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网络的主题探究学习设计与实践——以《都市海岛鼓浪屿》一课为例

2016-11-11梁惠敏

中小学电教 2016年10期
关键词:鼓浪屿探究学生

☆梁惠敏

(厦门市集美第二小学,福建厦门361021)

基于网络的主题探究学习设计与实践——以《都市海岛鼓浪屿》一课为例

☆梁惠敏

(厦门市集美第二小学,福建厦门361021)

主题探究过程中,网络的利用大部分仅局限于资料的查找和成果的展示,许多良好的网络平台和网络教学资源被搁置和浪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对主题探究引导的不到位,更使得网络的优势无法在探究活动中得以较好的运用。本文以《都市海岛鼓浪屿》一课为例探讨了如何利用专题网站及网络交流平台引导小学生开展鼓浪屿探究实践活动,并掌握基于网络的主题探究学习的指导方法。

基于网络;主题探究;设计;实践

基于网络的主题探究学习是指在一段时间内,以某一特定主题为主导,以互联网为主阵地的一种综合探究学习活动。在这种学习活动中,学生围绕主题自主选择其中一个或者多个小专题,在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借助互联网开展深入的探究和学习,进而逐步形成自己对主题的独特认知与理解。在这种探究学习中,网络既是学习的工具,更是一种途径和资源。主题的相关知识、网络技能都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在具体探究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掌握工具,用“工具”搜索、用工具探究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不断思考中激发自主创新意识。

一、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探究性学习的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是其区别于传统教学的重要特征。其意在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为学生创设一种有利于探究的学习情境,使其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的广大领域中学习、实践,汲取各种知识,拓宽眼界,并能真正学以致用,养成积极探索、科学思维、创新实践的意识与能力。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通过互联网环境进行深层次的自主探究式学习,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网络也以其丰富多样的资源集合、方便快捷的资源获取方式、跨越时空的交流与展示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究活动空间。然而,当前小学校园中开展的多是基于现实环境的主题探究,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网络的利用大部分仅局限于资料的查找和成果的展示。由于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获取、分析、整理资料能力的不足常常导致许多良好的网络平台和网络教学资源被搁置和浪费。此外,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多数教师采用一课一主题的形式,主题内容往往只用于此堂课的情境创设,课堂教学的着眼点仍是某个软件技术或网络技能的具体操作,而主题探究则仅限于课堂的初步探究,随着课堂结束,主题的学习与了解也戛然而止。以至于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单个信息、网络技能,却不懂如何运用所学拓展自己的学习,日常上网多是停留于浏览网页、网上聊天,甚至沉溺于网络游戏,信息技术在综合学习中的工具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与体现。摸索路径,小学阶段该如何充分、合理地发挥网络的作用和优势,把它融入主题探究学习的指导过程中,使之真正能体现主题探究学习的专题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笔者抓住同时任教《信息技术》与《地方》课程教学的契机,以综合课程相关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重组闽教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选取融合《海西家园》中部分内容开展基于网络的主题探究学习的教学实践,希望对指导小学生运用互联网环境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能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二、基于网络的“鼓浪屿”主题探究学习活动设计

为适应小学生年龄及知识水平特点,笔者选取《都市海岛鼓浪屿》主题为探究内容,展开了一次基于网络的主题探究学习教学实践尝试。

(一)活动目标制定

《海西家园》以福建省情特色作为主要的学习内容,旨在引导小学生观察、体验、思考社会生活,认识自己家乡自然、社会、文化、科技等主题内容。因此,开展教学活动时应与综合探究实践活动密切结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进行具体的实践。学生可在实地探究的基础上,结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具体学习与运用进行主题的探究实践。

