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我国教师学习路径取向探究

2016-11-11苏铭玉

中小学电教 2016年10期
关键词:微时代时代发展

☆苏铭玉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南宁530022)

“微时代”我国教师学习路径取向探究

☆苏铭玉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南宁530022)

“微时代”的迅速发展,为教师提供了丰富、开放的资源和个性化交流平台。教师学习在我国的发展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制约,面对“微时代”的冲击,有必要寻找适合我国教师学习发展的路径取向。本文通过对教师学习的涵义及特点进行论述,深入剖析其在我国的发展瓶颈,提出“微时代”下我国教师学习发展的路径取向。

微时代;教师学习;路径取向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教学和学习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学习也需要跟上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步伐。而零壁垒、零技术的教师教育博客显然已经成为了教师交流互动的有效平台。2011年,Smith教授做了关于社会网络的大众调查,发现2/3的美国成年人使用“脸谱”、“微博(又称微博客)”、“我的空间”等社交网络,60%的手机移动群体使用网络交流。同年又有研究者对社会网络网站进行研究发现,欧洲的网络用户越来越多地使用社会网络和博客。[1]同时,微博的快速发展,成为了“微时代”来临的重要标志。根据中国最新网络调查报告,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量达到3.09亿,用户比例为54.7%,手机微博用户数量达到2.02亿,比例为65.6%,[2]其中青少年用户居多。说明网络受到越来越多大众的关注,网络学习的趋势不可避免。加上翻转课堂和MOOC中微视频的运用,课堂教学中微信平台的师生互动交流等,这种“微时代”的变化无疑给作为信息社会的教育工作者——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教学的不断复杂化,教师需要扩展学校以外的范围寻求帮助来解决问题。而专业学习网络显然给教师寻找信息和与全球专家交流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在线空间。同时也进一步表明了探究“微时代”下教师学习的路径取向至关重要。

一、教师学习的涵义与特点

拉支曼(Lagemann)认为,受后现代主义研究影响,人们开始关注教师的知识、学习和思考[3],意识到一个成熟的教师应该是一名准备充分、有意愿、有能力从教学经验中反思和学习的专业团队的成员。[4]同时,作为成人学习者的教师,要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优势[5],才能应对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伴随信息社会而来的全新的学习模式也将融入教师的学习生活,教师要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思潮的涌动,各显神通,全面有效地教导学生[6]。因此,教师学习的提出是对时代要求的回应。而为了更好地理解教师学习,本文将从教师学习的涵义和特点来进行分析。

(一)教师学习的涵义

对于教师学习的涵义,不同的研究者对此地理解也存在着差异。教师专业学习,指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以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为主导,开展的个体或群体性的、正规或非正规的学习活动。[7]教师专业学习,是教育工作者通过参与学习社区,逐步形成以学风开放、学术严谨、合作建设为核心的专业知识地学习。能够让教师利用灵活的时间获取多种学习途径,使学生获得成功,更好使用技术进行教学,更好与同事建立网络团队,促进专业发展。[8]教师学习,是教师能应变突发情况作出更好的决策,给学生一个积极的影响。[9]同时,美国教育部门的教育技术文件(2010)指出,“教师不能仅满足于成为一名专家,必须要持续探求新知识和学习新技术,借以提高学生成绩。”面对信息持续增长,教师需要对学习理论、课程、工具和其它教育领域中的新事物保持持续不断地更新,以期更好地为学生创设学习环境。”[10]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教师专业发展应该聚焦于:1.真实发生在计划和反馈中的自我导向学习和个人经验的分享(Mushayikwa&Lubben,2009);2.和学生一起学习(Boyle,White,&Boyle,2004)。[11]与此对应的,Mushayikwa& Lubben(2009)也认为依据教师持续学习的情景而言,聚焦于教师的自我导向学习十分重要,教师专业发展关键在于教师自身的主动意识(Van Eekelen,Vermunt,& Boshuizen,200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省则提出“将聚焦学生学习作为教师学习的第一条原则;强调教师学习旨在促进学生的学习,发挥他们学习的潜能。”也就是对教师学习的评价判断应该立足于对学生的学习影响上。[12]

