顷(244.5万亩),其中绝收面积38.8千公顷(58.2万亩)。全省常年蔬菜受灾面积达14万亩。
疑惑不禁浮上心头,难道海南省没有采取措施应对此次台风吗?
实际上,台风“威马逊”来临前,海南省闻“风”而动,如海南省人民政府发布台风一级预警、省“三防”总指挥部将防台风Ⅲ级应急提升为Ⅱ级应急、省气象台密切关注“威马逊”相关情况、省民政厅启动救灾应急预案、省农业厅发布《关于做好今年第九号台风“威马逊”防御工作的紧急通知》等。可以说,在台风来临之前,海南省上下齐心,高度重视防治台风工作。即使有万全之策,损失依旧难以避免。
对于种植业而言,可以采取更好的措施去应对台风吗?
海南省是由一系列地处低纬的海岛组成,因此水热条件非常优越。如果耕地资源能够得到较好的保护,必然为海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遗憾的是,海南的土壤条件并非“天生丽质”,主要的土壤类型为砖红壤,受高温的影响,微生物分解有机质速度较快,受强降水的淋溶作用,有机质含量不断减少。
除了自然原因之外,过度种植是最主要的原因。因为丰富的水热条件,海南一年可以种三季水稻或八茬蔬菜。马不停蹄的种植方式让耕地根本没有歇息、“喘气”的机会,土壤肥力供应不足。
冬季,纬度较高地区热量较少,不适宜大规模种植各类蔬菜,而海南岛凭借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可以拥有广阔的市场。夏季种植的农作物、蔬菜与内陆地区相比,毫无优越感,且比内陆地区面临更大的风险。基于这方面原因考虑,政府应鼓励农民于7、8、9月与政府签订合同的方式,自愿对部分耕地实行休耕。科学养田不仅能为不断退化的砖红壤减压,同时也能够避开台风期,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二、大妈上树比猴快
7月23日,从海口出发,乘坐高铁赶往三亚市,寻找“天之涯、海之角”。女友说:“要将幸福留在那,在那里留下永久幸福的记忆——拍婚纱。”联系好影楼后,我们幸福而又惬意地漫步在三亚的街头。
街道旁有成排威武的椰子树,亭亭玉立。不知它如何能抗击这巨大的台风?远远望去,发现不远处椰子树下散落着颗颗椰子,心中一阵狂喜,拉着女友向前狂奔,庆幸自己中了大奖,捡到了“便宜”。到了椰子旁,才发现椰子树(大约6米)上有人正在采椰子,也无其它采摘工具,全凭双手。一大妈,双手抱树,勾着背,双脚踩在树干相对粗糙的部分,固定好身躯(类似图4),伸手麻利地采摘椰子。采摘结束,见她双手抱树、双脚踩着树干,眨眼的工夫就从树上溜到了地面,那速度不亚于猴子。
这场景,让我想起舅舅之前告诉我的海南十八怪之一——“老太太上树比猴快”。老太太上树比猴快,刚开始听到这个说法的时候挺纳闷,也充满好奇心。背后到底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呢?此景,能让你明白吗?
图4
图5
我想,正是高处的资源造就了海南人民的爬树能力,而且“高处”和“资源”缺一不可。试想,如果资源在低处,如低矮灌木的水果,站立着就可以采摘,就无从训练精湛的爬树本领了。又或者,高大的乔木环境,但是树上又无任何资源,那人们也就不必要爬上高处。高大的乔木环境、香甜热带水果的诱惑激发了爬树本能,造就了海南人民的爬树本领。实际上,当地很多小孩子很早就学会了爬树。
当下社会,年轻一代,天天泡着互联网,对外面的世界没有好奇,野外生存的技能越来越少。现在很多的年轻人(笔者也不例外)和父辈相比,早已失去了爬树的本领。万一在野外遇到自然灾害,我们又如何寻求办法自救呢?
我不禁想起1998年长江洪水的一幕场景。8月1日,湖北咸宁市嘉鱼县簰洲湾江段发生溃堤险情,年仅7岁的小江珊被洪水冲到下游,后幸运抱住一颗大树并不断地向上爬(图5)。9小时后,一艘冲锋舟靠近,小江珊被武警战士救起。
三、“大风车”与“电池板”融为一体
随着在三亚呆的时间越长,发觉有意思的东西越来越多。三亚大街上的“大风车”与“电池板”融为一体的装置(图6)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需要两者配合?又有哪些“隐情”?
图6
原来海南岛的太阳能资源也仅仅是可利用的范畴(图7),远小于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太阳丰富区。但智慧的三亚人却想到了在太阳相对较弱的地区,充分结合海风资源,开发利用极其丰富的风能资源(图8),弥补太阳能发电的不足。这也是三亚天空如此蔚蓝的原因之一,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开发与利用让这座城市受益无穷。
图7 海南岛太阳能资源分布图
图8 海南岛风能资源分布图
那么,三亚利用风能最佳的时间是哪个季节?与内蒙古高原利用风能资源有何差异?
三亚距离夏季风的源地近,夏季风强盛,风能资源丰富,因此夏季是其利用风能的最佳季节。而内蒙古高原距离冬季风的源地近,冬季风强盛,风能资源丰富,因此冬季是其利用风能的最佳季节。
三亚因纬度较低,一年四季太阳能资源处于可利用范畴,若利用风能、太阳能发电装置,夏季的总能源较为丰富,总能源的季节性差异较大。
内蒙古高原因纬度较高的原因,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大、昼长时间较长,故夏季太阳能资源较为丰富,而冬季正午太阳高度小、昼长时间较短,太阳能资源较少,但冬季风能资源较丰富,因此在内蒙古地区,若利用风能、太阳能发电装置,风能发电与太阳能发电能形成季节性互补,从而让总能源的季节性差异较小。
虽然智慧的三亚人想到了同时开发这两种可再生、无污染、能量大、前景广的能源,但依旧要去想办法让总能源的季节性差异不断缩小,确保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得到真正保障、落实。
萦绕于心儿时的梦、女友想要的那份“海枯石烂”的爱情,终于在这一次旅途中得以实现。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学到了很多教科书中所没有的知识,感受到教科书中所没有的精彩的地理世界。生活才是真正的教科书!这才是我行至海角的真正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