(二)教学内容分析

鼓浪屿是了解厦门历史的一种典型社会资源,它不仅风光秀丽,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值得深入考察、实践探究的内容。根据综合课程指导纲要要求,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强调学生深入实践、形成完整体验。不仅要使学生获得与主题相关的知识,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更要培养其综合运用能力。信息技术手段要避免纯粹技能训练,应致力于探究情境的创设。因此,对于鼓浪屿的探究,可借助所学信息技术开展基于网络的主题探究学习来进行体验和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帮助他们进行梳理和分析,以达到深入了解鼓浪屿历史文化及初步掌握探究实践的方法。

(三)教学对象分析

本次实践以小学四、五年级学生作为教学对象,采用问卷形式对50名参加本次学习的学生进行了前期调查。从调查结果看,有96%以上的学生听过或者去过鼓浪屿;超过67%的学生不了解鼓浪屿的历史;约有52%的学生在网络上查找过鼓浪屿的知识,但绝大部分都是直接百度后复制、打印,只有少数对材料稍作删减;27%的学生喜欢上博客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并与同学、朋友互动;74%的学生喜欢用电脑设计制作自己的作品;98%的学生都上过网,但多是浏览网页和游戏,没有学生参与过网络探究式学习。

通过调查问卷结果及对学生实地实践所收集资料的分析,四、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但他们的网上学习、资料分析能力还很不足,对于部分网络平台与资源的应用大部分仅限于闲暇消遣。更不懂一些合作探究问题的方法,收集的资料也比较凌乱。将以上分析结论作为本次教学活动的焦点,设计基于网络的主题探究学习活动——都市海岛鼓浪屿,并努力带给学生不同于以往的网上学习体验。

(四)基于网络的“鼓浪屿”探究教学设计

1.目标分析

(1)通过本课的研究,学生能较完整、系统地认识鼓浪屿的风貌建筑、风景名胜、了解鼓浪屿历史文化。

(2)培养学生运用网络收集素材资料,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体验通过网络途径获取、加工、处理、交流资料的过程,养成良好上网学习的习惯。

(3)通过网上学习,激发学生敢于提问、自主阅读和网上探究的兴趣,提高文明上网、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保护家乡文化遗产的情感。

2.教学准备

鼓浪屿的文字、视频、图片等资料;其它相关网站;学生研究记录简表。

3.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研究目标

①课件展示图文,教师在音乐伴奏下朗诵网络知名诗人王广华的诗《游鼓浪屿》。

(设计意图:从朗诵入手,以情动人,以境感人。探究课可多一些人文色彩,引导学生聚焦主题。)

②交流:同学们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厦门的哪个景点吗(鼓浪屿)?你印象当中的鼓浪屿又是什么样的?

(设计意图:重温鼓浪屿的美,激发进一步感受和探究的欲望。)

③(课件展示鼓浪屿特色图片)讲述:天风海涛铸就的岛屿,琴韵歌声成就的花园,这就是都市海岛鼓浪屿,它的美无处不在,它不仅有“海上花园”、“琴岛”、“音乐之乡”的雅称,更有着“万国建筑博览会”之誉。同学们,面对蓝色大海托起的这一座五彩缤纷的花园,你想到了什么,还想了解它的哪些知识?

接下来给大家五分钟时间,请将你想了解的问题输入到联机讨论的窗口中。

④学生思考后提出研究问题:……(教师将问题汇总复制,于屏幕上打出)

(设计意图:有问题才有探究,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探究过程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2)引导归纳,自主探究学习

①梳理问题,提出要点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览这些问题,思考哪些问题内容是重复的?找出关注同一内容的问题,说一说,从这些问题想了解的是鼓浪屿哪方面的内容?

师生交流,引导学生思考并给提出的问题归类,教师根据归类板书问题指向。

(设计意图:学会梳理、归类问题,有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②分工合作,确定方法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专家组来研究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学会分工,这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用有限的时间了解更多更完整的相关信息。)

提问:“小专家们,现在你们准备运用什么方法来研究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讨论并回答(看书、听老师讲、看报纸、看电视……)。

讲述:是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有多种多样。网络则是最为方便快捷的一种,今天,就让我们尝试着走近网络中的鼓浪屿。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基于网络,但不能局限于网络。探究学习实践中,学生在网络中遨游,吸纳间接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自然、社会与自我的直接体验。)

介绍网站:http://www.gly.cn/,介绍登录鼓浪屿网站查阅资料的方法(屏幕展示)。

讲述:在网站中查阅资料时,请各位小专家要完成桌面上的研究记录表(如表1、表2、表3、表4所示),遇到问题可先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共同配合完成小组任务。完成小组研究任务后,还可以浏览鼓浪屿网站上的其它内容,了解一下,其他小组同学都在研究些什么?