从上述观点看出,研究者认为教师学习要符合时代需求,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密切相连,同时教师的学习要依托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技术的有效支持,强调教师学习的自主意识和学习团队的构建,着力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与学生共相成长。

(二)教师学习的特点

1.体现教师主体的自觉性

教师学习作为一种成人学习,具有自我导向学习的特点,能够根据自身需要,自定学习计划和步调,并评价学习结果。[13]首先,从内在驱动出发,以建构主义学说来看,教师学习地提出强调教师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主要表现在:1.对学习内容持有警觉性,能够进行辨别思考和质疑;2.对学习资源的敏感度,能够及时捕捉满足学习需求的资源;3.对学习反思的及时性,能够意识到问题所在,加强自我监控。[14]其次,要“先”于学生和“善教”的外在驱动也激化了教师要进行教育观念、方式等的不断更新,避免教师知识的陈旧化和死板化。

2.符合教师需求的适切性

教师学习是为了解决教育实践问题,不断优化自身的理念和知识结构,从而更好承担和完善教育教学责任,服务于学生的发展。[15]因此,教师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应该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学习能够改善教学实践能力,能力的提高又刺激更大的学习欲望;而“微时代”下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教师需要通过网络媒介的帮助才能与国际接轨,保障信息的及时性、有效性和丰富性。所以,教师学习提倡的学习内容,要跟进时代的发展,来源于主体的需求,贴近教师教学的现状和环境需要,让教师摆脱纯粹机械的外在压力,这无疑也是对教师成长的一种尊重。[16]

3.关注教师发展的持续性

教师学习理论是教育终身化、教师主体性发展下的产物。[17]教育工作的革新性和探究性也表明了教师学习要具有持续性,才能不断超越自我,只有提高专业素养才能应对越发复杂化的教育情境。对此,第45届世界教育会议报告将教师“必须终身学习并不断地再培训自己”排在了第一位。[18]可见,教师学习不能局限于社会角色和年龄阶段,“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教师职业观已经无法满足“微时代”对教师多元化的要求。教师学习应该是一种人文性的发展,需要关注教师知识学习的可持续性。

二、我国教师学习面临的瓶颈

(一)被误解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代名词

目前,我国很多学者认为教师学习只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代名词,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所以并没有采取针对性的学习措施。传统的专题培训仍然充当主角,大量的理论教学地灌输仍占主导地位,教师仍受外部安排被动接受学习。但终身学习的涵义比专业发展的涵义更为广泛,以“学习”为核心,兼顾教师自主自治、灵活性的需要和公众对于专业责任和可衡量能力的要求。终身学习将学习再概念化,由注重于教师个人技能发展转向以实践社区为中心,教师学习与其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环境密不可分,教师成长与会话、意义、欲望、周围环境等相关联。[19]因而,教师学习比教师专业发展更具主动性、共享性。这与“微时代”信息透明化、交流平坦化的推动密切相关。

(二)受传统观念“学成即为师”的制约

目前,很多教师受传统观念制约,加上自身学习的惰性,虽然知道学习的必要性却一再拖延,从而产生焦虑的不良情绪,成为了制约教师发展的重要因素,[20]结果只能停留于陈旧课本知识中“无法自拔”。同时,“学成为师”的本位思想坚固,认为结合自身已有的经验可以解决所有的课堂问题,但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微时代”中知识更新频率周期不断缩短,因此,以前由于知识滞后产生的灌输教育已经无法适用,使得在课堂上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的教师往往对学生束手无策。

(三)应试教学将时间禁锢

中国现在的应试教育占用了教师和学生大量的时间,很多教师由于课业繁重无暇顾及自身的学习和反思总结。虽然素质教育旗帜已经掀起,但仍未能撼动根本,与应试教育对应的学校组织管理的层级结构也对教师过度控制和机械化限制,例如:分工过于细化,局限于学科组织内,缺乏学科组外的交流等造成了思想交流的垄断现象。[21]而要从“微时代”的海量、冗余的信息中快速获取有效资源,孤军奋战已经无法胜任,教师们显然要构建有利的团队,合理规划时间进行“零存取整”,才能提高获取资源的效率。