表1 学生研究记录表

表2 学生研究记录表

表3 学生研究记录表

表4 学生研究记录表

(设计意图:接下来的研究需要学生具有团队精神,通过协作共同研究。互助合作既是一种学习的方法,更是当今人才必备素质之一。因此,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③自主尝试,网络探究。

根据小组确定的问题,讨论调整研究记录表及小组内人员的分工;上网查阅资料;根据表格提示分析记录,并进一步补充完善表格记录内容;小组内交流讨论摘录材料。

④学生汇报小组研究情况,与全班同学交流信息,教师利用局域教室转播学生的介绍。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汇报,集思广益,分享智慧,体验合作的乐趣。)

(3)拓展延伸,深入网络学习

①提问:传承、推广鼓浪屿文化,你有什么想法,我们能做些什么?

②学生在学校综合实践博客圈中上传课堂探究所得,并发起讨论,自由发表见解。

(设计意图:人机互动,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所在。)

③全课在学生的讨论中结束。

④课后作业:小组成员运用360班级网盘提交汇总资料,进行组内交流并融入自己的观点,形成小组学习报告。

(设计意图: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着眼于“基于网络的探究”学习。运用网络延伸学生的学习时间与空间,使主题的学习更为深入。)

三、基于网络的“鼓浪屿”探究学习实践

本次学习活动借助鼓浪屿门户网站平台,鉴于课堂时间有限,课堂设计重在指导学生学会围绕主题进行思维,掌握网络学习的方法。为了让主题探究持续深入,活动更多的是借助博客圈、邮件和网络云盘等方式进行。

依据主题探究学习“创设情境—分析主题、提出问题—明确研究方向—学习、掌握方式方法—运用方法解决问题—实践反馈、交流评价—深化、迁移所学知识—总结归纳、形成报告”的主线,在主题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在课堂呈现诗词朗诵,将学生带入鼓浪屿的回忆之中,接着运用局域教室联机讨论引导学生提出、分析问题并确定主题研究的四个方向:历史掌故、建筑风貌、名胜旅游、音乐渊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积累是为了能在今后的学习与实践中运用,因此,教师明确给出这节课的学习方式——上网查阅,并提供相关的记录简表。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组织、引导学生围绕主题思考、讨论、完善记录表格,并根据表格提示上网查找、阅读、摘录相关资料进行学习。然而短短的一次课结束后,学生的探究活动却远没有结束,网络把学生的探究也带到了课堂之外。当家长、博友们看到学生博客中上传的探究记录表与讨论话题后,纷纷加入了探讨的行列,家长还结合探究问题与孩子进行了实地的考察和访问。网络平台再次成为大家交流的重要阵地,学生在博客中与大家交流讨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思考的问题,上传自己实地收集的资料、采访视频、照片、相关文章;用电子邮件与相关管理部门联系,发送自己的资料或作业;用网络云盘与探究组同学共享所有资源。

活动进行一段时间后,教师适时在博客圈中上传了宣传小报及活动报告范例,并发起了主题电子作品设计制作竞赛展示活动;结合小学信息技术学习中的探究主题在云盘中上传了自己设计的Word、PowerPoint的操作技能指导手册和部分教学微视频,并鼓励和指导学生根据需要自主观看、学习并尝试动手设计制作自己的电子作品。学生利用假日在网络上学习掌握了新的操作技能,并在文明小博客中上传,大胆展示自己的小报作品,教师及时利用QQ引导学生利用简单思维导图的方式回顾自己活动的过程,指导小组学生汇整资料制作PPT,并利用电子邮件提交学习报告作业。

四、总结与反思

分析这次基于网络主题探究学习活动的效果,为使评价结论尽量客观、准确。我们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过程记录统计、作品评价等形式进行全面评价。得出结论如下:

(一)多数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持积极态度

参与活动和调查的学生与家长中有72%的人表示这样的学习方式很好,收获很大,学生不仅学习兴趣浓厚,更积极主动要求家长与自己一起考察研究。

(二)多数学生应用这种学习方式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经过一个多月的网络学习和节假日的实地考察,87%以上的学生对于鼓浪屿的人文历史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特别是对基于网络的学习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体验和较深的认识。

(三)这种学习方式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扩大了交流范围

参加这次网络学习的50名学生,在活动阶段共探讨了22个问题,80%的学生在博客或云盘中上传过文字、照片、作品、心得等,参与问题讨论的人数与次数大大超过传统课堂的交流次数。一半以上的家长也加入了此次探究,借助博客、云盘、QQ、电子邮件等网络通讯工具打破了时空界限,扩大了交流范围。充分体现了学习过程的平等参与,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联系。

(四)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和交互性让师生的交流更加自由与流畅

为了弥补教师课后无法直接针对个人情况指导的不足,而学生将自己整理的资料、撰写的心得呈现出来,既方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了解,也收获了来自家长、学生、老师各方面的评价与鼓励。

网络的助力,极大地拓展和延伸了鼓浪屿探究活动的深度与广度。首先,课堂围绕主题的提问、梳理和借助门户网站的学习交流让学生对鼓浪屿的历史、建筑、音乐渊源都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与了解,而交流平台的运用积极地推动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紧密联系与互动。学生探究参与率有很大的提高,教师的指导也更加个性化、更有针对性。从学生交流的内容与作品情况分析,其在小学课堂学习的信息技能得到很好的运用,更在借助网络自主学习下掌握了更多更为全面的网络技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基于网络的主题探究学习活动就如打破时空限制的“课堂”,教师作为“课堂”的设计者与指导者,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以网络为依托搭建平台,促进学习小组的合作与交流,注重问题思维引导,强调围绕主题在互联网中获取各种信息,自主建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技能与综合探究活动指导能力,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增强自我信息搜集和分析能力,才能有效推荐相关网络站点,才能建立相关资源库,也才能指导、监管学生围绕主题开展探究实践。此外,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网络技能及自学能力有限,为保障探究顺利进行就需要教师善于组织学生对探究内容进行分析,理解主题,针对主题各个方面形成问题,合理运用各种工具,引导其在网络环境下,为解决问题深入探究,在浩瀚如海的网络中分析鉴别,整理出对问题解决有用的信息,并通过网络交流工具共享探究成果和学习见解,使自己的知识得以重构。

就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犹如有机的种子,本身具有萌发生长的机能,只要给他适宜的培育和护理,就能自然而然地长成佳谷、美蔬、好树、好花。”基于网络的主题探究学习通过网络平台构建了一种开放、灵活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适应了信息化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如何进行适宜合理的构建与引导,使它成为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一种实践方式,需要我们进一步地思考、实践。

[1]李娜,田振清,陈梅.基于校园网的探究式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5):118-121.

[2]陈峻英.基于主题实践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04):32-33.

[3]顾小清.主题学习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用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边保富.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与课堂教学的整合“直观感悟教学模式”的拓展[J].美与时代(中),2013,(10):62-63.

[5]黄爱萍.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3):244.

[6]陈金华.基于互联网的自主探究式学习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8,(03):55-57.

[编辑:庄丰源]

G434

A

1671-7503(2016)19-0070-05

猜你喜欢

鼓浪屿探究学生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鼓浪屿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赶不走的学生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海上天堂”鼓浪屿
舒婷的鼓浪屿
鼓浪屿:迷途在这里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