(四)多媒体技术的闲置

国家在基础设施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很多学校也已经配备了相应的多媒体设备,但是闲置现象严重,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个是教师本身的自主意识不强,对信息技术存在着畏难情绪,不愿意花时间去学习和了解外界的信息,使得教师学习变成了个人独角戏,信息闭塞。另一个是学校领导的不作为现象,仍然采用传统的专题讲座安排教师进行间断性的学习,同时以学生分数成绩高低评判教师,使得教师压力增大,更多的忙于应付传统教学。多媒体设备只允许用来赛课,或者上级检查观摩的走场式公开课上使用。没有网络技术支持的学习,造成了很多教师只能“闭门造车”,“孤陋寡闻”,形成了区域性的信息滞后、断层等,严重阻碍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三、我国教师学习的路径取向

(一)“微时代”信息的碎片化、小型化要求教师树立工作嵌入式的学习观

信息社会的学习应该符合时代的特点,传统的课程学习和教师培训的封闭式、固定式无法适应“微时代”发展的需求,工作嵌入式的学习观才是保障有效学习的关键。网络的开放与共享,让教师既是知识的消费者也是其建设者,“微时代”的快速性、便捷性加速了信息更换周期,所以数字化技术支持下的教师学习应该具有社会性,教师需要及时与其他学者交流共享,才能不断促进自身知识的建构。而时间是学习的基本保障,面对教师学习时间的碎片化,微时代移动学习的微型化特点能够帮助教师充分利用零碎化时间进行学习。[22]加上移动学习内容的自主性、过程的持续性、资源的丰富性,符合成人学习的需求和节奏,无疑是课业负担重的教师的一种崭新的学习模式[23]。同时,微博学习的高效、自由,微视频运用的便捷、简短,也较为符合大众对信息知识获取的需求[24];所以,教师要学会利用微博、微视频、微信等及时跟进学习、获取信息,保持与时代接轨。

总而言之,教师学习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既需要形成包含工作嵌入式的专业学习的校园文化,也需要利用移动设备的支持将教师学习镶嵌在日常工作中,使得学习情境性与实用性得到增强,满足教师职业需求[25]。同时,为了保障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率,学校应该采取一些人性化管理措施,例如:学校安排技术管理人员定期对信息源所含的知识内容进行初步过滤分析,对教师学习信息进行二次引导和重组,或者教师团队之间对获取的资源进行互相分享和研讨,提高信息的价值。具体路径如图1所示。

图1 

(二)“微时代”信息平台的多元化、个性化决定了教师的学习需要领导者的开放与包容

学校组织、管理、领导及资源配置等巨大差异直接影响学校改革和教师学习的成效。[26]校长规划教师对话机制与教学评估立场,要适应“微时代”多元化、个性化信息交流的冲击就需要突破权利和文化的束缚,学会进行情感的领导,理解教师学习的需要,营造开放、包容、积极的文化氛围,让教师拥有更多自主的学习时间和自我选择的方式。[27]而Tara J.Fenwick(2004)认为制定教师学习发展计划能够鼓励和肯定教师个人学习和学校社区建设,给他们提供灵活的政策指导。同时执权团体的公开承诺是促进教师有效学习的有力保障。[28]因此,学校领导者的肯定与支持、开放和包容,对教师的学习和教育实践导向具有重要意义,符合“微时代”下人文管理的需求。

(三)“微时代”信息资源的共享化、开放化表明了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建构的适切性

教师学习社区的建设有助于促进教师学习,同时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例如:Mclaeghlin and Talbert从事15年的校本学习社区研究;美国的国家写作计划;英国的网络工作社区的5年计划等例子,都说明了网络和伙伴关系支持教师学习,同时能够有效改变传统的学校与学校的对接,提高学校间交流和研讨的机会。[29]一些研究也发现,学习和知识实践的脚手架在社会信息系统中是纠结的,因为没有技术和人类资源的支持,教师学习和知识实践建构就不会提高。[30]而博客作为信息集成的网络交流平台,能够给学习群体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彼此之间的互动。同时,微博传播的“链状”、“环状”和“树状”结构让使用者观点得到不断辐射和谈论,及时得到多种反馈。[31]当然,团队成员也要提高自身的自觉性,避免被团队氛围奴化或者私自利用别人的资源,这与教师学习提出对教师的主体自觉性相切合。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学生、家长对网络的娴熟度、对信息的敏感度不亚于甚至高于教师,所以教师学习团队的构建应该对学生、家长进行开放,要形成家校一体化交流、共享,这也不失为了解学生的一个途径。

因此,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建构是“微时代”集体知识共享化的“顺势而为”。教师学习需要在网络共同体的相互指引、协作与对话的作用下,快速更新自身的思想观念,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促进自身和学生的共同成长。[32]

[1][10]Torrey Trust,Santa Barbara.Beyond school walls:teachers use of professional learing networks to receive help on a global scale[J].Social Media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2013,(03):270-286.

[2][31]胡磊,高迎.微博行为研究述评[J].情报杂志,2013,(08):45-49.

[3][7]王芳,马云鹏.“教师学习”研究的发展及其对职前教师教育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0,(04):5-10.

[4]Lee s.Shulman and Judith h.Shulman.How and what teachers learn:a shifting perpective[J].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2013,14(03):251-272.

[5][23]苏豪,王春光.有效的教师学习的:来美国移动学习的启示[J].素质教育大参考,2012,(02):19-20.

[6]李国兴.教师学习的动机激发与能力培养:教师学习与持续发展的原动力[J].上海教育科研,2011,(02):71.

[8]Ann Lieberman,Désirée H.Pointer Mace.Teacher Learning:the Key to education reform[J].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08,(03):226.

[9]Kari Smith.Formative assessment of teacher learning issues about quality,design characteristics and impact on teacher learning[J].Teachers and Teaching:Theory andPractice,2013,19(02):228-234.

[11][30]Kairit Tammets,Kai Pata,and Mart Laanpere.Promoting Teachers’Learning and KnowledgeBuilding in a Socio-Technical System[J].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2013,14(03):251-272.

[12][14]王凯.教师学习:专业发展的替代性概念[J].教育发展研究,2011,(02):58-75.

[13]邓友超.论教师学习的性质与机会质量[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04):55-59.

[15][18]胡相峰.专业化背景下教师学习的特点论略[J].教育评论,2005,(25):52-55.

[16]孙德芳.教师学习的生态现状及变革走向[J].教育科研,2011,(10):69-73.

[17]张攀.教师学习的研究价值、进展与趋势[J].教育导刊,2010,(12):65-67.

[19][27]曾玉萍.学习科学视角下的教师学习研究[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12.

[20]郭黎岩,李亚莉.农村中小学教师学习惰性的现状、成因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7):27-29.

[21]夏冬杰.以知识共享的视角谈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构策略[J].教育探索,2013,(04):95-97.

[22]潘丽芳.技术支持的教师学习之历史演进[J].开放教育研究,2012,(06):56-60.

[24]禹文俊.论“微时代”下的教师学习[J].北方文学杂志,2013,(06):219.

[25]JohnMurray.TransformingteacherlearninginAmerican school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adership in Education:Theory and Practice,2012,(16):126-131.

[26][32]张晓蕾,黄丽锷.课程改革背景下西方不同路向教师学习研究评述[J].教师教育研究,2013,(01):92-96.

[28]刘径言,吕立杰.校长课程领导如何影响教师学习:兼顾教育管理者的LCK[J].外国教育研究,2013,(02):25-30.

[29]张秀荣.教师学习的概念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3,(01):6-9.

[编辑:庄丰源]

G434

A

1671-7503(2016)19-0017-04

猜你喜欢

微时代时代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e时代
e时代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e时代